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
第34节

作者: 张延晨1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29 21:23:49
  第二十八回 老书生仗义舞龙泉 小美女衔恩脱虎穴
  话说唐敖突然想起来前面在东口山听说薛仲璋逃到了这个地方,现在痢疾好了,想前去探访,所以把因将骆红蕖托寄给薛蘅香的信带在身上,约了多九公一起上岸。走了没多长时间,前面一带是树林,很是青翠。
  多九公道:“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木棉了。”

  唐敖听了,正在仰望,忽然看见树上藏着一个人,正好林之洋回来了,唐敖暗地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都把武器拿出来,以作准备,只见远远的有个老太太,和一个幼女走过去,那个大汉看见了,从树上跳下来,手里拿着利刃,把去路给拦住,三个人看到这种情况都拿着兵器迎了上去,那个大汉突然喊道:“你这女子,小小年纪,下此毒手,害得我们好苦!今天冤家狭路相逢,我先除了此害,替众报仇!”手里举起利刃迈步上前迎着女子刚想砍下去,唐敖早已提防,说声不好,纵身一跃,窜到跟前,手执宝剑把刀往上一架,大汉震的几乎要跌翻,那个幼女早就吓得跌倒,原来唐敖自从吃了仙草,两根胳膊添了千钧之力,这时候只想救那个幼女,谁知道用力过猛大汉的刀早就飞到了天上去,唐敖道:“壮士住手,不可行凶,这个女的把你怎么着了?”大汉上下打量着唐敖道:“我看先生这种打扮,可能是天朝来的,你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只问这个恶女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在下不是冒昧行凶了。”随后多九公和林之洋也都来了,那个老太太把幼女扶起来,战战兢兢,娇啼不止。

  唐敖道:“请问女子姓什么,家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冒犯了壮士?”女子垂泪道:“我姓桃,叫芷馨,今年十四岁,本籍天朝,寄居在这里也已经好几年,一直跟着父母养蚕为业,父母去世以后跟着舅母度日,今天和奶娘一起来扫墓,不幸遇见强粱。希望恩人救人救到底,如果脱离虎口,没齿难忘。”
  大汉道:“你这恶女只顾得养那毒虫,哪里知道几万人家都被你害的无以为生!”林之洋道:“你这大汉为什么杀她,说实话,你不要吞吞吐吐的,俺听不明白!”大汉道:“我是巫咸国经纪,这里产的木棉一直由我的手交易,自从这个女的带着织布机到了我们这里,养出了无数屙丝的毒虫,又织出许多丝片在这里卖,我们的生意虽然冷淡也还无妨,但是最近谁知道他们把这个恶术四处传播,以致于本地的妇女也都学会养蚕使用织布机,每个人都用丝布做衣,不再用木棉,我们这里种木棉的人家就像别的地方种地一样是收入来源,这个女的只管把那毒虫传到国内,以致于种木棉的的人家大都废了祖业,无以为生,所以在下特地来伤她,以除大害,今天遇到你们虽然是她绝处逢生,但是要害这个女人的岂止亿万,日后怎么能逃脱?如果想保全性命,只有立即离开这个国家,另谋生路,要是执迷不醒,我们自然有别的办法!”说完把手一拱找到刀子忿忿而去

  唐敖道:“你们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爸爸活着的时候是干什么的?”女子道:“父亲叫姚禹,曾经当过河北都督,因为和九王爷勤王未遂,家乡待不下去,带着家人逃到这里,没多长时间就死了,所以和舅母宣氏一起住,幸亏薛蘅香表姐擅长织纺,而且我跟母亲也喜欢养蚕,身边带着蚕,因为发现这里桑树长得很好,就以养蚕纺织为生,没想到在这里的时间长了,周围的妇女都学会了,因此四处都传开了,以致于让一些人不高兴了,如果不是恩人相救,恐怕遭遇毒手。”说着拜了下去。唐敖还礼道:“请问小姐,那薛蘅香侄女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她的父母现在都好吗?”姚芷馨道:“蘅香表姐的父亲就是我的母舅,早就去世了,现在只有舅母宣氏,带着表弟薛选和表姐蘅香与我同住,恩人叫蘅香姐姐为侄女,是什么关系?”唐敖道:“我姓唐名敖,祖籍岭南,以前和蘅香的父亲是把兄弟,今天正来拜访,谁知道他却去世了,小姐既然和蘅香侄女一起住,就请带我去见见她。”

  姚芷馨道:“原来是这样。”于是和奶娘带路进城

  到了薛家,许多人围在门口喊成一片,口口声声要织布机女子出来送命,姚芷馨吓得不敢往前走,唐敖和多九公、林之洋二人挤到门口,树林里那个大汉也在人群里,唐敖因为人多,所以大声说道:“诸位先不要嚷嚷,听我一言奉告,这薛家只不过是暂时住在这里,今天我们三个人来接他们回天朝,你们先散了,我自有办法处理接下来的事情。”那个大汉听了,知道唐敖很厉害,只得带着众人纷纷散开,奶娘把门给叫开,姚芷馨带着三个人进去,见了宣氏夫人,薛蘅香吓的战战兢兢,带著兄弟薛选出来见礼,姚芷馨把唐敖树林里相救和劝散那些人的事情告诉了宣氏夫人,宣氏泣拜,说了一下避难时候的话,并求唐敖想办法替他们找一个栖身之地。

  多九公道:“前面在东口山,骆小姐曾经有信给薛小姐,唐兄为什么不拿出来?据老夫愚见,夫人不如投奔到她哪里,彼此也好有个照应。”唐敖把信拿出来,薛蘅香接过看了道:“原来红蕖姐姐在等叔叔从海外回去,如果故乡风声过了就带着太公回家乡,因此来约侄女作伴,以等待时机,她既然来了信,这个地方又住不长,自然应该投奔东口才是。”林之洋道:“昨天俺看见海口有只熟船,马上就回天朝,夫人如果搭这条船回去倒也方便。”宣氏道:“这样虽然好,但是没有路费,这样怎么办?”唐敖道:“这个不需要嫂子操心,我自有预备。”于是托了林之洋先去看船,薛蘅香随即和姚芷馨收拾行李,唐敖见蘅香长得很好看,忽然想起魏家兄妹,想跟他们做媒,随即把这个事情说了,宣氏很高兴,想让唐敖写一封书信,以便顺路到了那里,上去看看,唐敖答应了。

  没多长时间,林之洋把船看好了,让水手把行李搬过去,唐敖让薛选带到薛仲璋坟墓,恸哭一场,把灵枢搬到船上一起上船,宣氏和吕氏互相行了礼,耽搁了一天,第二天,唐敖写了给鳞凤、东口的书信,而且送了许多路费。宣氏再三拜谢,姚芷馨、薛蘅香感激唐敖救命之德,恋恋不舍,洒泪而别。走了很长时间到了麟凤山,到了魏家,投了书信,两家结为秦晋之好,万氏夫人因为薛选家传绝好的连珠枪,留下宣氏一起住,就让薛选在山里驱除野兽,后来骆红蕖在水仙村起身,寄信给薛蘅香,众人这才

  一起回故乡。
  那天唐敖送别了宣氏,也就开船,没几天就到了岐舌国,林之洋知道这里的人最喜欢音乐,所以让水手带了很多笙笛,而且把在劳民国买的双头鸟也拿去卖,唐敖和多九公也上去了,只见那些人满嘴的叽叽呱呱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唐敖道:“这里的人说话,嘴里很多种声音,多九公能听懂吗?”多九公道:“海外各国的语言就属岐舌国的难懂,所以古人说歧舌一名反舌,语不可知,惟其自晓。以前老夫想学,但竟然没有指点的人,后来因为贩货来到这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听他们说话,就顺便让他指点,学来学去,竟然让我学会了,谁知道学会了岐舌国的话,再学别的地方的,一学就会不费劲,可见什么事情最忌的就是怕,要是迎难而上其余的自然就很容易,就是林兄也是经我指点才会的。”唐敖道:“多九公既然能听懂这里的话,为什么不打听打听音韵的来历呢?”多九公听完想了一想,不觉点头道:“唐兄真是好记性,这句话我在黑齿国的时候说过,如果不是现在提起,老夫也就忽略了,既然到了这里,自然要探听一番,海外有两句口号最好,若临歧舌不知韵,如入宝山空手回。可以知道韵学出自这里,等老夫过去问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