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第21节

作者: 东吴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辽金大战,辽国一败宁江州、二败出河店、三败达鲁古城,耶律延禧急需获得短暂的喘气机会来恢复已经跌落到极点的辽国将士的士气。
  而我们的阿骨打率领的金国士兵虽然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但金国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军队人数太少。

  辽国可以一下损失二十万、三十万,但金国打不起人海消耗战术,总共一万多人的军队经过三次大战后,军队减员非常厉害,因此整休军队、补充兵源成了阿骨打迫在眉睫必须要办的事情。
  辽金双方在经历了半年的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但和平时期对耶律来说却并不“和平”
  达鲁古城战败还不到一个月,国内发生了叛乱,耶律延禧是“屋漏又逢连绵雨”。
  说到辽国的叛乱,是有先例的,最早还要从萧海里先生说起,在耶律延禧刚登基的时候,辽国贵族萧海里就发动过叛乱,但最后是盈歌率领的完颜部帮耶律延禧解决了问题。
  看来萧海里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看到耶律延禧被阿骨打的金国折腾的焦头烂额时,有人终于按捺不住率先向耶律延禧发难。
  这次出头的是饶州的渤海人古欲,饶州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北,位于辽上京临潢附近。
  而史书上对古欲此人的记载内容是非常少,只是简单的提到古欲是辽国境内的渤海人,于辽天庆五处二月率渤海人在饶州起兵反辽,三个月后失败。
  看到辽国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古欲有想法了,因为渤海人世代受契丹人的欺负,阿骨打的起兵给了渤海人非常好的机会,古欲不错过这个天赐良机。
  辽天庆五年、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的二月,古欲在饶州率领渤海人起兵反辽。
  古欲起兵的消息给了耶律延禧沉重的打击,饶州位于辽国腹地,离上京临潢不到两百里,古欲在辽国的心脏地发动反辽战争,对于辽国的影响可想而知。

  耶律延禧此时的感觉是欲哭无泪,好不容易阿骨打的金国消停了一阵,该死的渤海人又来跟自己捣乱了。
  对于胆敢造反的渤海人,耶律延禧是决不会手软,因为毕竟渤海人比女真人的战斗力差远了,“柿子要拣软的吃”,耶律延禧决心要在渤海人身上找回昔日胜利的感觉。
  但耶律延禧派去讨伐古欲的却是达鲁古城下的败将萧谢佛留,不知是辽国却实无人可用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耶律延禧很喜欢用一些经常打败仗的将领。
  看来萧谢佛留对战争胜利的自信心已经在达鲁古城被阿骨打彻底摧毁了,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处于劣势的渤海人,萧谢佛留再一次战败了。
  古欲的渤海抗辽军在击败萧谢佛留后已经发展到了马步兵共三万人,战火已经快烧到了临潢府,此时临潢城内的耶律延禧真的有点坐不住了。
  自己输给女真人,是因为对方有个厉害的角色---阿骨打,难道古欲又会是下一个“渤海的阿骨打”,耶律延禧越想越害怕。

  但耶律延禧不服气,他相信凭自己的实力不可能连渤海人都对付不了,于是他再派兵讨伐古欲,这次派的主帅是南面副部署萧陶苏斡。
  萧陶苏斡在辽国也算是个有各性的人物,史书记载,此人发长五尺,绰号“长发因吉”,因吉是他祖先的名字。

  早在宁江州失陷之际,他便上书要求耶律延禧派辽国境内的诸路大军前去镇压阿骨打,可惜耶律延禧轻信萧奉先之言,并未引起重视,只派了七千人马前去征讨,导致出河店大败。
  这次耶律延禧终于想到辽国还有这么一号头脑比较清醒的人物,于是便把他请出山,前去镇压古欲的渤海军。
  看来“长发先生”还是有点本事的,到了饶州后,他采用了以往统治者对农民军的一贯作法,那就是恩威兼施、抚剿并用的方法。
  古欲毕竟不是阿骨打,渤海人毕竟不是女真人,一个月后,古欲的渤海抗辽军终于抵挡不住萧苏陶翰的两面夹击,以失败告终。
  至少古欲的下落,史书未有记载,是战死还是投降,我们也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辽天庆五处六月,古欲的渤海军被萧苏陶翰招抚。
  渤海人为自由而战的尝试仅仅三个月便以失败告终。

  但这次古欲起兵的意义却非同寻常,这次起兵发生在辽国的上京附近,对辽国的统治根基产生了一定的动摇,同时也有利的配合了阿骨打金国的反辽战争。
  渤海人的威胁解除了,耶律延禧似乎又获得了短期的安宁,从击败古欲的胜利中耶律延禧好象又收获到了某种信心,于是他又开始显示出他们天朝大国的姿态了。

  其实在古欲起兵后不久,耶律延禧便乘着阿骨打的金国休整之际,派遣使者耶律张家奴出使金国,目的是劝说阿骨打不要与天朝,立即投降。
  看到这里,我觉得耶律延禧真的是非常“可爱”,一个屡次被对手揍得体无完肤的人却每次都厚颜无耻的要求对手向自己屈服投降,这种事也只有耶律延禧先生能做的出来。
  所以说耶律延禧非但可爱,而且脸皮还很厚。

  阿骨打对待辽国代表团的态度是不予理睬,扣压所有代表,只放了耶律张家奴一人回辽国。
  而更可笑的是在镇压了古欲的渤海人起兵后,耶律延禧再次派遣耶律张家奴前去金国劝降。
  所以说耶律延禧的脸皮还真不是一般的厚,居然连续两次派同一个人去碰同一个钉子,真可谓“精诚所至,但金石却不开”。
  这次连阿骨打都觉得可笑,因此他的答复也相当干脆:命令耶律延禧交出皇位,立即向金国投降。
  我们的耶律延禧在短暂的和平期内除了镇压了古欲起兵外,基本上什么正事也没干,除了不断地派人去劝降阿骨打外,就是继续自己的个人爱好---旅游、打猎。

  本来可以利用难得的休战机会好好进行军事上的整顿,结果耶律延禧除了逞口舌之能外是毫无作为,摊上这样的老大,辽国的将士们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阿骨打则不然,除了积极补充兵源外,阿骨打还不断发动政治攻势,经常派人到辽国境内去策反辽国境内的其它少数民族。
  我个人猜想,渤海人古欲的起兵多半和阿骨打的政治策反有一定的关联。
  更重要的一点是,阿骨打在此期间对金国的传统“国相”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
  说起金国的国相制度可以追溯到劾里钵时代,当时完颜部的国相为雅达,后来便成了颇剌淑,到盈歌时代,撒改继任为国相,直至金国的建立。
  按照女真部落的规定,女真各部落是由部落联盟长和国相分别控制而进行治理的,因此整个女真部落联盟的权力分配相对比较分散。
  而且部落的重要事宜需要由联盟长、国相及其它各部落酋长共同参与决定,整个议事会要参与的人员数量非常庞大。
  也就是说如果阿骨打要决定一件大事,可能需要召集几十个甚至上百人召开会议。

  但如今阿骨打已经称帝,已前这种原始部落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重要的是为了巩固阿骨打自身的皇权统治,阿骨打向“国相”制度开刀了。
  国相制度要取消,必须要发明新的东西来取代他,阿骨打的新发明被称之为“勃极烈辅政制度”。
  金国的最高领导人为皇帝,也就是都勃极烈,这个职务当然由阿骨打本人来担任。(勃极烈是辽语长官的意思)
  在皇帝以下再设置四个勃极烈职务,与皇帝一起管理整个国家。
  第一个职务叫谙班勃极烈,意思是大勃极烈,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不言而语,也就是说谁当上了谙班勃极烈,谁就很有可能是皇位的继承人,相当于是皇太子的职务。
  关于这个职务,阿骨打的首选人选是他最信任的弟弟吴乞买,事实也证明阿骨打的选择非常正确,吴乞买最终继承了他兄长的雄厚遗产,使金国在当时东亚地区的强盛达到了顶峰。
  第二个职务叫国论勃极烈,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职务,这个职务自然还是由撒改来承但,撒改的职务只是改了个名字,换汤不换药。
  第三个职务叫阿买勃极烈,意思是丞相的第一助手,通俗点说就是“第一副丞相”,这个职务的担任者是完颜部中最德高望重的五朝元老,辞不失,如果论辈份,辞不失还是阿骨打的堂叔。

  第四个职务称之为昊勃极烈,意思是第二副丞相,担任这一职务的是阿骨打的另一个弟弟完颜斜也。
  阿骨打再加上这四个人组成了整个金国的最高领导核心,所有的国家军政大事都由这五个人来决定。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领导核心,两个是阿骨的亲弟弟、一个是阿骨打的堂兄、还有一个是阿骨打的堂叔,整个就是一个家族企业。
  所以阿骨打的改革非常成功,一下子就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撑握在自己的家族手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