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16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07 18:32:18
  颛顼没成为神(《山海经》中我找不到他成神的文字),值得欣慰的是,他葬在神的地盘,也算是与有荣焉。可怜北次二经队伍的先人们,他们似不知道先祖帝颛顼葬在洹山,也似不知道身处神地。真是如此吗?北次二经的末段记录话很少,也许是他们懒,也许是不敢说。他们的远征更像是朝拜之旅,而不单是为了勘测。先人朝拜的不只是幽都,留心经文的话,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奇怪的座山名,敦头之山,敦题之山,下面要推解的北山首经有个敦薨之山。北次三经有敦于之山、题首之山,敦头之山和题首之山相距甚近。你想到了什么?关于它们我后面将一起说。

  总体的北次二经山系走向分布图如下:

  顺便说一下,三桑的西边是欧丝之野,“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海外北经)……啊,且收回思绪,清空遐想,因为轮到最难解的北山首经了。
  日期:2017-07-07 20:37:53
  我说认识肤浅,并不说那就是错的……我说的每件事都有我的深意,诸君也看得出来,我不喜欢说废话,前面唠叨了许多,只因为我很久没聊天了,也有些扮高人的小得意,若有小伙伴因此不认真看,不认真领会意图,那就大失我所望了……推理是环环相扣的,现在的山经篇是有些枯燥,还在积累线索的阶段,我在建立大局,大局正确才事半功倍……以后我聊些风花雪月好了,文章就让小伙伴们自个儿领悟了。

  日期:2017-07-08 09:07:07
  山经篇阶段,我只是要将所有座山先推出来,想建立初步山海图,并没想太多也想不到太多,这场远征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其为何不见记于史书,是真的一点记录都没有吗……当一切潜藏的秘密浮上水面,我有时会有不真实的感觉,难以置信却不得不信……恐怕秦以前的历史都要改写……
  日期:2017-07-08 09:19:45

  北山首经山系走向分布数据图(方向是从右往左,也是画成反向了):
  单狐之山 ——逢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
  求如之山 ——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
  带山 ——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

  谯明之山 ——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涿光之山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虢山 ——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虢山之尾 ——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丹熏之山 ——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
  石者之山 ——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边春之山 ——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单张之山 ——栎水出焉,在而南流注于杠水。
  灌题之山 ——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潘侯之山 ——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敦薨之山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少咸之山 ——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

  狱法之山 ——瀼泽之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
  北岳之山 ——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
  浑夕之山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北鲜之山 ——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堤山 ——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
  既然北次二经、北次三经山系都是开始于渭河平原,那么北山首经山系也应该始于渭河平原,可从哪儿起头呢?水系线索能确定的只有“河”应是指黄河,却到前三座山之后才出现“西流注于河”的文字,既“西流注于河”,那山系应是包含吕梁山脉西侧了。“泑泽”亦多次出现,却是间断的,真是难以想象,后面还出现了泰泽和海,且说敦薨之水“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那岂不是要到青藏高原?还出现了雁门之水,看到这样的名我头都大了,先人队伍究竟是向北还是向西?我硬着头皮东推西推、前推后推,最后是从中间推成了,方恍然大悟。原来黄河近段亦有起名,泑泽并不是特指一处。海是西海即青海湖。泰泽是一大片湿地,在今天的青海野牛沟一带。敦薨之水“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是先人的错误认识,敦薨之水只是流注于黄河,并非黄河之源,也不在昆仑东北隅(昆仑之丘的东北隅的确是黄河源头),离那尚远。为何先人会有如此的错误认识?不应该啊!当然是有原因的,牵出一个惊人的秘密,我考虑很久都不知该怎么说。且一步步来吧。

  地形参考图主要是内蒙古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下仅为示例,请自行找图参照)。

  陕西、宁夏、甘肃部分地区亦在北山首经山系经过范围,就不上参考图了。诸君不妨自己先试推下,便知个中甘苦趣味。
  日期:2017-07-08 11:43:46
  可以看到,先人前一段是顺山列而行,再后面是缘河而行,行到水穷处,一头扎进了山里(其实是走在山谷里,并非是爬山),在我以为他们山穷水尽之时,顺河流漂亮的出了山,他们的终点在今天的嘉峪关。行进的线路由北行逐渐变做了西行,这合理吗?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其他队伍是一样的。也许末段进山让人奇怪,那一开头并不好走,且在山中容易迷失,但我们领略过西次三经、西次二经里的种种不可思议,已经不认为有什么不可能了。只是,总感觉有哪儿不对劲……“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没错,这便是蹊跷之处。其实笼统理解这段经文也能说的通,敦薨之山勉强也能说是在昆仑的东北方向,敦薨之水也算是黄河水的一个源,水量还不小。但,先人既能测出匪夷所思的直线距,又怎会说出如此笼统之话,真正的昆仑东北隅即河原离他们还远着呢!即便先人不知道,神使会不知道?只可认为,先人被神使骗过了。但即便先人受骗上当,后来整理出经书的人呢?毕竟西山经已明确说明了昆仑所在。我后来想,会不会是写经人有意布下疑点,要引起后人譬如我的留意呢?“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文字出现的很突兀,与上下文颇不搭调。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所处是昆仑东北隅呢,即便只是听说,昆仑也不该是眼前景象。写经人要我留意什么?敦薨,字面意思只能是——叫敦的大大大人物死了!不由想起北次二经里有敦头之山、敦题之山,推导座山之时不明其义,也没有多想,此时它们忽然有了意义,即便不十分清楚,总是和叫敦的大大大人物有关,既是两队先人都提到敦,敦就绝不在任何一队中,只能是先人的先人。敦会是谁呢?必定是个史上留下影响的大大大人物。几乎不假思索,一段文字就跳入脑海(写经人的目的达到了)“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它是山海经中唯一可解释敦字的经文,其表达就颇奇怪,为何不直说是黄帝呢?是为尊者讳吗?还是因为它无头无面目,难于确定身份,但“实为帝江也”,口吻不容置疑。为何又不写成帝鸿?鸿字并非没有,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难道是专为区别于此?黄帝之神貌又怎会是如此,观诸其他神皆有头有面目,为何独独帝江没有?是让它不能说话吗?还是让人认不出他?他的头去哪儿了?我不由又想起另一个无头之神,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可信吗?现代医学中发现个神秘现象,接受心脏器官移植的人往往会受到心脏原主人的人格影响,其它器官移植亦时有此类现象,换句话说,灵魂亦可能存在于身体除了头的部分。形天无头亦要争斗,帝江无头而识得歌舞,便有几分道理了。我以为敦头即是指黄帝头颅,敦题是黄帝的神貌称呼,故“实为帝江也”,并非叫做帝江,则北次三经的题首之山和敦于之山亦可解矣。但形天无头尚可理解,为何黄帝要无头?思《山海经》中隐晦之处,莫不与帝有关,黄帝成神而无头当亦然。黄帝因何见爱又失爱于帝呢?还得从经文和史料中寻找原因,但那是埋藏的历史。先说说历史是如何被埋藏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