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13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只能说成功了一半。隆中对的必须跨有荆益二州,这个对刘备来说,太有难度了。即使赤壁之战后,曹魏集团仍然守住了襄阳樊城,保持了对汉水的控制,进可以攻击江陵南郡,退可以守住宛城洛阳的门户。再加上,占据了江夏郡,长沙郡的孙吴一旁虎视眈眈,因此,基本上荆州方向的攻势基本上是被瓦解的。隆中对说的,必须跨有荆州全部,否则,凭借三分之一的荆州,怎么做到天下有变,而命一上将出宛洛呢?显然,没有荆州全部在手,荆州方向只能做攻势防御,根本不可能主动进攻任何一方的。这个恐怕即使关羽在世,也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鲁肃的榻上对,虽然战略构思宏大,其实比隆中对却更加不靠谱,实现的难度太大了。荆州前后盘踞的刘表,刘备都不是容易斗的,自然鲁肃最后转变成均势策略的支持者,这个和诸葛亮是一啪即合。虽然榻上对没有实现战略规划,但是我们只能说,东吴之士也并不是眼光局限于东南一隅,他们也是放眼全国的。
  曹操,孙策,刘备,周瑜奉行的都是进攻性策略,即使是和某人结盟,那时间也是短期的,而不会奉为长期政策,而第二代的诸葛亮,孙权,鲁肃就很喜欢玩两弱攻一强的均势策略。这个原因前面楼主也说过,孙权,诸葛亮不以军争见长,倒是对内政治理很有一套,而内政治理,就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练内功,从而获得超越对手的实力。
  对诸葛亮而言悲哀的是,没有跨有荆州益州,单靠益州,诸葛亮治理内政的特长并不能带来实力的跨越。这个就是时也命也的命运悲剧。诸葛亮不的不两面作战,一方面对内政治理精益求精,一方面不断的穷兵黩武,企图在为蜀国拿下凉州,可惜的是,终诸葛亮一世,他也无法完成这个目标,而最终诸葛亮灯尽油枯,陨落于五丈原。
  如果说诸葛亮失误的话,楼主以为,诸葛亮的最大失误就是积极劝进,这个导致了刘备集团的分裂,酿成了关羽北伐和夷陵之战,不是说刘备不能称汉中王,而是这个时机的掌握诸葛亮明显不到位,太心急了,这个真是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因此,相对于具体对战争艺术的描写,三国演义第三个重点大概就是睥睨纵横的外交政治方略,不是说三国的具体战争写的不好,而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在于方略,计谋以及实现这些的外交军事行动。至于曹魏集团,刘备集团,孙吴集团内部的各自矛盾,罗贯中中都是以伏笔写之,如曹操的铜雀台一章,关羽之死。
  当然,最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才的认识。刘备的以人为本,曹操的唯才是举,而孙权的举贤任能,都是各位领导人成功的基础。相对而言,曹操的跳出寒门士族的局限,乱世之中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真的是后世的榜样。人无完人,如果曹操不是胸襟广大,又怎么能有许攸相助,击败袁绍呢?尽管许攸算不上一个君子。
  日期:2018-06-22 13:38:50
  解析三:司马懿和诸葛亮
  后三国之一:司马懿与诸葛亮

  黄初四年,大概是前三国与后三国的分水岭。随着老一代的故去,新的一代成了历史的主人。这个以诸葛亮,司马懿为代表。
  司马懿事迹,见于晋书宣帝纪。 宣帝纪中说司马懿少年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做过京兆尹,首都保安司令,家里又是河内的名门望族,自然拍马屁,认可的人就多: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而诸葛亮这个孤儿,家道中落,有躲避战火离开了自己家族的祖居地琅琊郡,又显的骄傲自大,自然认可的人就不多: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同样,两人的出道也不一样。刘备是三顾,才见的诸葛亮,最终两人交谈相挈,携手创业。而司马懿出道的故事,也挺有意思,是被逼的: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建安六年,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了,看样子超越袁绍已经不成问题了,这个司马懿为什么不肯呢?还装死,很明显的曹操并不信任司马懿,了解这个人,才会派人装刺客,去刺探司马懿。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人,曹操哪有这么好的闲工夫去派人刺探?可见必定有什么曹操需要的,曹操才会想法设法把司马懿收之于帐下。可是这个司马懿又没有什么功绩,曹操为什么对他如此上心呢?以楼主推断,大概是曹操看上司马家族了。
  司马家族,同期有司马八达之说:司马防,字建公,是“司马八达”的父亲。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为骑都尉。八子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而曹操对司马家族的赏识,大概是从老大司马朗开始的。
  老大司马朗,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很明显,司马朗还是很得曹操信任得,这个大概为司马八大在曹操哪里打下了良好得形象,所以曹操才看上老二司马懿。
  大哥都到曹操那里去做官了,司马懿为什么扭扭捏捏的?除了司马家一贯是汉朝的大臣,是河内郡的名门望族,除了要讲忠义的招牌以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操?可是看后来司马懿的作为,也不太像是一个古板的人,也不太像一个忠臣的性格。所以说,宣帝纪这个就是骗人的,大概是想为后来司马炎说吾欲与汉家报仇有何不可来找恩怨了。这个真实的原因要和建安十三年,曹操当了丞相,这个司马懿又肯出山了来一起考虑。

  古代的名门望族,最擅长的就是两面下注,这样,谁获胜都不影响大家族的利益。譬如建安五年的司马家,有司马朗投曹操了,这就够了。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在北方获得足够的胜利,袁绍虽然官渡之败,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可能性是有的,作为河内郡的家族,身处曹操和袁绍对决的前线,司马家不敢把全部赌注押到曹操这里就可以理解了。
  而建安十三年,袁氏覆灭,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显然,曹操这个时候俨然已经有要统一中国的趋势了,这个时候司马家决定全体投靠曹操了,再加上曹操威胁一下,司马懿也就出山了。由此可见,司马懿这种小心谨慎的性格,确实是一以贯之的,这点倒是和诸葛亮很像。
  可是曹操是谁?司马家族这种小心思,能不懂?为什么曹操对司马懿不放心,大概是从司马懿出山就觉得这个人心思多,不太好信任这个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