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
第9节

作者: 张延晨1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09 15:20:32

  吴之和说:“我听说你们那里有打官司的说法,我读过古书,也知道讼这个字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不知道那是因为是什么原因,据我调查打官司的缘由,才知道这些事情的开端都不同,要么是因为口角导致关系不好,要么就是财产纠纷以致于你争我夺,也有因为一时赌气就告官的,一旦打起官司,告来告去没有闲时候。
  一开始谁都是想符合自己的利益的说辞,不光是无中生有,而且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硬是上纲上线,说的话很夸张就是为了引人注意,什么也不管了,打完官司,即使浪费钱也不在乎,整天跪在公堂里,也顾不上要脸了。
  官司打完了,却浪费了不少钱,焦头烂额还算好的,万一有的事情节外生枝,拖延的的时间长了,虽然想就此了事,但是也已经轻易终止不了了,家道因为这种事情衰败,事业也因此而荒废,就算两样都不占陷到里边就算是幡然醒悟也晚了,尤为奇怪的是又有一种怂恿人上公堂的人,欺骗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勾起打官司的心思,捕风捉影,设计铺谋,还有冤枉好人的,诱骗别人打官司,却暗中贪污钱财,要是走漏了风声,他就卷钱跑,老百姓不明此道,往往被他所欺骗,基本上没有幸免的,虽然这是那一类人造的孽,但是这也是他出于贪心自己作的事情。

  据我来看,打官司这种事情,任你玩横耍聪明,时间长了,绝对对自己没好处,所以《易经》里说讼则终凶,人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都把他当回事情,哪还有打官司这种事情,我也听说你们那还有宰牛的风俗,我一直以为那是为了祭祀用的,但我仔细打听,都是小老百姓为了挣钱干的,所以馋嘴的人都来找他买,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全然不顾人没有粮食就难以生存下去,而粮食作物没有牛就不会生长,牛是人保全生命的功臣,不但不想着报恩,反而把牛也给吃掉,这不是恩将仇报吗?虽然屠宰这头牛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杀,况且一个人也吃不了,要知道小老百姓宰牛是为了挣钱,要是旁人坚持不吃,没人买而任其腐烂,他什么回报也没有还有什么理由宰牛,可见宰牛的虽然有罪,但是吃牛的更是罪不可赦,要是以罪过大小而论,宰牛的人是罪魁祸首,但是这种人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只知道向钱看,哪里管得了善恶因果之道,况且世界上的牛说不准就是就是那种人的来生,据我的看法,这件事情的罪过应该都归咎到吃牛肉的人身上,要是这些人一辈子引以为戒,比吃斋念佛要强得多,冥冥之中怎么会没有善报?

  我还听说你们那里请客吃饭的情景,往往是一桌子好菜很是奢华,主人客人刚坐下没多大会儿的时候,上了果盘冷菜十来盘,酒也喝了一二巡,接着上小盘小碗,这种菜南方叫小吃,北方叫热炒,少的四碗八盘,多的就有十几二十种,中间可能会上两道点心,小吃上完才上大菜,菜很丰盛,碗也特别大,要么八九种要么十几道菜,主人虽然准备了这么多道菜,但是小吃上完客人就已经饱了,以后再上的菜不过是摆设罢了,如同供品一样,更离谱的是这些菜不管好不好吃价格都便宜不了,就像很贵的燕窝,一道菜的钱顶得上十几道菜的价钱,所以饭局少不了它,既不嫌弃这东西长得像粉条子,也不在乎这玩意味如嚼蜡,等到吃完,客人相当于吃了一碗粉条子,也勉强算是喝了半碗鸡汤,而主人都觉得客人吃得尽兴,这样不是很可笑吗,我觉得主人待客有一两道好菜就行了,虽然少不了多花点钱但是好吃就行了,要是主人花了钱客人也没吃出什么好来,这种实质上的浪费,确实让人很难理解。

  这东西我们这里不缺,价格非常便宜,穷人用它当饭吃,从来没听说过还能当成一道菜来吃的说法,市场里交易的时候,一升谷子能换一百斤燕窝,老百姓因为这东西没什么味道,远不如米谷吃起来好吃,所以没人愿意吃,也有穷人家屯了不少用来提防荒年,没想到你们那燕窝的地位居然那么高,可见口味真是不一样啊,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是因为味道鲜美,熊掌则是因为肥美,现在你们那里把燕窝当成好东西,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要论起问道,不如嚼蜡,要是说起滋补,饭局不是滋补的时候,而且大鱼大肉吃了不少,区区燕窝又有什么好补的,如果是图个好看炫富让人家称道,往菜里放个元宝不就得了,说到底燕窝这么贵,又怎么能炫富,这都是怪普通人不太懂,把它的身价抬得过高,以致于成了众肴之首,而且主人亲自上这道菜,虽然这是你们的待客之道,但放到我们这来看,基本上等于端了一碗粉条子上来,这样不是很可笑吗,幸亏你们那里倭瓜很便宜,要是倭瓜比燕窝还贵,自然上把它当成大菜,到了宴会上,主人恭恭敬敬的把倭瓜端上来岂不是让人喷饭的节奏,要是不论菜好不好看,也不管有味没味,只知道越贵越好,时间长了宴会没有什么能卖弄的食材,肯定是煎炒真(珍)珠,烹调美玉,或者是黄金炖白银当成好菜了,天朝士大夫曾写过五簋论,劝诫宴会不要太奢华,菜最多五样,所以叫五簋,里面所说的不铺张也不寒酸,菜色折衷,可以为千古定论,后世都按照这样办,我们这依旧恪守这条,可惜流传不广,要是有人把五簋论带回去广为流传,并对周围的人不断劝诫,宴会自然不会奢华,居家饮食自然节俭,回归淳朴,何患家室不能充足,这些话虽然迂拙而不合时宜,后世的君子,又怎么不会照办?”

  吴之祥说:“我听说你们那里有三姑六婆,一旦入了门,妇女无知,往往被其所害,要么骗钱,要么拐带衣服,等到妇女察觉到坏处,又怕声张出去怕长辈知道,免不了忍气吞声,容忍此事,这都是小事。万一来往熟悉了彼此之间很亲密,这种人必然会想出办法弄出奸情这种事情,为了达到两面拿钱的地步,一开始,要么用美酒乱其性,或者是淫词摇荡其心,一旦这种方法奏效,不是夸某个人有钱,就是赞某个人漂亮。哄骗进庙,引诱进山,法子很多,随你三贞九烈玉洁冰清也很难跳出圈外,甚至男扮女装暗中奸骗,百般淫秽,没法往下说了,良家妇女因为这种事失身的不知道多少个,幸亏却没有传出去败坏门风,已经是吃大亏,一旦败露,名节尽丧,臭名外扬,家长如同聋哑,如在梦中,虽然这是妇女无知所致,但其家人不能预先防范并加以开导,绿帽子戴在头上。咎由自取,怪得了谁,我听说《礼经》上说内言不出于捆,外言不入于捆。古人对于妇女的话尚且如此谨慎,但三姑六婆成天搬弄是非,怎么能不生事端,至于抛头露面,上庙朝山,其中暧昧不明很难说,倘有明眼人洞察这种事情,对家人不时规劝,把三姑六婆看作寇仇,诸事需要预先防范,不许他进门,他又有什么伎俩,还听说你们那里有后妈的说法,此等人对待前任的儿女将其视作祸根,百般荼毒,或勒令逼迫其劳动,或者使其疾病缠身而不加救治,或者存心饿着他,或者是时常打骂。种种折磨,令人苦不堪言,其父即使能爱护,总有管不到的时候,这种情况实在是儿女的第一黑暗地狱,穷人家最为严重,有钱人家有侞母亲族照看还好一些,但一旦后母有了儿女,希望独吞家财,就是铺谋设计吹枕边风,要么诬陷其女儿不听教训,要么就是其儿子忤逆后母,再者好吃懒做,也可是胡作非为,甚至诽谤男的偷盗女的涉及**,种种陷害的方法层出不穷,这种弱女幼儿怎么能分辨,一旦挨打,无非哀嚎,因此被折磨致死或者是忧忿而亡,历来命丧于后母手里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其父虽然开始保护孩子,也知道防范,但是谗言入耳,随即也顾不得了,久而久之染了后母的习气,不但不能保护,反而成了与后母同等的后父还施以毒手,里外夹攻,百般凌辱,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受害,这种人都是耳软心活,只顾夫妻之情,罔顾父子之恩,以前(大)舜遭遇过后母的收梯焚仓,芦花做衣,千年已过现在提起心里很不舒服,再看现在,有前车之鉴,仍不引起重视,这样不是很可悲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