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4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29 11:08:47
  没有什么比探秘更有趣了。我注意到,记数的先人还卖弄了下小聪明,英山的五十二里尾数不太完美,于是在南山弄了个四百八里(不是四百八十里,四百里长度上八实在有点多余而无害),两者相加便是整十之数,大概那人有完美强迫症。再看山系总长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和山距相加三千四十五里不相等,差了四十八里,为何?这里显现了其完美主义者的风格,中间的数可以玩下完美,总数得反映真实,那就更加完美了。将天帝之山段的折线距变成直线距(目前不清楚是怎么重测的),减去正好约四十里,又减去南山部分多加的八里,修正便得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这脑子!问题又来了,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直线测距,而且对准分界点,必定要先确定末端,知道它是界点。人的视力在地面上能观察分辨物体的距离很有限,超过四公里就几乎完全看不清了,不要说眼前地形上还有许多遮挡,哪里便能先知道要对准的方向,难道是占卜得来,那也未必精确到如此地步。若是随随便便定向,也不会有如此完美长距的直线,就算是事先知道观测点,先派人在观测点点了狼烟做方向指示,那也只能在先人已知的区域里做得到,对于无人的未知之地呢?走不走得通、好不好走都是个问题。即便远端亦有人定居,如何能先通知到他们配合测量?总不可能先走一遍,回头再排排队,得浪费多少人力,我不认为折腾一回人们还有心情继续下去。对比政区图可见,长距离的界点处几乎都成为今天的人口聚居地,很可能是当初为测量大地需要而长期留守的人繁衍而来。他们必定得到通知,要守在原地,点起狼烟,或以别的方式为远方的人指明方向,而通知总不会是靠飞鸽传书吧,那还得先训练鸽子,照样折腾不起。有一种解释或许说得通,在天上有东西帮助下面的人,那东西能看得很远,很清楚大地的样子,知道界点所在,具有智慧,能传递指令,那它会是什么?不会是神吧……。

  淡定。说点别的,聊聊华山山系里面的物种。植物且不说,因为我不了解。我相信今天去对应的山里找,应该都找得到经中说的植物,因为植物生存力强,不大容易灭绝。单说下动物,有自然形态的,亦有非自然形态的。钱来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样子虽奇但不违背常理,属自然形态,而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显然是非自然形态,大大违背常理,仿佛不是地球生物。然而考察“曰竹山……有兽下,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我们猜得到,说的是豪猪或叫箭猪,“曰[羊俞]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该说的是长臂猿,豪猪和长臂猿今天的秦岭中都还能见到,“曰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这就不用说了,分明是红嘴绿鹦哥。既然它们都是至今真实存在的,其它列举的物种也大有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并非妄言。以先人测距的严谨性看,当不会凭空捏造一个物种,也不是看花了眼。有时我们犯迷糊可能是在理解先人的语言表达上,比如“曰臯涂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玃如说的该是驯鹿,“马足人手而四角”, 驯鹿腿粗壮如马腿,鹿蹄大而阔,是鹿类中最大的,中央裂线很深,就像人手,而鹿角分杈极有特点,看着就像是四角;数斯说的该是渔鸥,有着蹼足,整体感似人足。从渭河平原一路走来的先人在青海湖旁看到驯鹿和渔鸥,那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不奇怪。但肥【虫遗】是什么,殊不可解。亦有鸟叫肥遗的,“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模样倒是挺正常。北山经中亦有肥遗,“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又不正常了。以我看来,六足四翼的肥【虫遗】非原生物种,而是……以后再说吧(到了山海篇再回看就很容易理解)。

  附图比照:
  可以看到,它们和经中描述还是很有几分神似的。有兴趣的还可以去找别的例子,非自然形态的就别深究了,它们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我很想在山海经经文中找到关于大熊猫的描述,可是找不到,历代古书里也无记录,可见国宝一直在深山里藏的很好,直到近现代才被人发现,生存的智慧啊!
  再说说华山山系里面提到的矿产,铜、铁、赤金、苍玉、水玉、银、白玉、黄金,还挺丰富,描述渭河这头多铜,青海湖那头多黄金,也符合今天的地理知识。问题是,先人为何勘探又如何勘探,还勘出我们今天都还不知道的矿产所在——所以我说,《山海经》太有价值了,里面全是宝藏啊!新石器时代的先人,就算已进入青铜时代吧,又怎会冶铁?不会冶铁又为何要勘探铁矿?勘探矿产尤其是金属矿,完全是专业人士才能干的技术性非常高的活儿,那不是测量下距离、试吃下动植物以了解有无神奇功效能比的。矿产是埋在地下、藏在石里的,没有专门的工具别想开采,那工具又从何而来?若不为开采又探了作甚 ?莫非《山海经》是铁器时代的人伪托先人而作,可如此大规模的勘测行动史籍为何未见记载?再说铁器时代充斥着分裂与纷争,怎可能在上千万平方公里地域里进行一场无阻碍的跨界资源勘测!由此推断,勘测行动只能发生在尚无国界的时代,而勘探矿产的另有能手,是来自神的一方。勘测行动也是来自神的授意,主要目的是为探矿,探矿的目的是什么,什么地方需要矿产以供冶炼呢?“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不用我解释了吧……又不淡定了。

  冷静,冷静才好继续。先搞清西次二经山系、西次四经山系,再去关注西山经最长的西次三经神之山系,关于它要说的太多,不妨待后。
  西次二经山系分布走向数据图:
  泰冒之山 —— 浴(当为洛)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数历之山 —— 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
  高山 —— 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
  龙首之山 —— 苕水出焉,东流注于泾水。
  鸟危之山 —— 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
  皇人之山 —— 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
  西次二经山系总长记为四千一百四十里。(约1718公里)
  山系头尾大概确定,由河流线索分析得知山系头起渭河北岸东端,尾至祁连山脉末端。
  日期:2017-08-29 11:14:52
  座山分布如下:
  总体上看便是下面的西次二经山系定位图。
  此山系提到的动植物皆以名称一笔带过,有描写的寥寥可数,也就“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曰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曰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曰莱山……其鸟多罗罗,是食人”,可说是比较乏味,也没有多神奇。说明此勘测队伍的头儿是个不大有趣的人,也许是兢兢业业执行“神”给的任务,他的指挥下,所有人精力都花在探矿上了,没好好去考察动植物。“见则有兵”“ 见则大兵”“是食人”就很反映当时情况,见面就打架,还用考察?不惹恼鸟儿,它会来啄你?记载的矿物倒是极丰富,尤其是黄金和银,也可能是见到黄金和银,也不想其它了。唉,无趣,真无趣。不过倒是给了今天的人寻找金银的乐趣——嘘,知道就行了,别嚷嚷。“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怎么理解这段话呢?我们看到山界定得都比较主观,有的短有的长,座山环境亦大有差别,尤其相距百里甚至千里的,神不大可能是指居在山中的神,因为他们形象太统一了,居然就能出在截然不同的地域?合理的分析是,神是随队出征的,定下一山界,便留下一些人和一位神驻守,管控座山,其余的继续前进,直到神手和人手用尽。正因为有神的加入,先人才有勇气和信心干成这空前绝后的壮举。还可推知,这支队伍中途神手用尽,又补充了一拨神,前后两拨神的形象是不同的。这段描述神的形象和奉神的仪式规范很详细,也说明了这队人对神的敬畏达到了一定高度,少了些个人趣味就不足为怪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