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2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04 20:49:10
  山经:
  南山经  西山经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
  海经:
  海外南经  海外西经  海外北经  海外东经
  海内南经  海内西经  海内北经  海内东经
  大荒东经  大荒南经  大荒西经  大荒北经  海内经

  许多人认为解读了南山经便可顺理成章的解读整部《山海经》,因为南山经既为经首,一定是山川定位的基础。此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南山经是山海经中最不易解读的,亦不甚重要,实在不必钻它的牛角尖。一则南方地貌显得琐碎难于一目了然,二则先民活动中心并非南方。如资料所说,《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并无特殊意义。《山海经》涉及地域辽阔,内容广博,当是众人的智慧结晶。大荒经的顺序是东、南、西、北,该因大荒经、海内经(非海内四经)的写经人可能是出自东夷,尊崇东方神系——此神系仅见于大荒经和海内经。

  日期:2017-07-04 20:50:41
  我前面说过要有大局观。不管怎么说,不知从何下手时,先拿南山经开个头吧。咱们看起首这段文字: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略去此山详细说明,以后会有细说,下同)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又东三百里柢山。……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又东三百曰基山。……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日期:2017-07-04 20:55:24

  文字说得明白,山系的名称,包含的座山方位距离都有了,即使不知“里”长,起码咱们可以绘出此山系的大致分布走向,作为一个简单判据。如下:
  鹊山
  西海  招摇之山  猨翼之山  柢山  基山  箕尾之山 东海
  o------o--------o--------o------o------o------o------o-------o
  堂庭之山  杻阳之山  亶爰之山  青丘之山
  这是我最初绘的分布走向图,以 o 表示山,以 – 表示五十里距离,其实很不科学,但是不影响分布走向的判断。现在回头再看,更科学的绘法应该是:
  鹊山
  招摇之山  猨翼之山  柢山  基山  箕尾之山
  西海  ------|--------|--------|------|------|------|------|-------|------- 东海
  堂庭之山  杻阳之山  亶爰之山  青丘之山
  以 | 表示山的分界,山是有绵延的,要意识到此点。“又东三百里”指的是前一座山自起始向东绵延三百里方到后一座山的起点。这里出现个问题,总共绘出的只有九座山,“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确实是九山,却说“凡十山”,这也是山经中有误之一。此中似有玄机,以后再做详解。另外要说的是,箕尾之山在末尾入海,未提长度,但是能算出来。山系总长“二千九百五十里”,前八山长度相加为二千六百里,做个减法便得出箕尾之山蔓延三百五十里。《山经》之惜墨可见一斑。

  南山经接下来又说了两个山系并做了总结,:

  ……(略)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略)
  ……(略)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略)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凡十山”
  ,“凡十七山”,“凡一十四山”,加起来是四十一山,最后总结是“大小凡四十山”,可见“凡十山”该是“凡九山”,我说的不错。该是《山海经》流传中自作聪明者做了改动,此类错误随着解读展开还会有所发现。鹊山、南次二山、南次三山是南山经所列全部山系。
  绘出南山经山系大致分布走向图如下(初绘):

  看着是三条横向排列的山系,南次二山靠西一头有个折,华夏地域版图里有这样的山列吗?别急,线索还太少,我说过,要有大局观,细节先不管,咱们先将其他山经山系分布走向图亦大致绘出来。
  日期:2017-07-04 21:13:01
  西次三经勺子形山系可见两处断点,一处在乐游之山后,一处在泑山后,都是“水行”之地,沿途还有一段流沙,丰富的山系特征足以令人激动。更让人激动的是山系的内容,此山系真可谓神之家园,显而易见的便有“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 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曰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 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曰符惕之山……神江疑居之”“ 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曰騩山……神耆童居之”
  “曰天山……有神焉……实为帝江也”“ 曰泑山,神蓐收居之”,还有的就不一一列举了。里面有个熟悉的名字“天山”,它是一座山,并非今天的天山山脉。再看别的山经,除了中山经里提到有神熏池、神武罗、神泰逢,神天愚、神骄虫、神■围、神计蒙、神涉■、神耕父,再不见有任何具名的神,而中山经之所以有具名的神,当是因为其中有座山“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帝当是指众神的帝,我谓之天帝。帝之平圃、帝之下都、帝之密都,那是什么所在!顺便说一下,平圃是空中花园的意思。帝之下都昆仑之丘更是了不得的所在,《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昆仑之丘和昆仑之虚说的是一回事。《西山经》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嚯嚯,想想吧,昆仑之丘曾经如此辉煌,它会在现实世界的哪个地方,如今还能不能找到遗迹?一时间热血上涌,头好热……想远了,咱们冷静下,捺住激动,别急,昆仑之丘哪有那么容易找到。要有大局观,方能事半功倍。扯回思绪,再看西山经首经。“西山经华山之首……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名字“华山”,不同于看似孑然出现的“天山”,它有更具体的描述,提到了太华之山、小华之山。我们知道,今天的旅游胜地华山又名太华山,旁边便是少华山,那么太华山、少华山是不是经中所说的太华之山、小华之山呢?如果是,那么咱们就能确定山海经中“里”的长度,随之一切都可迎刃而解。我正是由此入手,一步步推理印证,山海图亦一点点露出样貌,其山川地貌与今之地图无不契合,令笔者也叹为观止。这里暂且不提,回头再详细说。着眼大局,咱们还得先绘出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众山系的分布走向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