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祭坛上的游戏——中国古代宫廷政变》
第21节

作者: 庶民意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何晏等人结党依附曹爽,喜好变更法令制度。太尉蒋济上疏说:“古时大舜辅佐唐尧治国,以结党营私为戒;周公协助成王理政,对结交什么人也很慎重。只有那些命世大才才能设计出国家法度的纲领,留传后世,岂是中下之吏所能随便改变的?而且更改国家法度不仅无益于治理国家,反而会伤害人民。只要文武大臣各守其职,清廉公正,平和气象、吉祥符瑞自然会感应降临。”
  何晏置若罔闻。
  邓飏,字玄茂,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后人,很小就闻名于京师。邓飏贪财好货,在宫中担任职务时曾经暗中许诺授予臧艾显要官职。臧艾就将父亲的小妾送给了邓飏当做礼物。京师里流传有关这件事情的段子说:“以官易妇邓玄茂。”邓飏推荐提拔的人大都是这样的情况。
  何晏等人共同推戴曹爽,他们认为国家大权不可以委托给他人,否则后患无穷。丁谧出谋划策,建议曹爽禀告皇帝任司马懿为太傅。这样,尚书省奏请国事时要先通过曹爽,曹爽便会取得控制实权。传说中的“太傅”是个荣誉性的官职,汉朝曾经启用过,但不常设。曹爽认为这个办法很高明,既无损于自己的决策大权,也给司马懿以最高的尊荣,不会引起司马懿太强烈的反弹,就让二弟曹羲上表奏请任司马懿太傅、大司马。

  曹羲的上表对司马懿极尽吹捧之能事:“臣闻虞舜序贤,以稷、契为先,成汤褒功,以伊、吕为首,审选博举,优劣得所,斯诚辅世长民之大经,录勋报功之令典,自古以来,未之或阙。今臣虚闇,位冠朝首,顾惟越次,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夫天下之达道者三,谓德、爵、齿也。懿本以高明中正,处上司之位,名足镇众,义足率下,一也。包怀大略,允文允武,仍立征伐之勋,遐迩归功,二也。万里旋旆,亲受遗诏,翼亮皇家,内外所向,三也。加之耆艾,纪纲邦国,体练朝政;论德则过於吉甫、樊仲;课功则逾於方叔、召虎:凡此数者,懿实兼之。臣抱空名而处其右,天下之人将谓臣以宗室见私,知进而不知退。陛下岐嶷,克明克类,如有以察臣之言,臣以为宜以懿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懿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於谤诮。”

  曹芳年幼,一切都听从曹爽的。便下令让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拟诏升司马懿为大司马、太傅。
  朝议以为,前后两任大司马都在职死亡,不祥,于是以司马懿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太傅是皇帝的老师,是一个闲职,不过司马懿“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仍保有在军事上的影响力。曹爽这一招叫做“明升暗降”,名义上司马懿升了官,实际上把司马懿排挤出了决策中枢。曹爽依然对司马懿仍恭敬有礼,但各项决定不再经过他了。
  曹爽随即在人事上对朝臣做了一次大的调整。他让二弟曹羲任中领军,三弟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京城洛阳的军队,负责皇宫的警卫,五弟曹彦任散骑常侍。另两个弟弟曹则和曹皑以列侯身份出入宫禁。

  接着,曹爽免去卢毓的吏部尚书,升迁卢毓为尚书仆射,把吏部尚书的职位空缺出来给何晏担任。吏部尚书职位虽并不很高,但掌握人事任免大权,可以说是决定朝廷势力消长的一个枢纽。尚书仆射是尚书台的副官,属于核心要职。曹爽不愿意让卢毓在这个要职上久留,很快就转任卢毓为负责执法的廷尉。接着,曹爽授意毕轨弹劾卢毓。毕轨为管理京师及周围地区的司隶校尉,有权弹劾京师百官的权力。何晏等人命令主管官员先收缴了卢毓的印绶,然后才奏报皇帝。卢毓被免官,世家大族群起反对。曹爽于是又任命卢毓为光禄勋。光禄勋乃是九卿之一,品位很高,但近乎是个闲职。

  邓飏、丁谧也被任命为尚书,处理朝廷政务。李胜被任命为河南尹。何晏等依仗曹爽势力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朝廷内外都看他们的风向行事,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旨。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兄弟曹羲说:“何晏外静而内躁,巧取好利,不求务本,他将来必定会摇惑君门,仁人志士将远去,朝政也将要荒废。希望转达大将军,不要轻易委任他。”何晏等人因此对傅嘏心怀不满,借小事免去他的官职。

  日期:2017-03-08 09:08:41
  3忍不可忍,称疾掩人耳目 
  司马懿对军权没有放松,辅政以后,他曾经两次率军南征,以对付吴人的挑隙。
  魏正始二年(241年)五月,边境报急:吴将全琮入侵芍陂(今安徽寿县南),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掳掠柤中 (今湖北沮水上游),情况异常危急。司马懿请求亲自带兵征讨,曹爽内心当然不愿意。部分大臣出来反对:吴军远来围樊城,不可能很快占领该城,攻城不克,必然会不攻自破,应该制定长远的战略计划,长期御敌。司马懿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疆场骚动,主少国疑,不乘此时出师却贼,如何安定社稷?大将军能往则往,如若不能,懿年虽老,愿督军一行。”

  六月,司马懿亲自督军南征,到了樊城前线。夏季的南方,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司马懿考虑到北方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不适宜持久作战,就派轻骑兵前去向吴军挑战。吴将朱然见司马懿来势凶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于是休整军队,选拔精锐,招募先登者,他申明号令,显示一定要攻打之势。结果,朱然率领吴军在夜间悄悄撤军了。司马懿追至三州口,斩杀俘获万余人,收取吴人的舟船军资而还。另外两路吴军也陆续撤回江东。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司马懿就班师回朝。

  司马懿的声望日益提高,这引起曹爽及心腹的不安。为了提高曹爽的威望,好与司马懿相抗衡,夏侯玄、邓飏、李胜等极力鼓动曹爽带兵伐蜀,但以司马懿为首的元老宿将激烈反对。曹爽急于建功立业,为自己增加政治资本,置司马懿的反对于不顾。
  曹爽
  魏正始五年(244年) 曹爽西去长安,大规模征发士兵六、七万人,从骆谷向蜀国进发。曹魏军队进入蜀境后,就被蜀将王平堵绝于兴势山(今陕西洋县北)下,不能继续深入。当时,关中及氐、羌的供给供应不上,饿死无数头牲畜,老百姓在路上哭号。曹爽的参军杨伟为曹爽分析形势后,认为应急速撤退,不然就要失败。邓飏与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下。杨伟说:“邓飏、李胜这样做会坏了国家大事,应该杀头。”

  司马懿给夏侯玄去信说:“《春秋》大义,责大德重,过去武皇帝(指曹操)征伐汉中,几乎大败,你是知道的。现在兴势山路奇险,蜀军已先占据。若我军前进而没有交战的机会,后退又被堵截,必然全军覆没。谁能承担责任呢!”
  夏侯玄害怕了,他马上告知曹爽。曹爽被迫退兵,沿途又遭到蜀国大将费袆的伏击,损失了大量的兵员和军资。最终总算突出了重围,狼狈而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