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21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9-12 08:15:28
  《历史的侧面》(77)
  第四类是一些不能消灭的部落,它们一般都是先代帝王和大贤人的后代(先贤之后),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民主党派,是“统战的对象”。比如黄帝的后人,尧、舜、禹的后人等等。还有,就是帮助周人在灭商战争当中出过力的地方小国,这些方国也不能全部被吞并,总要留下一些做榜样,于是顺水推舟,封他个不费一文钱的爵位。
  比如:
  夏王朝的后代被封在了杞国(今河南杞县,成语“杞人忧天”发源地);
  黄帝的后裔被封在了黄国(今河南潢川);
  尧的后裔被封在了唐国(今山西翼县);

  舜的后裔被封在了陈国(今河南淮阳)
  …
  而分封他们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安抚友邦、收买人心,只要他们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不捣乱就可以了,顺便还能承担一些诸侯的义务。
  至于西周时期到底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史书上的记载差异很大。《荀子》上说有七十二个,《吕氏春秋》上说有4000多个。通过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能够证明真实存在过的诸侯国,大约有一百三十多个。
  而在这些诸侯当中,数量最为庞大、封地位置最好、最占便宜、也最吃香的诸侯国,当然还要属周王室的亲戚之国。比如,
  日期:2018-09-12 09:32:59
  《历史的侧面》(78)
  比如,
  晋:姬姓,在今天山西、河北的南部,是春秋五霸之一。可惜到了公元前403年,被韩、赵、魏三个大的“氏家”给瓜分了,史称“三家分晋”;
  燕:姬姓,在河北省北部和辽宁南部,战国末期有个太子曾经派荆轲去刺杀秦王;

  鲁:姬姓,在山东西南曲阜一带,死守周礼,不知变通,国力衰弱,总是被同属于山东的齐国欺负。不过,鲁国虽然武功不行,实力孱弱,但是文化特别昌盛,流传于鲁国的周礼文化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社会三千多年;
  卫:姬姓,在今天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邶(bèi):姬姓,在河南汤阴南;
  庸:姬姓,河南新乡市南,以上三国又号称“三监”,专门监视殷商的“亡国奴”;

  郑:姬姓,河南新郑一带;
  吴:姬姓,长江下游一带;
  除此之外还有:虢、曹、蔡、滑、巩、申、芮、成、霍、蓟、管、虞等国。
  除了这些周王室自己的亲族之外,还有一些外姓的诸侯国,比如:
  秦:嬴姓,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宋:子姓,河南商丘一带,开国之君微子启是被西周消灭的殷商贵族的后裔,被分封的爵位是“公爵”,比那些在战争中出过力的诸侯(比如齐国)的爵位还要高,真让人感叹革命不如***啊!哈哈!
  楚:芈姓,湖北、湖南、江淮一带;
  齐:姜姓,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封国;
  陈:妫姓陈氏,河南淮阴一带,后被楚国所灭。陈的一个族支(陈完)逃到齐国,他们的后裔分裂出一个“田氏”,这个田氏最终取代了姜子牙的姜姓家族,史称“田氏代齐”;
  越:姒姓,江浙一带;
  杞:姒姓,夏朝后裔,河南杞县,留下了“杞人忧天”的成语。
  …

  日期:2018-09-12 10:32:53
  《历史的侧面》(79)
  受限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这些封国在今天看起来都非常狭小,有的还不如今天一个县大,十几、几十个国家加起来也赶不上“王畿”的地盘大。而且,其中的一些诸侯国很难说它是一个成型的国家,大概只是一些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有的连部落联盟都算不上,还没走出父系社会的阶段。所以,周中央虽然分封了很多诸侯国,但并不害怕他们造反,因为这些国家的实力都很弱小,可能十几、几十个加在一起,也不一定能打得过周天子。

  不过,国不分大小,爵不分高低,这些诸侯国在周王室那里的地位却都是平等的,相互之间谁也管不了谁,直接隶属于周王室,只需向周王室效忠就行了。各个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称臣、向王室纳贡,如果遇到战争,还要服从王室的调遣。如果不称臣、不纳贡、不服从调遣,那么就是辱没了周王室,会受到周王室严厉的惩罚。
  当然了,这也只是在西周初年周王室的文治武功还比较强盛的时期,等到西周末年、以及东周时期,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王室的实力下降得很厉害,结果各地的诸侯就不怎么鸟周王室了。周天子也成了一个牌位,有用的时候就拿出来拜一拜,没用的时候就一脚踢开,没人把他当盘菜。而整个世界的格局也按照实力重新洗牌,西周封建制度所传下来的那一套礼乐宗法典章制度也如同废纸一样,没多少人爱搭理。按照孔老夫子的话来说就是—“礼崩乐坏”。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我们后边还会提到。

  日期:2018-09-12 11:00:11
  《历史的侧面》(80)
  那么分封活动就到此为止了吗?
  当然没有了!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里,不是一级分封,而是多级分封。
  比如说,在某一个诸侯国内,诸侯国君先给自己留一块自留地,姑且称之为国君直属封地吧,其他的土地和人民按照宗法制度再分封给国君的亲戚或者有功劳的大臣。这些亲戚和大臣就是诸侯国次一级的封君,称“大夫”。而这些大夫很有可能继续向下分封,一直分封到最底层的士。
  当然,这些受封的“大夫”也是有等级的,普通的大夫叫大夫,等级高的大夫叫“上大夫”,而那些在国君身边工作、有公职在身、而且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大夫,被称作“卿”。
  卿和大夫合在一起称为“卿大夫”。
  其实“卿”也是分等级的,普通的叫做卿,等级高的叫“上卿”。对于那些在先秦时期讨生活的士人们来说,能够在某一个大国做到上卿的位置,是人生当中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所谓的—“大国上卿”。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级别是高还是低,所有的封君在自己的封地内都是绝对的主人,任何人不得干涉,包括自己的封君,以及封君的封君,甚至连周天子都不允许干涉。这也是“封建制”有别于“郡县制”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要知道,在后世的郡县制里,皇帝佬可是国家绝对的主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掌管国家的一切,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县,从乡到村,所有事务他都有权过问,可以管控一切。而且,只要他有这个能力、这个精力,他就能够做到这一切。
  但是放到封建制里就不行了,首先在制度上就不允许,每一级封君都是自己封地内绝对的主人,外人不得干涉,即使是上级封君也不行。而且,每一级封君都有自己的家臣,这些家臣只向自己私人效忠,不会向上级封君效忠,即使是周天子也不行。在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里有一句谚语,叫做—“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句话放到中国西周的封建制里,也同样适用。
  日期:2018-09-12 12:22:25
  《历史的侧面》(81)

  所以,著名的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描述中国的西周封建制度时特意说道,严格的“封建”一般包含三方面的要素【31】:
  第一是威权的粉碎,即:代表天下共主的王权,无力统治全国的范围,不管是中国西周的宗法封建制,还是西欧的“契约封建制”,亦或后来日本那样的“主从封建制”(幕藩封建制),它们出于技术上的原因,或出于其他的原因,王权的势力都很微弱;
  第二是多级分封,即:封建制不只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这一级,而是有好多个级别,就如西周的封建制里边,天子立诸侯,诸侯立大夫,大夫可能有好几级,下边还有家臣,一般实行“多级委托管理”;
  第三是武士传统,几乎所有的封建制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所以对于“武士”这个阶层特别的看重。周的“士”,西欧的“骑士”,日本的“武士”,都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如果黄先生这种说法属实,那么“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那一段。”【32】
  你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哈哈。
  而黄仁宇先生是史学界罕见的大师,他的《万历十五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是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而大师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普通人司空见惯而又熟视无睹的事物总是怀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并总能给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客观评价,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不会跟着政治生态走,昧着良心说假话。
  日期:2018-09-12 13:06:58
  《历史的侧面》(82)
  如果黄大师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西周的封建制就出现这样一种结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