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11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然而,就在元军准备回国的时刻,在博多湾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强bao风雨。在铺天盖地的风暴潮面前,元军舰队一片混乱,200多艘战船沉没或触礁搁浅,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总计13500余名元军伤亡或失踪。风暴平息后,忻都害怕日军乘虚来袭,仓促率军撤退至朝鲜。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惊喜万状,认为日本自有天神护佑,将这场暴风雨称为“神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活动。

  日期:2018-02-19 21:06:43

  第一次东征后,忻都等人专题向元世祖忽必烈呈报了书面的作战报告,浓墨重彩地渲染所取得的赫赫战功,对日军的骁勇善战和元军的沉重损失则遮遮掩掩、一笔带过。忽必烈听信了忻都“入其国,败之……虏掠四境而还”等报喜不报忧的汇报,认为此次作战完全达成了震慑日本的战略意图,接连派使臣出使日本,希望进一步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日本臣服。1275年,元朝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计议官撒都鲁丁、书状官董畏、高丽人郎将徐赞率使团出使日本,日本实质的统治者、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宗将5名使臣斩首示众,彰显决不屈服的态度。

  由于日方封锁消息,斩杀使臣事件直至1280年才被忽必烈获知。在蒙古人心目中,“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残害使者不仅是外交事件,更是对国家尊严的羞辱和践踏。早在公元1218年,花剌子模国王曾处死了成吉思汗的使者和商队,就引起成吉思汗的极大愤慨,直接导致了蒙军西征。此次日本处死元朝使臣,也成为了第二次东征日本的导火索。
  日期:2018-02-20 07:36:14
  公元1281年正月,元军兵分两路二次东征。第一路为东路军,仍由忻都担任征东都元帅,率领4.2万人、战船900艘,从朝鲜半岛南端渡海,兵锋直指北九州;第二路为江南军,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统帅,率新附军10万、战船3500艘,从浙江沿海出发,约定6月底前与东路军在日本九州壹岐岛一带汇合。

  10万新附军基本是南宋降卒,属于元代民族等级制度中的第四等人,被蒙古将领轻蔑地称为“蛮子军”。这些亡国降军在南宋灭亡、走投无路之下投降元朝,其忠诚、士气和战斗力都非常值得怀疑。从元朝统治者的角度看,如果将10万受过军事训练、有过战场历练的壮汉遣散,让他们直接解甲归田,很可能成为潜伏在民间的现政权不满者,是重大安全隐患。通过攻打日本,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南宋军队擅长水战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让新附军和日军两相消耗,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妙招”。但在新附军看来,前脚为保住性命而投降元朝,后脚就要远渡重洋,与万里之外的日本武士拼死拼活,元帝国“借刀杀人”的阴谋已是昭然若揭。

  日期:2018-02-20 09:35:10
  由于江南军人数、辎重众多,加之等待正在生病的主帅阿塔海,没能按预定时间启程。东路军为了抢功,提前从朝鲜半岛出发,沿第一次东征的路线,猛扑北九州博多湾。船队进入博多湾后,前方侦察船只发现海岸上出现了大量防御工事,还有一道高约2米、厚约3.3米的石质长墙。原来,第一次东征结束后,日本镰仓幕府吸取上次战争的教训,耗费大量民力在西起今津、东至箱崎的博多湾沿岸和本州部分沿海地区,修筑了长约20余公里的石质防御工事,称之为“元寇防垒”,成为拦阻在元军面前的坚实屏障。

  日期:2018-02-20 22:01:46

  少发了一段~~
  为避开日军坚固预设阵地,元军通过敌前侦察,将位于博多湾东侧、没有石垒建筑的志贺岛调整为新的登陆点。6月6日,东路军主力舰队开进志贺岛附近。当晚,部分善于水战的日本武士乘着夜色,驾驶小舟彻夜对元军进行侵袭作战,元军用石头、箭矢进行还击,双方均有一定伤亡。6月7日晨,元军登陆志贺岛,试图从志贺岛突破日军防御,进而包抄博多湾守军的后路。两军经过连续三天的激烈交火,“大战者数矣”,元军伤亡数千人,“船坏粮尽”,始终无法建立巩固登陆场,不得不放弃志贺岛,撤退至壹岐岛,等待与江南军先头部队汇合。

  7月初,两股元军在平户岛合流。由于江南军分为多个海上编队行进,有部分兵力因迷航、掉队等原因尚未到达,大部队遂停留在平户岛上休整,等待后续部队抵达。休整期间,新附军因地位低下,饱受蒙汉军、高丽军欺凌压迫,两路元军由上而下出现了重大矛盾,将领们对下一步战略方向也出现了分歧。迟至7月27日,元军舰队才开进西日本海域停驻,派遣部分兵力占据了周边大小岛屿,将前线指挥部和后勤补给基地设在舰船上。为保持战舰平稳,同时也防备小股日军偷袭,元军将战船连接成大战舰阵,史料上称之为“缚舰为城”。7月30日深夜[一说闰7月1日、公历8月23日],一场巨大的台风横扫平户海岸,持续数日之久。元军战船在翻天覆地的巨浪台风冲刷之下,被“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坠海淹亡的尸体被潮汐卷入近岸港湾,堆积如山,残存的战船在鹰岛附近海面上散乱漂泊,组织指挥体系基本瘫痪。危难之下,范文虎等高级将领抛弃了部队,各自选择坚固的舰船逃离日本。残留在鹰岛上的元军,由一名中低级军官“张百户”统领,试图伐木造船逃回国内,但很快被日军趁势攻灭,大部被杀,剩下的沦为战俘。日军对战俘进行了甄别,将蒙古人、高丽人和汉人(长江以北的汉人)统统杀死,将南人(原南宋人)贬为奴隶。至此,第二次东征以元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日期:2018-02-21 10:17:16
  四 战后检讨
  13世纪,蒙古的铁蹄征伐所有已知文明世界。
  在东亚,金国、西夏、高丽、大理和南宋先后沦陷;在中亚、西亚和中东,蒙古军攻占了花刺子模,横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势力辐射北非;在东欧,他们越过伏尔加河,打下了莫斯科和基辅,进入波兰和匈牙利,饮马多瑙河和亚得里亚海;在东南亚,他们相继蹂躏了缅甸、越南、泰国和马来半岛。纵观中国历代王朝,从秦、汉、唐到宋、明、清,从未有哪一个朝代拥有如此赫赫武功、如此强军劲卒。而战无不胜的蒙古军团,却在日本——这个弹丸岛国折戟沉沙,让人不能不深思背后的原因。

  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突如其来的“神风”拯救了日本。但只要细细思量,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第一次东征,元军为何会在占据战场主动权的优胜形势下,放弃继续进攻九州统治核心——大宰府,反而全军撤回?并不是元军对日本心存善意,而是元军将领通过分析对比双方实力,认为现有兵力无法完成攻略日本的任务,由此萌生了退意。换言之,即便没有那场暴风雨,元军也不会坚持打下去。
  第二次东征,元军虽然完全压制了日本海军,掌握了制海权,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海军的优势,在陆地上自始至终被日军压着打,甚至没能在九州岛建立巩固的滩头阵地。特别是两路元军合流后,将帅之间、部队上下矛盾激化,长期滞留平户岛,给了日军从容调整部署、调集援军的时机。实际上,当元军还在相互扯皮和内耗之际,日本镰仓幕府已从本州征集了6万余名精锐武士,预备与元军进行陆上决战。随着这支部队的到来,元军在兵力上也不占有绝对优势。统而言之,即使没有所谓的“神风”,渡海远征的元军距离胜利依然遥不可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