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神鬼轶事》
第23节

作者: ty_火焱974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严和平与庆王的四太太私通一事,李贺年回家后与李老太太和越秀说了,大家都唏嘘不已,严和平可以说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了,严家颜面尽丧难怪严老爷子听说这事以后气的吐血了。
  “你打算怎么办?”李老太太问。
  “先找到严和平在说吧,”李贺年抽着闷烟:“不知道他跑到哪里去了,总之他是活不了,庆王爷那边发下海捕文书通缉他。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跑又能跑到哪去呢。”
  李贺年说着话目光惆怅的看着窗外发呆。
  接下来的几日李贺年一直在城中转悠,打听着严和平的消息,赵德海每日也都到李家来与他互通消息。
  这一日赵德海风风火火的跑到李家,见了李贺年拉了他就走。
  “什么事啊,火上房似的?”李贺年不解的问。
  “快跟我走!”赵德海气喘吁吁:“严和平找到了!”
  “啊!”李贺年道:“找到了?在哪找到的?”
  “护城河边,尸体!”赵德海面无表情。
  “死了?!”李贺年心凉了半截。
  加快脚步跟着赵德海出城后,见到护城河边围拢着一群衙役,脚下一张破竹席盖着什么。李贺年心头一紧,难道竹席下盖着的就是严和平!
  二人三步并作两步来在进前,衙役中的一个大胡子发现了他俩,过来跟赵德海一抱拳:“赵公公,您来了!”
  赵德海点点头:“人找到了?”
  “找到了。”指了指脚下的竹席:“仵作已经验过了,全身上下没有伤痕,口鼻里充满泥沙,是坠河逆水而亡。”
  “要不要看看?”赵德海关切的问李贺年。
  李贺年点点头。
  衙役过去掀开竹席,赫然就是严和平!经过几日的河水浸泡,面目已经变形肿胀,脸色苍白的可怕,嘴巴微微张开,双唇黑紫,舌头还微微露出一截,说不出的恐怖。
  “没错吧,就是他。”赵德海拍着李贺年肩膀说。
  李贺年点点头,哽咽着说不出话。
  从小玩到大的把兄弟,相处四十年了,突然这个人不在了,说没就没了,李贺年心中如倒了五味瓶,说不出的滋味!

  想到严老爷子晚年丧子,这话如何让他跟严老爷子交代?
  “二位爷!”大胡子过来道:“既然认了人没错,死者为大,还是赶快入土为安吧。我们兄弟们也好回去交差。”
  李贺年点点头:“有劳差大哥了。”
  衙役办完了差事,赵德海塞给大胡子二两银子,衙役们笑着找地方喝酒去了。李贺年在原地看着尸身,赵德海进城找家棺材铺买了口棺材,雇辆大车拉了来。尸身装棺后拉着往回走。
  赵德海问李贺年:“哥哥,严兄弟这尸身你打算怎么处理?”
  闷了半响李贺年才开口:“这事绝对不能让严老爷子知道,老爷子那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几年?要是再得了这么个噩耗,恐怕活不过年底了。”顿了一顿又道:“尸身也不用进城了,没地方放,还是早日入土为安,就在城外埋了吧。他落得如此下场也算咎由自取。”
  二人又找来力巴,挖坑下葬,来人一见是埋死人都不乐意接这个活儿,嫌晦气。架不住赵德海使银子,一人一两银子抛过去,力巴平日里干活用钱哪里见过银子,见赵德海出手大方,看在钱的面子上,也就应了这个活儿。严和平的尸身下葬后,简单立了一个碑,算是把严和平发送了。
  回去的路上二人都默不作声,气氛很是凄凉。
  日期:2017-06-08 14:42:36
  到在李贺年家的胡同口,赵德海道:“依我看,你们一家也出去躲躲,虽说这事算是了了,可谁敢保证庆王那边不会找后账。趁着这些日子庆王爷家还比较乱,庆王又忙着和洋人谈判,你还是带着家人去投奔严家吧。你们走了我心里头踏实。”
  李贺年寻思一下觉得有理。现如今的北京城到处都是洋人,大清国运怕是要到头了,自己的铺子没了也没了饭辙,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想当初祖上就是跟着大清的满人入关,才慢慢发迹,到他这一辈,恐怕又该挪挪窝咯。
  “也好,我回去商量一下,要是走的话,我捎信儿给你!”
  赵德海从怀里掏出一张银票递给李贺年:“你收着,走了以后做本金开个铺子,起码还能活人。”
  李贺年接过来以后一看:“一千两?兄弟,这……”
  赵德海打断了他:“旁的别说了,你必须收下,一来你现在用钱,二来我们宫里的奴才,也用不到这些,你要是在外面混的好了,等我老了出宫了,也能有个投靠的人不是。你就收着吧。”
  李贺年见赵德海说的恳切,若是推辞赵德海也不会收回银票,把银票揣进怀里,狠狠的一拳打在赵德海肩膀上。
  二人会心一笑就此别过。
  闲话少叙。
  李贺年将心中所想说与家人听了,本以为老太太在北京待惯了,舍不得离开这四九城,也舍不得那每天必吃的豆汁儿和焦圈。没想到李老太太一口答应下来,毕竟李家和严家是世交,两家人在一起相互都有个照应,北京城兵荒马乱,祖业也都没了,偌大个北京城也没有留恋的地方,一边安排了人给赵德海去宫里送信,一边整理家当行李、金银细软。准备离开北京。
  第二日一大早,李家一行祖孙三代五口雇了大车,直奔天津!

  若问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日期:2017-06-08 14:43:01
  十三
  史载: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金刚桥后在九十年代拆除改建),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今,天津建城已有600多年。
  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