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33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18 19:22:49
  三是民族之争的延续。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论证,大清帝国由满蒙亲贵和汉族官僚士大夫共治天下,其本质是一个部族政权。
  入主中原时,八旗只是一个小族群,即便联合蒙古部落后也没有达到千万人量级,要实现对主体民族—上亿汉人的有效统治,必须改变异族征服者的形象,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秩序。
  为了压制和消弭汉人的抗争精神,满族统治阶层实施了血腥镇压,通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种族屠杀,对反抗者实施肉体毁灭。而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历任皇帝大兴“文字狱”,剥夺民主和言论自由,从文化上禁锢汉人士大夫的思维,树立和强化专制统治的思想根基。在确定汉人基本驯服后,统治者挥舞着“满汉一体”、“满汉一家”的大旗,大力推崇传统儒家思想,既给了旗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权,又给汉族官僚留下了一点个人成长进步的空间,勾勒出满汉一家、其乐融融的表象。

  在中央机关各部委中,清政府采取了不削减汉人员额、增加满(蒙)人编制的做法。明代的六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两人,清代则设置满(蒙)汉尚书各一、满(蒙)汉侍郎各两人,其余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高层官员也是由满(蒙)汉平分。咋一看,汉人仕官数量一点也没有减少,而且赢得了与满(蒙)人平起平坐的地位。
  其实,这只是个错觉。
  首先,国家最高决策者—皇帝必须是满人;其次,领班军机大臣(类似内阁总理)通常是满蒙亲贵;再次,满(蒙)人可以通过恩荫、当侍卫、武职转文职等路径杀入仕途,巧妙地规避了科举考试这道“独木桥”,相比皓首穷经的汉人士大夫,早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因此,在六部衙门中层的郎中、员外、主事等职务(相当于司局级干部),满(蒙)编制约400人、汉人仅160余人,理藩院、宗人府、内务府中的满(蒙)族更占有绝对多数。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汉人的控制,清政府还在地方上采取崇满抑汉、满汉隔离的策略,重用满人、蒙古人、汉军旗人担任地方总督、巡抚等要职,并划定东北、内外蒙古等地为满蒙族的保留区,专设由满(蒙)人担任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绥远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和诸都统,禁止汉人进入垦殖。
  日期:2018-03-18 19:23:52
  清政府基于维护部族统治的政治制度,背后的支撑是八旗军团和蒙古骑兵的强大战斗力,这也是大清帝国赖以巩固政权的命脉。一旦武力支柱坍塌,清政府的政治威信就会遭遇“断崖式”下跌。
  镇压太平天国的作战中,八旗和绿营节节败退,“纸老虎”的本质暴露无遗。同时,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武装力量在连绵战事中乘势崛起,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士大夫获取了地方实权。
  日期:2018-03-19 19:31:53

  对于这些汉人士大夫,满族亲贵们一直抱有十分复杂的心态,在重用中带着警惕,在亲近中带着距离,既要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又处处提防遏制,不允许做大做强。
  1854年,太平军攻势如潮。在一片兵败如山倒的奏报中,咸丰皇帝收到了曾国藩率军夺回湖北首府武昌的捷报。皇帝大喜过望,下旨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却在7天后突然变卦。
  理由很简单。
  曾国藩只是一位退二线的副部级领导,居然能在家乡一呼百应,跟随者有上万人之多,连太平军都不是对手,这样的人存在,难道属于正常现象吗?对汉人士大夫兼地方实力派的提防,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ps:军机大臣祁隽藻劝谏咸丰皇帝: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而从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
  日期:2018-03-19 19:32:20
  直至1860年,江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攻破,大清帝国再也无力调集大规模军队南下。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清政府不得不冒着藩镇割据危险,大规模向长江以南的汉人士大夫放权,只求渡过严重的统治危机。
  1861年,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督办江、皖、赣、浙四省军事,巡抚、提督、总兵以下官员皆归节制;任命李续宜为安徽巡抚、毛鸿宾为湖南巡抚、张运兰为福建按察使、骆秉章为四川总督、刘坤一为广东按察使、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恒为江西布政使、严树森为湖北巡抚。

  1862年,更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鲍超为浙江提督、蒋益澧为浙江布政使、曾国荃为浙江按察使(同年升任浙江布政使)、陈士杰为江苏按察使、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同年实授江苏巡抚)、刘长佑为两广总督(同年调任直隶总督)、阎敬铭署理山东巡抚、丁宝桢补授山东按察使、历云官补授湖北按察使。
  日期:2018-03-19 22:08:30
  这些汉人士大夫,不仅仅是一个人。在他们的背后,屹立着一个个汉人军事集团。消灭太平天国后,大批汉人将领凭借赫赫战功弃戎从政,又转化为庞大的官僚集团,占据了南至两广,北至直隶、山东,东至江苏、浙江、福建,西至陕西、甘肃的各省、府(州、厅、道)、县实职岗位。到1864年,全国10名总督中的8名是汉人,15名巡抚全部是汉人,满汉之间此消彼长的趋势不断加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蒙族与汉族之间的权力、义务、责任越发不平衡。汉族士大夫掌控了帝国的赋税重地,湘、淮军等汉族军队的实力也全面压倒了满蒙八旗,但政治权力依然有限;以满族为主导的中央政府,在地位上足以统御全局,但军事、经济等“硬实力”与地位却很不相称,越来越仰仗汉族士大夫的支持。基于此,满蒙亲贵不得不进一步与汉族上层士大夫分享权力,以结成共同维护满族君主政体的执政联盟。与此同时,满蒙人才队伍的总体政治智慧、政治能力也在逐渐退化,对日益复杂的国家形态越来越缺乏驾驭能力,唯有依靠慈禧、奕䜣、文祥等个别政治精英勉力维持。

  大清帝国迈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统治民族满族和主体民族汉族的矛盾趋于激化。加之清政府在国际竞争中一再失败,不得不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给国人带来了极大耻辱,作为“异族”的统治合法性更遭到广泛质疑。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对战争区域的汉族民众起到了较强煽动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号召更是响彻中国大地,革命党人甚至发出了对满人进行种族灭绝的呼吁,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中就声称要“诛绝五百万有奇之被毛披角之满洲种”。

  面对内忧外患,满族统治者将满汉平权作为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试图主导推进满汉民族平等、民族融合,进而构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但是,在中国日益陷入全面危机的时代,激进的排满宣传更能唤起汉族底层民众,而满族亲贵企图向地方“收权”的系列措施却进一步侵夺了汉人士绅阶层的利益。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汉矛盾蓬勃发展,成为帝国崩溃的有力推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