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43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又说跑题了。后羿娶了公主是有可能的,公主窃药跑回娘家也是有可能的,她不想丈夫变成不死怪物嘛!那么后羿射日有可能吗?大有可能,他射的可不是王子,而是乌,但那是王子的宠物坐骑。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从文上看,汤谷、孽摇【君页】羝山、温源谷该是在一处,乌如果个头够大,载人没问题,载太阳就不可能了,扶木既大,乌也定小不了,乌若是载着王子的座车亦没问题,温源谷顾名思义是送出温暖的谷,则很有可能乌所载的车是能辐射热力的,那也不会太热,否则乌也受不了。我想其是用做夜间照明的灯塔,王子们各拥有一座。白天任何热光源在太阳之下都会黯然失色且起不到啥作用,只有在夜晚,热光源才可能被称做日,其又与王子们的身份相合,书记官便同而用之。后面讲海外东经时,就会明白巨灯存在的必要性了。先人称巨灯为日而不是月,有可能先人知道月是冷光源,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日光。,屈原的《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问的明白,羿为什么射日?,乌为什么掉羽毛?可见羿是射过日的,对日够不成伤害转而去射乌,乌个头大也不是那么好伤的,只是掉了些羽毛,但已足够留下心理阴影了。羿是夜间偷偷去射乌的,考古发掘出的射日图案应有显示这一点,嗯。书记官照顾帝俊的面子,没提羿射日的事,但我们能猜想,王子们大概是不甘寂寞,夜里凑在一块儿把酒言欢,喝多了来情绪,把十个灯都开了,灯开多也不是啥坏事,无非浪费点能源,夜晚亮堂堂,照的往来的大部分人也挺高兴,于是夜夜如此。问题是,附近的人想睡觉了,躲进窝把眼一闭就能不受灯光影响,动物也能找个阴影处避光。植物可不行,尤其是庄稼,那都生长在开阔地,光照强了,庄稼得不到休息就长不好,就会渐渐枯萎,“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乃是这么个意思。要真有十个太阳出来,草木没死人已经死了。附近的农民意识到不对劲时已晚了,他们的申诉也没人认真听,人们已经习惯并喜欢上那明亮的灯光,再说凭什么就说是灯光杀死庄稼,是你们偷懒不好好耕作吧!十日所在地位于今天的胶东半岛,种地的农民相对是少数,打渔和海上经商的居多,灯光亮些显然对后者有利。周游到此的羿认真听了农民的申诉,他有一颗保护弱小的侠义之心,他想让秩序恢复正常,但他的意见没人听,帝俊也觉得他小题大做。羿爱卿你就别掺和了,大多数人是满意的嘛,还称赞王子的仁德,再说那是羲和的地儿,我也管不了啊。那就说服吧!说了很久没个结果,农民没收成快饿死了,哭的个惨啊!羿哪还坐得住,征询了尧的意见,提着弓携着箭大步而去…乌深深觉得自己的安全失去了保障,高处不胜寒啊!还是下去吧,下去把射某家的家伙啄死!但羿很会隐藏自己,他也很擅于攀爬,昆仑的高山都阻不了他嘛,于是在扶木上和乌玩起了捉迷藏,乌下来他不射,上去亮灯就一定射,灯光照亮下,乌自然无所遁形,乌的羽毛都快掉光了,只好强烈要求主人关灯,王子们肯定明白是有人在捣鬼,多半是羿,又捉他不出,想到他在暗处搞不好正拿箭对着自己,那也是不寒而栗。羿这家伙惹不起啊!王子们商量了一下,好汉不吃眼前亏,乖乖熄灭了九灯。我想九灯是一座座灭的,王子们试探羿的反应,羿还真不给面子。羿始终没露面,可他带来的压力无处不在,十日不守规矩的事再没出现过,亮灯恢复了以往的秩序。我想羿还秘密训练了一批当地射手,让他们暗中监视着乌的举动,只要发现不对劲就射上一箭,羿就安心离开去别处了,呵呵,乌吃了苦头,没轮到值那是坚决不肯上树的,王子们想耍花样也不成。事无绝对,《竹书纪年》云,商帝廑八年时“天有妖孽,十日并出”,那应该是神国动乱的前兆,十六年后“泰山震”,那都是很后的事了,至少是距离羿的时代。羿做了好事不留名,但人民是忘不了英雄的,后羿射日遂能流传后世,然而知道内情的人并不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算一个,唐朝大诗人李白也算一个。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