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22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还有一次,桓温生病了,谢安前来探望。刚从东门进来,桓温老远看见了,感慨地说:“我家里很久没有见到这样的人了啊!”
  从桓温对谢安的评价就能看出桓温是多么地欣赏谢安。桓温对其他人,包括郗超、王坦之等,从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的内心是多么希望谢安能够为他所用啊。
  可惜,谢安压根儿就不买桓温的账。办完谢万的丧事,谢安就接受了中央的征召,投入了司马昱的怀抱,从此也站到了桓温的对立面,和王坦之一起,成为桓温谋朝篡位的第二大绊脚石。
  和王坦之的刚硬不同,谢安对付桓温,用的多是软刀子,他知道桓温有名士风骨,就利用桓温的这一要面子的特点,表面上迎合桓温,给桓温戴高帽,实际上是在吹捧桓温的同时,逼迫桓温不好意思把事情做绝。如果说王坦之是少林拳,强硬之余,自己也会有内伤,谢安就是八卦掌,以柔克刚,柔中带刚。这两个人互助互利,帮扶晋室,彻底把桓温的好事给搅和黄了。

  第五个人是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我国历史上著名画家。出身江南士族大家的顾家。顾家自从顾雍任孙权的丞相开始显贵,和陆家、周家、孔家、虞家一起,一直都是江南的大族,东晋政权的建立,当时顾家的族长顾荣也出了不少力。顾家后来还出了一个顾和,也是元帝、明帝时期的名臣。
  顾恺之年少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他的母亲早逝,他硬是通过他父亲的描述,画出他母亲的画像,父亲看了后都说非常像。
  顾恺之除了绘画有天赋,文采也很好。桓温在荆州多年,城市建设搞得不错。一次桓温带领幕僚来到江边,远眺荆州城,桓温对幕僚们说:“你们谁能形容形容荆州城的壮丽啊,说得好的,有赏!”顾恺之脱口而出:“遥望层城,丹楼如霞。”大家都夸他说得好,于是桓温赏给顾恺之两名婢女。
  顾恺之还有一个吃甘蔗的故事。当时人们吃甘蔗都是从头向根部吃,而顾恺之却和别人相反,从甘蔗的根部开始吃。甘蔗的根部不甜,头部甜。人们问顾恺之为什么是这个吃法,顾恺之回答说:“渐入佳境!”这就是渐入佳境这个成语的来历。
  顾恺之也是桓温的死忠粉。桓温死后,顾恺之去桓温墓凭吊,痛哭流涕,并作诗道:“山崩溟海竭,鱼鸟将河依?”有人说是桓温器重你顾恺之,所以你才会这么说,让他描述一下他是怎么哭桓温的。顾恺之就说:“鼻如广莫长风,眼如悬河决溜。”还有一种说法是“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可见他对桓温的感情有多深。
  日期:2017-01-04 20:02:53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十
  成功伐蜀后的桓温,军衔由安西将军进号为征西大将军,爵位由万宁男直升为临贺郡公(公爵),并获得了开府荣誉(即在自己家里设置官府,不需要跑到专门的衙门办公。)由于伐蜀带来的崇高的声望,桓温一举成为东晋政坛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而此时的东晋朝廷,由于穆帝登基时才两岁,朝廷由会稽王司马昱辅政,效仿的是当年周公的故事。司马昱本来和桓温就是好友,可如今面对桓温日益逼人的声势,司马昱也开始考虑起刘惔曾经的建议,对桓温逐步出手压制了。

  桓温是一个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人,只灭一个成汉政权显然不能满足他的胃口,而当时东晋的唯一一个敌人,就剩下北方的石赵政权了。石赵自从石勒于公元319年立国,公元329年灭刘曜的前赵政权而统一了中国北方,实力本来很强大。但是少数民族政权有一个重大问题总是解决不好,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石勒死后,他的侄子石虎杀光了石勒的后人,自立为赵王,后又进位为皇帝。到了桓温伐蜀后的第三年,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虎也去世了,后赵又陷入了诸子争位的混乱之中。顿时,北方大地烽烟四起,乱成了一锅粥。乱战的主战场集中在黄河北边,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的周围。而黄河以南的今河南、山东等地的原石赵政权地方官员,纷纷向东晋投降,表面上归顺了东晋,但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个割据的军阀。

  桓温这两年显然没有闲着,一方面安心治理他的荆州,从顾恺之的诗句来看,荆州的城市建设搞得还不错。另一方面桓温肯定是在整军备战,时刻准备北伐。他的眼睛也一直盯着北方,如今消息传来,桓温一看,机会来了!立刻上书朝廷,要求自己率军北伐,铲除那些割据军阀,把实际统治权收归东晋朝廷。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怪事却来了,桓温发给朝廷要求北伐的奏表,一封接一封的如同泥牛入海,全部没了下文。桓温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然而时间一长,桓温意识到了,司马昱压根儿就不想给他这个立功的机会!
  此时的司马昱,一方面压制桓温,另一方面,自己也在着手北伐。司马昱需要一个助手,这一次,司马昱犯了一个错误,他找来了大名士,也是桓温的发小——殷浩,来担当这个重任。殷浩就这样被司马昱推到了前台,成了司马昱对抗桓温的一枚重要棋子。从此,殷浩和桓温从一起骑竹马时就建立起来的友谊,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心建功立业的桓温,显然对朝廷这种明目张胆的压制感到无比愤怒。但听说司马昱启用的是殷浩,又多少放心了。他太了解这个发小,根本不把殷浩放在眼里。同时,朝廷不让自己北伐,而荆州周边又没有了对手,桓温逐步开始积累自己的力量,扩充军队,募集粮饷。对于朝廷也开始了阳奉阴违,表面上的君臣礼节还算到位,但私底下,桓温控制下的荆州、益州等地的物资钱饷全部私自截留,不向中央上缴。而司马昱拿桓温也没有办法。

  很难说桓温的不臣之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温峤看到还是婴儿的桓温,就断言这个小子会造反。难道会有谁生下来就注定是个乱臣贼子?我想肯定不是这样。如同上一节我们介绍的韩信,也是在受到了刘邦的不公正待遇后才要造反的。在那个时代,从小就生活在忠孝的道德氛围里的人们,不会有谁骨子里就要造反。伐蜀途中的桓温,还发出过“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的感叹,我想,当时的桓温说的肯定是心里话。可是,现在自己的一片雄心却被朝廷泼了一盆冷水,有心建功却被束缚住了手脚,桓温心里的不平可想而知。大概也是从这个时候,桓温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了。

  就这样,从公元349年开始,桓温就和朝廷不尴不尬地耗着。整日无所事事的桓温,有一次躺在床上发呆,冷不丁说了一句,“成天做这种默默无闻的事情(指没事可干),死后一定会被文帝(指司马昭)和景帝(指司马师)取笑!”司马师和司马昭是什么人?都是用实际行动篡夺曹魏政权的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听了这样一句大逆不道的话,身旁的侍从都吓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