《我心中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第23节

作者: 卡卡卡卡卡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俩老头要是真碰了面,肯定是一番恶战啊,还不如让孙德崖走了了事。
  他告诉孙德崖,你要走我也不拦着。但是你不能就这么走啊。你在城里还有好几万人呢,你一走,万一他们和我们的人发生点冲突,到时候你不在控制不住啊。这样吧,你留下来断后,我在前面带着你的部队先出城,把他们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你在过来。
  孙德崖一听,这也倒是个办法,有朱元璋在自己的部队里,也相当于是个人质,自己的安全倒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就答应了。

  朱元璋带着孙德崖的部队出了城,走了有个十几里路,觉得差不多了,就告诉部队原地驻扎等待他们的主帅。
  朱元璋自己正要骑马回城,这个时候,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大喊,城里面打起来了,孙大帅被抓了。
  原来朱元璋刚带着孙德崖的部队出了城,郭子兴就赶到了。
  郭子兴一到,二话不说,上去就把孙德崖给绑了,孙德崖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朱元璋带走了,现在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这个时候,孙德崖以为这是郭子兴和朱元璋合谋的诡计,还大骂朱元璋。
  朱元璋一听说城里打起来了,知道事情坏了,于是策马就要往回跑。
  孙部的官兵听说主帅被擒,都以为这是朱元璋的主意,哪还能够让他跑回去,于是挥着刀就冲上去了。
  这时候朱元璋的身边只有耿炳文、吴祯几个人,他们拼死护住朱元璋。虽然没有受重伤,但身上还是被划了好几道口子。
  朱元璋毕竟人少,寡不敌众,被孙德崖的手下给抓了。
  有人喊着把他给砍了,另外有人就给拦下了。拦下的人说,现在城内情况不明,不知道大帅怎么样了,现在先留着他,看看情况再说。于是就把朱元璋给捆了起来。

  他们派人到城里一看,孙德崖果然被五花大绑了。他们立刻告诉郭子兴,让他不要乱来,因为朱元璋现在在他们的手上。
  郭子兴一听朱元璋被抓了,一下子就急了。现在他就靠着朱元璋帮他领兵打仗,目前他是万万离不开朱元璋的,所以绝对不能让朱元璋出事。
  想了一下,没有别的办法,那就人质互换吧。
  可问题是两家都不想先放人,于是谈判就僵在那里了。
  这个时候,徐达站出来了,他提出来一个方案,那就是他先去孙德崖的军中,把朱元璋换回来,然后郭子兴再把孙德崖放回去,孙德崖回去以后再把徐达放回来。
  这个方案首先得到了郭子兴的认可,在他看来,只要能把朱元璋换回来,什么徐达不徐达的都不重要。
  孙德崖也能认可这个方案,因为他了解朱元璋。
  首先朱元璋是个讲信用的人,既然大家都这么约定好了,那朱元璋获救后就不会食言再去害他孙德崖。其次他是个讲义气的人,徐达是他朱元璋的好兄弟,朱元璋绝对不会为了除掉孙德崖而赔上一个一直出生入死的兄弟。

  双方就按照这个方案进行了人质互换的活动,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虽然挨了打,受了伤,好在最终还是回来了。
  孙德崖也松了一口气,虽然差点被干掉,但好在有惊无险,于是赶紧带上部队一溜烟的跑了。
  郭子兴却憋了一口气。他对孙德崖那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恨,他是真的想把孙德崖干掉,这次有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刀都磨亮了,孙德崖的脖子都洗干净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

  人的心情不好,就会慢慢地影响身体,不久郭子兴就病倒了。又过了没多久,他居然去世了。
  朱元璋的心情很悲痛,是真的悲痛。
  他虽然在很多事情上都不认可郭子兴的主张,但他对郭子兴确实是有感情的。郭子兴是他创业路上的领路人,又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不仅给了他施展抱负的舞台,还给了他一个家,他在内心里是充满着无限感激的。
  比朱元璋更为悲痛的人是郭天叙。郭子兴是他亲爹这就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郭子兴临终前没有明确他的接班人是谁。他为此感到非常惆怅。
  按照常理,父死子继,老子死了,位子当然留给儿子了。但现在这支部队有些特殊性,一方面这支部队的主体实际上是朱元璋建立起来的,不管是滁州的还是和州的,都有朱元璋的老班底,这些人除了朱元璋的命令谁的话也不听,如果朱元璋不支持自己,那他就当不了主帅。另一方面,郭子兴属于红巾军大起义部队的一支,名义上要受到红巾军总司令部的节制,在郭子兴之后怎么任命这支部队的领导人表面上还得听总司令部的。

  这个时候,红巾军的总司令部设在亳州。

  当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揭开了红巾军大起义的序幕,韩山童被俘身亡,他的儿子韩林儿却逃了出去。在至正十五年的二月,刘福通终于找到了韩林儿,将他接到了亳州,拥立为皇帝,尊奉为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为龙凤。
  同时,龙凤政权正式对外发布建国公告“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个公告上一句是告诉大家行动目标是实现全国统一,后一句是告诉大家新建立的政权实际上宋朝政权的延续。
  就这样,在亳州这个地方成立了形式上的红巾军大起义的最高领导机构,全国各地的红巾军名义上都要遵从这个最高机构的指挥。
  当时的最高指挥部除了韩林儿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以外,主要的领导人还包括丞相杜遵道、盛文郁,平章政事刘福通、罗文素,知枢密院事刘六等人。
  郭天叙正一筹莫展之际,杜遵道派人送来了信。信中告诉郭天叙,小明王已经知道郭子兴去世的消息,让他今早派人到亳州面见小明王,好尽快决定主帅人选。
  派谁去见小明王,郭天叙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不能让朱元璋去,朱元璋去了,天知道他会怎么跟小明王说,搞不好他在小明王那里告自己一状,自己不久全完了吗?
  然后,郭天叙自己也不能去,自己要是离开了,那这里不就全是他朱元璋一个人说了算了吗?到时候,即便小明王把主帅的位置给了我,朱元璋如果不认账,带着部队反了水,自己还不是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可以担当这个重担,这个人就是张天佑。
  张天佑是郭子兴的妻弟,也就是郭天叙的舅舅,当然不是亲舅舅,但毕竟算一家人,因此绝对不可能站在朱元璋那一边。
  另外,张天佑虽然也是个能够带兵打仗的,却没有自己的私人势力,断然是不会跟自己抢夺这个主帅位置的。
  朱元璋在这个时候是断然不会出头去跟郭天叙抢什么的。
  于是大家公推张天佑去亳州觐见小明王,汇报这里的工作。
  不久,张天佑就回来了,不仅带了小明王对起义军的殷殷嘱托,还带回来三张任命状,分别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任命张天佑为右副元帅,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