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9节作者:
迟宇宙 那一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共和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5个月后,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了价值40万元的股票,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首次发行正式股票,中国企业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苗头初现。
外资也纷纷进入中国,试图从这个神秘而庞大的市场中获得巨额利益。在阔别中国市场35年以后,花旗银行又悄悄返回上海。它并非上海这个“中国最西方化的城市”在1984年迎来的唯一一家跨国公司,与它一起到来的还有德国大众。10月10日,中国与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共同生产汽车计划,这是中国汽车工业首度与外国合资。两天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举行奠基仪式,###副总理和科尔总理还出席了仪式。
对外贸易干得也不赖。那一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1400万美元,出口了亿美元货物,进口则达到了亿美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不幸的是,那一年还刮起一股“公司热”,人们以为只要组织起公司,经济问题就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于是各种公司拔地而起琳琅满目;今天还是“局”的,明天就变成“公司”了。表面上热闹非凡,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人不是把公司当作经济实体来经营,而是作为行政机构的一个层次来管理,“局——公司——厂”就是他们的管理体系。
重返1984(2)
“公司热”的出现还有另一重背景——由于行政机构设置受到限制,有些人就把一些管理部门改成公司,实行事业编制。这些典型的“腐朽智慧”一面强化了政企不分,一面为扩大编制,为向企业摊派费用开了方便之门。
中国在变化,但意识形态领域依旧在交锋。尼克松仍在1984年出版了《真正的和平》,他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
中国没有成为被强烈演变的对象,因为美国人以为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我们”了。一向###的里根总统在4月26日访华后的一次演讲中就称中国为“所谓的共产主义国家”,以示区别于苏联,作为他对华采取较友好态度的依据。
中国不能落后,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成为强国,就必须在最尖端的科技领域获得成功。邓小平在那一年看到了信息化的重要,他知道中国要在“世界局”中打开局面就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
那一年,邓小平曾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年初的时候,邓小平参观上海科技十年成果展,他摸着演示计算机的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个被摸过脑袋的李劲后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在那里得到博士学位后,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
4月8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同步卫星。中国成为第五个用本国火箭发射同步卫星成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的运载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将引起中国通讯体系的深刻变化。那颗卫星发射成功再次证明了计算机的重要,因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的大型机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
在那个6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获得了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获得奖励在今天已司空见惯,然而当日却是重大事件。
9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到了1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指出:“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把电子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放在首位;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
整个中国看到了未来的方向,她曾经落后于整个世界,如今她想迎头赶上。她知道她已不能按部就班地徐步前进,在一个“电脑为王”的时代里,她必须高速狂飙,赢得与时间的战争。
一个叫步鑫生的家伙
除了要记住那些风云人物外,我们至少还应记得一个叫步鑫生的家伙。他曾从平凡中走出,成为大时代的主角。不幸的是,他只是棋局中的一颗棋子,他曾举足轻重,但最终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一个。他不断地自加,终于到了被减的地步,不了解“中国智慧”,不熟悉“局的精神”,是他失败的主因。
步鑫生是从1983年11月16日开始成为时代主角的。那一天《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通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说:
“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在全厂推行了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方法,使这个小厂的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成为浙江省一流的专业衬衣厂……”
新华社的“编者按”写道:“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其主要经验是:甩掉产品包销的拐棍,自己到市场上创牌子,闯路子,以三新(款式新,衣型新,装潢新)、一快(转得快)取胜,大胆改变现行制度,创造一套治厂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激起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人民日报》的报道使步鑫生成为1984年最知名的新闻人物,“甚至从解放以后我国报刊电台所发表的人物报道来看,步鑫生也算是继焦裕禄、雷锋之后的又一重点人物。”这篇通讯的作者、新华社记者童宝根不会想到,是他的笔将一个风云人物推上历史舞台并深刻影响到城市经济改革的步伐,也是他的笔改变了步鑫生的命运,使之经历了命运的高峰又回到低谷,返回平庸与寻常。
多年后,童宝根回忆说:“经过一个星期的采访,我觉得步鑫生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他对于过去那种‘大锅饭’、‘铁饭碗’的旧体制深感不满,利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机会,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对外努力搞活经营,到市场上去竞争,以品种多,花色新的优势在大上海取得了一席之地。在企业内部,他改革了分配制度,按职工劳动实绩进行分配,并从生产实际出发制订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生产现场管理也颇具特色。”[1]
童宝根的报道首先作为内参送到了胡耀邦总书记案头。胡耀邦当即批示:“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
来自中南海的支持使步鑫生成为一个榜样,一个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供借鉴的样板。他的大胆探索,使人们隐约看到改革的方向。新闻记者们蜂拥而入海盐县城,写下了各种各样长篇累牍的报道,数十天之间,“造星机器”使步鑫生成为这个国家最知名的工厂厂长。
重返1984(3)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团挤满海盐县城。自海盐建县以来,人们从未见到那么多的外地人,他们操着各地的方言,往来于海盐县各条街道。口头词是:步鑫生,市场竞争和企业自主权。而步鑫生本人则匆匆地往来于祖国各地,在掌声与鲜花之间,他一次次地演讲改革的经验……”[2]
步鑫生成为新时代的偶像,但他和童宝根不曾想到“偶像的黄昏”来得如此之快。新闻的倾斜和失衡,以及瞬间的光芒使步鑫生完全陶醉。他开始像个皇帝而非厂长一样出现在工厂里。他开始深藏于一间许多道门后面的豪华办公室里孤独思考,还规定不提前约定,副厂长也不能随便见他。
步鑫生终被市场抛弃,辉煌瞬间破灭。“改革厂”招牌和中南海的支持未使海盐衬衫厂永立不败之地,仅仅过了一年,海盐衬衫厂效益就开始大幅下滑,上海和杭州城里的海盐衬衫厂专柜,产品开始蒙上了薄薄的灰尘,而他投资600万元兴建的西装厂,生产线刚铺完,西装热已烟消云散。又过了一年,海盐衬衫厂“生产流水线停产,下水道、厕所堵塞,生产萧条,人心涣散,走掉了近一半职工”。步鑫生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