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56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民族压迫,汉族人民有着英勇反抗的历史记录。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一个世纪之久。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法国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至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等都表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840年以后发生的历次反侵略战争与其他形式的反侵略斗争,都是汉族和中国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参加的。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所发动的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及辛亥革命,均为以汉族为主体有少数民族成员参加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在“同盟会”时提出的“民族主义”,与那些单纯鼓吹排满的政治派别划清了界限。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中华民国,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政体,虽被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所篡夺,但对汉族和中国其他各民族的觉醒,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与胜利,一般都是在汉族地区首先兴起,逐渐发展到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的领导下,汉族与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汉族本身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和各民族建立了以平等、团结、互助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汉族的生活不断改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正在与各民族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大步前进。汉族与各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在迅速发展。
  日期:2018-01-08 07:21:20
  3、人口
  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族群。占中国大陆人口92%, 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占中国台湾人口98%。

  汉族之内因基因、语言、文化及社会多样性上可分出不少汉族民系;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大举向南迁徙,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包括傣族、南亚语系及苗瑶语族的原住民混居。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1)数量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代以后,在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下,汉族人口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2)分布
  汉族在中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1990年的统计,中国10.39亿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92%,其中汉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江苏、浙江分别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则分别为37.58%和2.05%。

  (3)民系
  一般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4)迁徙
  历史上汉族人口有过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秦统一六国时,曾将关东强宗大量迁入关中,西汉时也有过类似移民活动,然而当时的经济发展决定了黄河中下游各郡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如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把郡县地区划为南北两部,两汉大体都是北部约占当时户口总数的80%,南部约占20%。从东汉末年起,北部割据混战,人民开始南迁,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及汉水流域。经南北朝,继续有人口南移,使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北部人口多于南部的分布状况。然而如果拿隋末与西晋时的南部诸郡人口总数相比较,则长江流域与岭南各地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与五代时期,北部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南迁趋势。到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丨潮丨。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鄱阳、太湖等大湖周围和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成为人口稠密之区,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除以上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之外,另外还有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南迁。南部经济自东晋以来发展迅速,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的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汉族经历与中国境内各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共处、迁徙,于是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其中有的在移居国生根发展,成为当地的华裔,有的则保持中国国籍,成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

  4、政治
  汉族在中国建立多数王朝,长久主导中国政治,但期间也有被异族统治的历史,譬如西晋亡于匈奴人建立的赵汉,北宋亡于女真人建立的金,南宋亡于蒙古人建立的元,南明、明郑亡于满洲人建立的清。最后满洲人政权被推翻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在1911年10月10日建立的中华民国,同时汉族也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力量。
  5、经济
  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
  (1)农业
  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称发达,尤其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历代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秦蜀郡守李冰领导兴修的都江堰,不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