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南北朝 国家稳定是福 乱世人不如狗》
第58节

作者: 碧血黄沙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9 16:05:35
  最后说说崔浩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说的是这么一件事:兹要是个正常人,他需要里的最高层次,是希望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把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那崔浩的理想和抱负是啥?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下只能老老实实的说,不知道!
  可能有那不讲究的大胸弟会说,切!,忽悠了半天,你说不知道;蒙事嘛。
  这话应该这么说,如果具体到崔浩,在下确实不知道他是咋想的;不过如果给他归个类,把他当做中国传统读书人看,那他‘自我实现’的目标应该不难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九个字,尤其是后面的五个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人人都希望实现的‘自我实现’。
  崔浩例外吗?估计够呛。

  日期:2016-11-29 16:40:09
  好了,既然他不例外,那咱就看看,他的‘自我实现’有多大的意思。
  不知道各位兄弟还记不记得咱前面说到拓跋焘灭佛时候,在下对崔浩的评价;跟这儿补一句,在下认为崔浩是位应用大师。
  所谓应用大师,说简单了,就是能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类人,往早了说,有管子,也就是管仲,西汉的桑弘羊;跟崔浩年代差不多的有王猛;往后了说,比如明朝的张居正。

  一句话,这类人是读书人中比较接地气儿的;既读过孔子曰孟子云的圣贤书,又人情练达识时务,能解决具体问题。
  跟这儿插一句,读书人中也有那不着调的,咱挑个名气大的说,比如李白;人这位爷诗写的不用说,一级棒,所以后世将之奉为诗仙;但是人李爷向来不认为自己诗写的有多棒,而是觉得自己的政治才华,治国的本事那是杠杠的!而且也试图向权贵们证明这一点;各位兄弟有兴趣可以翻翻李大仙的作品,就能明白。
  您瞧他写的《与韩荆州书》,那马屁拍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识来干嘛?李白缺朋友吗?显然不是;这位爷还不就是想找根梯子好往上爬。话说回来,国家如果真格的交给李爷这样的人治理会成什么样子?就他那成天喝的二醉二醉的脾气,睡的时候比醒的时候多。不知道各位大胸弟怎么看,反正在下愚见,论行政能力,经济民生,他未见得就比李林甫、杨国忠这帮奸臣强。

  日期:2016-11-29 17:05:06
  扯远了,接着说崔浩。
  先说治国;翻翻史料,那会儿的北魏是个什么德性;简单的说,奴隶社会!
  北魏打哪儿脱胎的?
  漠北的鲜卑拓跋氏!这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奴隶制的游牧军事集团。这一点跟满族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建立的、皇太极发展的后金、大清挺像(北魏有宗室,大清有八旗旗主;北魏拓跋氏的宗室,战时从征,平时各有一摊儿,也就是各有各的部落。大清的各位旗主王爷一样,战时打仗,平时管理各旗。)。
  从组织架构上来看,这种奴隶制的军事集团模式,皇帝其实更像个盟主,有事儿的时候,盟主出面召集各部落首领(或者宗室兼任各部落首领),大家说好,咱们这次出去打仗(其实是抢劫),各位都有好处,抢回来的东西,咱们37、46开;各部落首领们一算计,觉得合适,干了!
  老实说这种机制,勉强适合战时,或者说当土匪的时候可以;但是在和平时期,做为一个国家治理的机制,肯定不成。

  日期:2016-11-29 17:52:56
  别的不说,那些宗室、部落首领手底下可都有兵;一个不爽,说不定就祸起萧墙了;看看《晋书》、《魏书》、《资治通鉴》,北魏(含之前的代国)像宗室造反、煽颠这种事儿,史不绝书。
  国家像土耳其一样总搞政变,这不合适吧?!
  而到了拓跋焘时代,您以为他就乐意杀宗室啊?尤其是他的弟弟们。
  拓跋焘不图别的,就图个安全,他自己的安全和他儿子们的安全。

  拓跋焘的弟弟们哪个是省油灯?即使这帮人没有造反的心,有跟他这一脉争雄的实力也不行啊!
  这种情况怎么破?
  还是一刀切,都杀了吧,这样最歇心了。
  多说一句,在处理宗室的问题上,大清比北魏要聪明。入关之前,皇帝亲统的只有两黄旗,而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爷又把正白旗纳入天子亲将的序列中;到了康熙爷的时候,康熙爷将全国兵权、武官的任免权收归兵部,八旗旗主彻底成了空桶子王爷,除了自己家的奴才,他们谁也吆喝不动。
  再多说一句,现在大陆导演拍的辫子戏很扯蛋,把王爷拍的很潇洒;其实清朝的王爷很苦逼。咱就说一条儿,您如果穿越回清朝当了王爷,先别急着高兴;恭喜您,您的活动范围只有现在的北京二环以内;那年头儿,王爷们要想离开京城出趟远门儿,必须得请旨,皇上批准,你才能走;你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呵呵,门儿都没有。因此,终大清200多年,没出过北京那四九城儿的王爷,大有人在。

  日期:2016-11-29 19:33:34
  又扯远了,接着说北魏。
  这种组织架构,内耗太严重;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他对宗室力量雄厚满意吗?
  显然不满意。
  那怎么办?

  只有延揽人才,分宗室、鲜卑贵族们的权;崔浩能在北魏当官说来也正是拓跋珪这个政策的产物。不过那会儿崔浩的官儿很小,也起不了啥大作用。
  等拓拔嗣即位,崔浩的才华逐渐显露;但多数情况下,此时崔浩扮演的更多的是参谋、智囊、顾问这类角色;拓跋嗣顾得上,就问问他;顾不上,当然也就不问了;还有的时候也就是问问,崔浩的合理化建议,该不听人照样不听。
  日期:2016-11-29 20:53:03
  比如刘裕灭后秦那一仗,刘裕的北伐军要向北魏借道儿,去打后秦;后秦向北魏求援;局势很复杂,派不派援兵拓跋嗣也拿不准;因此他召集群臣商议。
  大臣们说什么的都有,或主战或主守,说的拓跋嗣更迷糊了;此时崔浩提了个意见,放开水路让晋军过去,但堵住晋军东归的陆路;这样一举两得,既可以让刘裕念北魏的好儿,同时又相当于救了后秦。
  但是北魏朝中一大帮鲜卑贵族对一介儒生,又无尺寸之功的崔浩居然敢妄议国家战守大计非常恼火,群起而攻之;最后迫使拓跋嗣做出跟刘裕对抗的决定,“太宗遂从群议,遣长孙嵩发兵拒之,战于畔城,为裕将朱超石所败,师人多伤。”;结果这一仗,却月阵大显神威,生生给北魏骑兵打出了‘恐刘症’;“太宗(拓跋嗣)闻之,恨不用浩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