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60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06 08:42:18
  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钜燕在东北陬。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会稽山在大楚南。
  海内东经篇幅比较短,述方位亦不大连续,推解地望所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前面诸经的解读,多少有了些参考,再经过反复斟酌、调整、查证、比对,终于有了可以肯定的判断。关键处在于对昆仑虚和昆仑山的理解。之前所讲的昆仑虚乃是海内昆仑之虚,海外南经对其轻描淡写,其反而是在海内西经大放异彩。而海内东经说的是海外昆仑虚。虚是指山丘势力所辖的范围。最高等级的丘是为昆仑丘,《尔雅 释丘》开篇云“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前面说过,神界重心已转至西北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亦包括杭爱山脉,从对海外四经、海内四经结合大荒四经、海内经的分析不难得此认识,后面到说大荒经时,会更加深化此认识。昆仑之丘与昆仑之虚本都该转移到神界重心,但那易造成昆仑之丘的概念混淆,便没再重新命名,昆仑之丘不可更改,却不妨再有个昆仑山,亦能象征神界之重心所在。既有了昆仑山,便可有昆仑虚。“皆在西北。”便是最好的说明。明白了这个,经文就不难推解了。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说是东北陬,但方国所处实际向西延伸了蛮长,那没办法,其只能说个大略,述向又要区别于另外的海经。
  “钜燕在东北陬。”,钜燕很大,黄河下游到淮河中游的一带也该属钜燕。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埻端、玺【日奂】很靠近周的治地,其夏民既不属商亦不属周,遂有此一说。其民该是禹时代西次四经远征队的后代。书记官未述有其,其国应很小。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四国皆是游牧部落,行踪无定。书记官未述有其。其国发展壮大,后世乃有传奇,呵呵,我就不说了,去看史记里的张骞通西域,对大宛、大夏、月氏所在地和其民身份的传统认识恐怕亦要改变下,说张骞跑到伊朗和阿富汗我是不大信的。现代教科书中的很多历史认识都是建国后政治需要加上民族自尊心高度膨胀而推出的,其实用脑子一想就知道是大有问题的。汉唐的疆域也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大,你不能将友好邻邦都说是受自己管辖,疆域辽阔经得起推敲的是明清两代,从人口发展、民族融合的角度看亦该如此,从山海经地图看,那都是认祖归宗。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白玉山是今狼山,西胡处地原是有易的,我们看到的亚洲地形图是时代比较早的,图上显示罗布泊还有很多水,北地的沙漠化也没多么严重,还比较符合山海经时代的地理。何谓“昆仑”?昆:会意。从日,从比。"比"意为"等列"。"日"与"比"联合起来表示"日下众生",本义:同人。仑:从亼(三合)从册(仑的繁体是上亼下册)。聚集亼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仑表示次序、条理。哦!一个井井有条的大同社会…再往下看。

  日期:2017-09-06 08:45:26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史记吴太伯世家》云“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虞是今山西一带,吴是今江苏一带,周初还是蛮夷之地。述图人述的是商晚期时代的地图,但述地是用周的名称,这很正常,就像我说海经,若用古地名说古事,大概没人能懂。雷神“龙首而人头”,《四库全书》的郭璞注山海经作“龙身而人头”,那是个擅改的版本,好像“禹杀相柳”、“ 危与貳负杀窫窳”,都添入了“杀”字,海内东经还加入了 “岷三江首大江”云云,其作的注也牵强的很。雷神的形象表面看是个双头神人,一个头是龙头,一个头是人头,鼓着大肚子,然述这个毫无意义。我想其是个“龙首大肚”的载人机械人,“肚”里是人,只露出头估计还带着头盔。其不止一个而是有挺多,不知在从事什么工作,现场轰隆隆响声很大,有可能是在黄石一带采矿。雷泽靠近黄山,有此情景毫不奇怪。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都州定位是基于琅邪台,其一定是在琅邪台北,且大荒东经中有述,姬满时代青丘国周边包括莨阄烂袼ぃ浣允堑劭『笕耍鐾既怂暮D诙贾菁从Ω眉性诤M獾那嗲鸸朦齿国之间,帝喾的子孙分封于此。说后人、后代、后裔,意思是一样的,指的是其民有影响力的领导层有某人的血缘,就好比今天某个村说是诸葛后人,不见得全村人都是诸葛子孙—那不成近亲繁殖了?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可见琅邪与琅邪台最起码在姬满时代就有了(倒溯二百年,商武乙时就有了,琅邪台应该是商人或是夏民出海的码头),越王勾践和秦始皇造琅邪台不过是效法前人。“其北有山”指的是崂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