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祭坛上的游戏——中国古代宫廷政变》
第58节

作者: 庶民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6-03 00:28:05
  3
  姚崇和宋璟离开相位之后,接替他们执掌朝政的两个宰相是韦安石和李日知,他们属于政治立场不太明显的中间派,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随着斜封官的大量复任,姚崇和宋璟改革的成果付诸东流,“自是纲纪紊乱,复如景龙之世矣!”
  李旦一看自己摆不平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还让政局越来越混乱,就产生了让位的想法。
  景云二年四月的一天,李旦忽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举行廷议,表达了自己的引退之意。他说:“朕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前为皇嗣,又为皇太弟,皆辞不处。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何如?”这些当朝大员面面相觑,没有人敢表态,当天的廷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事后,太子李隆基立刻派遣东宫大臣入宫,极力表示推辞之意,可是李旦不许。
  太平公主在蒲州得知消息,随即派人入京,授意一名心腹对李旦说:“陛下春秋未高(年龄不大),方为四海景仰,岂能忽然言及退位之事?”李旦被他这么一番恭维,就又退回去了,既然你们都劝我,那我干脆再忍一忍,再当两年皇帝吧。
  尽管如此,他还是随后下诏,宣布将今后的政务都交给太子裁决,只有涉及军旅重事、死刑审核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才先由太子议处,然后再向皇帝奏报。
  对于父皇的让位之意,李隆基心里当然高兴,不过现在还远远不到高兴的时候。随后,李隆基频频上奏,要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成器,他的要求当然被李旦驳回了。紧接着,李隆基又向睿宗陈情,请求把太平公主召还京师。
  面对太子的谦逊之举和仁孝之心,李旦大为感动。当初一气之下将太平公主驱逐到蒲州,李旦一直心怀愧疚,如今既然太子主动提议,他当然是欣然赞同。

  在离开长安仅仅三个月后,太平公主就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随着太平公主的回京,朝中的高层人事又开始了一轮新的震荡。首先是殿中监窦怀贞入相,接着是御史大夫薛谦光被贬谪。太平公主回朝不过十来天,两个当朝大员就一升一降。
  韦后一党覆灭时,号称“皇后阿奢”的窦怀贞“大义灭亲”,砍下了老婆的人头弃暗投明,虽因此免于一死,但终究被贬为濠州司马。窦怀贞不甘心就此败落,一转身投靠了太平公主,旋即升任益州长史,没多久就回朝担任殿中监。自从调回长安之后,窦怀贞每天下班都屁颠屁颠地往太平公主的府上跑,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有付出就有回报。景云二年五月,窦怀贞终于一跃而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赫然跻身宰相行列。几个月后又升任侍中,把持了门下省的大权。

  薛谦光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弹劾了胡僧慧范。慧范仗着太平公主庇佑,横行不法,大肆侵占民宅民田。薛谦光搜集罪证对他发起弹劾,没想到太平公主马上去找李旦告状,结果非但没有惩治慧范,反而自己被贬为岐州刺史,逐出了朝廷。
  太平公主如此强力干政,不仅朝野上下人人侧目,就连李旦也深感无奈。李旦明知道不能让这个骄横的妹妹为所欲为,但事到临头又总是不由自主地屈从和妥协。
  李旦对自己非常不满,同时他对朝政日非的现状也非常担忧。
  景云二年十月的一天,李旦内心的不满忽然爆发。他御临承天门,宣布将现任五位宰相集体罢免。诏书称:“政教多阙,水旱为灾,府库益竭,僚吏日滋;虽朕之薄德,亦辅佐非才。”然后一一宣读了对这些人的处理办法:韦安石为东都留守,郭元振为吏部尚书,窦怀贞为左御史大夫,李日知为户部尚书,张说为尚书左丞,“同日并罢政事”。
  集体罢相这一幕发生后,满朝文武都不禁眼前一亮,李旦接下来恐怕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了。然而,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随后有七个大臣先后拜相,可其中居然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门下。这七个人分别是刘幽求、魏知古、崔湜、陆象先、窦怀贞(重新入相)、岑曦、萧至忠,除了刘幽求和魏知古(李旦的相王府旧部)之外,后面五人清一色是太平公主的党羽。
  对于太平公主力挺的这五个人,李旦对其他四个都不敢有什么意见,惟独对崔湜极感厌恶,一开始坚决不用。
  崔湜出身于河北高门博陵崔氏,是当时全国第一等的贵族。崔湜对他这个出身很骄傲,还曾经写了一首诗,说“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说我是燕赵子弟,是一个最最忠厚老实的人。其实他是忠厚老实的反义词,特别狡猾善变。
  武则天晚年让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编《三教珠英》,崔湜也是小编之一,在二张兄弟手下讨过生活。后来二张兄弟被张柬之等五个大臣除掉,崔湜摇身一变,成了张柬之家里的座上客。张柬之信任他,派他到武三思身边担任卧底,可他马上当了“双面间谍”,转到武三思的门下,帮助武三思翦除了五大臣。武三思又被杀死后,他去投靠上官婉儿。崔湜拥有一项别人没有的优势—美色,他成了上官婉儿的男宠。上官婉儿死后,他被贬到地方当刺史,太平公主马上就对他伸出橄榄枝,这位美男很快就恋上了太平公主的床,当上了太平公主的男宠。太平公主安插他到东宫担任太子詹事,专门潜伏在李隆基身边刺探情报。

  对于这么一个资深男宠兼职业间谍,李旦当然有理由鄙视了。可是,在太平公主的软磨硬泡,甚至是“涕泣以请”之下,李旦最后还是心软了,不得不在任命诏书上签了字。
  经过太平公主的一番努力,她和李隆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治敏感度高的人马上就看出来了。
  当时,有一个名叫王琚的书生,当年参加反对武三思的斗争失败,流落江湖。韦皇后倒台后,王琚觉得自己的出头之日到了,就回到了长安城。普润曾在唐隆政变中立功,被朝廷授予三品待遇,他向太子李隆基郑重推荐了王琚。李隆基赏给了王琚一个诸暨主簿的小官。
  王琚去东宫拜谢李隆基,虽然打着谢恩的旗号,可王琚表现得一点也不像一个谢恩的人。到了殿廷之中,王琚故意高视阔步,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架势。
  侍卫呵斥他:“太子殿下就在帘子后头,请先生自重。”
  王琚两眼一翻,提着嗓门说:“谁是太子殿下,当今天下只有一个太平公主罢了!”李隆基虽然是太子监国,大权在握,但是综合实力和监国之前相比,反倒是更加虚弱。

  侍卫刚想发作,就听见太子的声音从帘内传了出来:“传王琚即刻上殿进见。”侍卫无奈,只好掀开帘子,看着王琚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王琚走进内殿,李隆基示意他在下首落座,他知道,这个人今天绝不只是来拜谢的。王琚果然只字不提拜谢一事,他直截了当地说:“先前韦庶人弑帝为逆,人心不服,殿下杀她易如反掌。太平公主却是则天皇后的女儿,为人凶狡无比,大臣们大多秉承她的旨意办事,微臣深为殿下感到忧惧啊!”
  李隆基一听这话直指要害,马上就把王琚拉到身边,同榻而坐,长叹道:“皇上仁孝,如今同胞手足只剩下太平公主一人,要对付她,必然要伤害皇上的感情;不对付她,忧患转深。身为人臣,身为人子,我无计可施啊。”
  “天子之孝异于平民,当以宗庙社稷为重!”王琚斩钉截铁地说,“汉朝时的盖长公主是汉昭帝的姐姐,一手把昭帝带大,有罪尚且诛杀;有志于担当天下的人,岂能事事顾全小节?”
  李隆基沉吟良久,皱紧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他马上奏请唐睿宗将王琚任命为詹事府司直,让他跟自己在一起,并逐渐将他为提拔为太子中舍人。等到李隆基即位之后,任命他为四品的中书侍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