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心术榜——刘备厚黑发家史:(一)一个底层的上层路线》
第22节

作者: 卧龙岗书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贾诩望着这一切,默然半晌,心中惨然念道:我也只是为了生存。
  日期:2018-09-21 11:08:27
  这场当朝重臣与一只偏师的小谋士的奇怪对决,胜负只在于对权力之道的认识。
  王允搞掉了董卓,顺利当上了大汉王朝的班长,名义上,他掌握了最高权力。于是他以为自己可以生杀予夺,可以任性地惩治那些叛乱之人。于是不愿意妥协、变通来赢取支持,他认为这种权力不须支持。
  在王允头脑发昏的时候,贾诩却看得很清,时代已经不同,皇权已经衰弱,王允所把持的长安名义上是朝廷,实则也不过一方诸侯,王允的班长之职无非虚职而已。名头唬人,实权极少。只要能调动更多资源,获得更大的实力,就可以把班长打一顿,把这个位置抢过来自己做,并且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所以权力之道,不在于名义上的官位,而在于巧妙调动了多少资源。王允忽视了这一点,失去了本已有的先机,贾诩看清了这一点,完成了权力的逆袭。
  王允失败的另一原因是意气用事。他会不知道赦免对方能更好地令对方分化瓦解吗?不可能。他只是恨塞胸臆,咽不下这口气。这些人助董卓洗劫洛阳,焚烧宫室,残虐百姓,发掘坟墓,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乱臣贼子都不惩治,还有何公道可言?汉室还有何威严可言?是以他低不下这头,做不了这交易。

  可是任性需由实力支撑。缺乏实力的任性,除了惩罚自己,惩罚不了任何人。
  贾诩则很现实,生存主义者的那种现实。为了生存,他作了妥协,作了交易。这种清醒的认识,是王允所缺乏的。
  王允的政权只维持了三十八天。在这三十八天里,他诛蔡邕,打击董卓余党,手段不可谓不凌厉。他不是不狠,只是狠错了方向。
  (本文另一标题:《贾诩VS王允:生存主义者与意气书生的对决》)

  日期:2018-09-22 09:52:45
  (二)跳槽之王一:跳槽好人
  李傕、郭汜等是一群又蠢又坏的人。攻下长安后,残杀忠臣,劫掠百姓,凌辱天子与百官,“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读三国读到这里,想到这一切都是源自贾诩的一条毒计,觉得贾诩真是天下最坏的人之一。
  这是贾诩名声的起点,也是贾诩一生声誉的最低点——时代少有的恶名。上市即跌破发行价,简直沦为垃圾股、毒股。如果继续保持着这种名声,贾诩将在这部惊险连连的时代大戏里活不过三集。
  但糟糕的不止于名声,还有眼下的处境。李傕等人就是个犯罪窝子,贾诩却又不得不依附他们生存,他们犯下的每一条罪行都将有他的一份,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恶贯满盈,不仅自己将自己作死,而且会遭到外部无情的追杀(李傕后来被朝廷号召的各方势力追杀,并灭三族,郭汜则被部下杀死)。贾诩将被迫给他们陪葬,即便侥幸免死,也不会有一个好归宿。
  好比一个身披枷锁的人乘着一艘漏水渐沉的破船,这真是人生巨大的低谷。
  作为一个聪明人,贾诩未必愿意使出那条毒计。他明白这一切的后果,他知道为虎作伥、与天下为敌的凶险,只是那一刻,他别无选择。
  现在,才脱离生死险境,又进入虎狼之窝,他的选择依然少到可怜。
  他有绝望吗?有破罐子破摔吗?没有。他只是默默而坚定地说,我有得选了。从现在起——“我想做个好人。”

  此后的每一步,他都踏得恰到好处,他的声望都在止跌回升。
  不,仅仅寻常的弥补名声还不够。若没有那一系列精妙的操作,又怎能从一艘驶向远海的将沉之船上解开束缚并逃离,并登上人生之巅呢?
  日期:2018-09-22 09:54:13
  打进长安的李傕和郭汜,终于发现了一个人才。本来以他们的智商,是不能够分辨宝石和玻璃的,但这块宝石实在太璀璨耀眼,亮瞎了他们的狗眼,使得他们无法不看见。这个人自然就是贾诩。

  “人才呀人才呀!”李傕等人心里乐滋滋地念叨个不停,虽然文盲到连人才两个字都不知怎么写,但并不妨碍他们有厚待人才的想法。这倒也是,在这场巨大的逆转之胜后,即便他们不知道人才的横竖撇捺怎么写,定义内涵是什么,但也知道贾先生是块宝了,谁会放着块宝不好好珍惜呢?
  亏待谁也不能亏待贾先生!这是他们的一致决定。一入长安,他们就决定给贾先生最高待遇——封侯,每个人都是真心的,绝没什么客套之类的表里不一的现象,每个人都是心悦诚服,将心向明月。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事,这么好的事贾先生竟拒绝了。“这只是一个救命的方法,哪有什么功劳!”(“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再三劝说,坚辞不受。奇谋妙算变通如神的贾先生,这时竟像变成了一块笨石头。
  劝说不从,大家又不敢得罪他,硬逼是不行的,那就换条路走吧!既然您不肯封侯,那就挑个大官做做,不给个大官实在对不起贾先生,留不住这样的人才。
  他们决定任命贾先生为尚书仆射,这是尚书台仅次于尚书令(内阁首脑)的大官。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贾诩又拒绝了,他说:“尚书仆射,是官员们的师长,天下众望所归,我贾诩名声向来不大,没有什么使人信服之处。即使我贾诩贪图荣誉和名利,对朝廷又能怎样呢?”总之就是不肯干。

  大家慌了,这也不肯干那也不肯干,贾先生该不会是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吧?有意见您直说啊,别憋在心里,让大家糁得慌。贾诩望着这些人脸上不安的神色,说:“如果你们真心认可我的功劳,就让我做个尚书吧!”
  “这样不是太委屈您了吗?”
  “不委屈,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虽然贾先生这么说,但只给了这么一个又累又清水、吃力不讨好的小官,大家心里实在不安。贾先生走马上任后,他们不时地去打探,结果发现贾先生不仅脸上没有丝毫不满之色,还充实得很,每天卖力干活,忙个不亦乐乎。有想法的人会是这个样子?大家这才放下心来,原来贾先生就好这口啊!这些文化人真是怪脾气,选择这么与众不同,和咱老粗格格不搭。算了,不管那么多了,只要他安心在咱这儿干就行。

  日期:2018-09-22 09:55:46
  《少林足球》里有一番对白。“你会不贪吗?”“我贪的是全国冠军。”贾诩真的不想封侯,不想做大官吗?不是。他后来受封魏寿乡侯,位至三公,有没有推辞?真相无非是:智者有所取,有所不取。
  李傕等人打下长安,拥有了很大一块地盘,又掌握了朝廷,看似事业做得红红火火的,封侯拜相,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在这风光无限好的表象下,每个人都会被冲昏头脑,想要保持清醒很难。在这利欲交织下,想要忍住不受诱惑更难。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在狂欢,只有贾诩是清醒的,这正是贾诩的可怕之处,智力卓绝之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