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47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17 20:25:25
  新官上任的李鸿章孤立无助。他在写给恩师曾国藩的信中很是心酸地抱怨到,上海外部面临巨大军事压力,地方官商和洋人又各怀算计,工作任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最难者”还是洋务(外交)。
  常言道,弱国无外交。后世又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军人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不要指望外交官靠嘴巴拿回来。
  可是,此时的李鸿章以“一旅弱军处此内外强敌交讧之间”,一支成军不到半年的小部队被洋人和太平军两强包夹,犹如一头蜷缩在狮子和狗熊中间可怜巴巴的小毛驴,不靠嘴巴做工作难道靠蹄子么?
  自1854年以来,常驻上海的外国公职人员早已习惯了大清官僚的唯唯诺诺和卑躬屈膝。李鸿章在多封书信中,愤愤提到上海官绅在洋人面前自居低等下人,阿谀奉承、予取予求,“媚洋人无所不至”,已经没有了任何底线。
  英军舰队司令何伯将军虽然常驻上海,但基本不跟大清帝国两江总督薛焕、漕运总督吴棠等大小官员打照面。他一旦有什么指示要求,通常不会亲自出面,也不用发外交公函,派小翻译丢一句话就能轻松搞掂。正因如此,24岁的英军翻译阿查哩俨然成了上海炙手可热的新贵,打个喷嚏,整个上海官场都得抖三抖。

  这套“潜规则”很快被用在了李鸿章身上。
  PS:何伯(James Hope,1808-1881),英国海军元帅,1858-1862年为东印度及中国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亲历乌拉圭内战、克里米亚战争、对马事件。
  日期:2018-04-17 20:26:50
  这套“潜规则”很快被用在了李鸿章身上。
  淮军初来乍到,翻译官阿查哩就几次找上门来,声称何伯将军要求李鸿章迅速出兵配合英军作战。堂堂大清帝国江苏巡抚、从二品大员李鸿章放下架子,耐心细致地向小翻译作好解释说明工作,列举了兵员未集、训练不足等种种理由,阿查哩发现他一味强调客观,并不像其他大清官员那样不惜一切代价、不打任何折扣地服从洋大人调遣,气得“拂袖而去”。

  为避免翻译在何伯面前添油加醋,李鸿章赶紧给何伯去信,讲清会谈的真实情况,从军事角度客观阐述淮军面临的困难。这种公事公办、不唯唯诺诺的风格,恰好对上了何伯这位英国职业军人的胃口。何伯不仅答应亲自接见李鸿章,且双方第一次会面的气氛非常融洽,长谈两个多小时,就上海周边局势及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李鸿章干净利落的工作作风、爽朗大气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亲和力,让何伯将军看到了一位完全不同的大清官员,态度也从一开始的居高临下转为客客气气的平等相待。陪同的上海官员们从未见过何伯将军对中国人如此“礼貌情谊”,在大吃一惊的同时,对李鸿章更是另眼相看。
  日期:2018-04-17 20:27:20
  李鸿章的外交大门就此敞开。

  这位天生的外交家很快掌握了与洋人交往的诀窍,他在信中得意地写道,从何伯开始,不出一个月功夫,英法两国将领就与他打成了一片,以至于“日与缠扰、时来亲近”,特别还注明一点“非鸿章肯先亲之也”,其沾沾自喜之态跃然于纸上。
  日期:2018-04-17 20:43:14
  通过系列外交活动,李鸿章为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休整训练时间,并通过各种途径采购了一批西式枪械弹药。不过,当时上海周边战云密布,军情急如星火,留给他的准备时间已非常有限,而李鸿章和淮军的政治地位乃至于生死存亡,最终还是要着落在战场上。
  不久之后,李鸿章在战场上创造了第二个奇迹。
  日期:2018-04-18 21:29:43

  不久之后,李鸿章在战场上创造了第二个奇迹。
  1862年5月,英法军队会同洋枪队大举进攻太平军,先后攻克青浦、宁波等地。期间,太平军的抵抗十分激烈,何伯将军中枪负伤,法军统帅卜罗德阵亡。
  6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反击,号称拥众20余万,英法军队不敢直撄其锋,裹挟清兵连夜弃守嘉定,逃回上海,上海全城震怖,租界里的洋人已经做好撤退上船的准备。
  危急时刻,李鸿章率领整训两个多月的淮军主动出击。6月17日,淮军独力于虹桥击败太平军,伤毙俘千余人。战后,李秀成解围回援天京。
  这场胜利规模不大,但对上海、对淮军、对李鸿章都是一场及时雨,其“含金量”非常之高。首先,这是在江苏战场清军“数年未有之大捷”,长久萎靡的军心士气为之一振;其次,这是在英法军队畏惧太平军庞大军势、畏缩不前的情况下,淮军独立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让淮军“可以自立”、让洋人“可以慑威”;再次,这是李鸿章在与前线通信失联、清军总体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下,毅然亲赴一线坐镇指挥,临机决断发动主力决战,用以寡击众的赫赫战功奠定了新扎统帅的地位和威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