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20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桓温伐蜀,是他一生中浓墨重彩的第一笔!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因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五胡乱华,汉人的政权东晋丧失了中国北方的广大领土,偏安在东南一隅。皇帝的玉玺都流落到了胡人手里,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嘲笑为“白板天子”。桓温攻灭成汉,是东晋立国以来消灭的第一个地方割据势力,政治上扬眉吐气了一把,还把益州这一大块领土收入囊中,的确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丰功伟业。

  建功立业的桓温在中央的那些高门望族面前挺直了腰杆,连以前可以在他面前放肆无礼到可以把脚翘到他脖子上,口称“老贼”的好友刘惔,见了桓温也经不住拍起了他的马屁。《世说新语》上记载,桓温入朝见到了刘惔,好友相见,不免谈起了名士圈中的话题。桓温问刘惔:“听说会稽王司马昱近来清谈的水平突飞猛进,是真的吗?”刘惔回答:“他的确进步神速,但是还是处于第二流的层次里。”桓温就问:“那么第一流的都有谁啊?”刘惔说:“正是你我这样的人啊。”

  桓温获得了舆论的认可,从此开始原来看不上他的高门人士也乐于和他打交道了,一些高门出身的人物纷纷先后加入了桓温的团队,甘愿给桓温当助手。下面就介绍几位重量级的人物。
  第一个是王珣。王珣字东琳,出身东晋第一高门琅琊王氏,是王导的孙子,身份自不必说。历史上王珣最著名的,要数他的书法。他的《伯远帖》被乾隆帝专门收藏,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三希”,而且是“三希”中唯一的真迹(其他“二希”均为后人的临摹之作)。《伯远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的文物。见下图。
  王珣很小的时候名气就很大,桓温征召他来做主簿,应该是负责文书的秘书,非常器重他,希望他能成为府内众官吏的榜样。谁成想王珣刚到荆州,第一次拜见桓温的时候,礼数有点不周到,但是神色自若,一点没有为自己的失礼而表现出丝毫的窘迫。这可能还是王珣的高门心态在作祟,有点看不起当时在座的其他寒门人士。再加上当时的王珣应该也就二十岁出头,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于是在座的其他幕僚都笑话王珣没规矩。桓温却对其他人说:“不是这样的,我看他神情相貌,一定不是个普通人物,找个机会我来试试他。”一次月初例会,全体幕僚都在坐在厅堂前的院子里等桓温来开会。桓温突然骑着马冲进了院子,所有的幕僚都吓坏了,趴在地上躲避,只有王珣岿然不动,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一次临危不乱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都说王珣是个人才啊。

  王珣还才思敏捷,替桓温起草文书,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有一次桓温想和王珣开个玩笑,顺便试试他的水平,就派人把王珣写好了等着第二天承给桓温的的文书给偷了出来。等到王珣来到桓温的厅前,却发现文书没有了。王珣拿起笔就又写了一份,依旧条理清晰,两篇文书没有一个字是重复的。由此桓温就更加器重王珣。

  桓温器重王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珣的政治态度是中立的,对于桓温的种种不臣之迹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抗,这和桓温其他的很多佐吏都不同。有一次相王司马昱和谢安一起来桓温府上谈事,桓温就对王珣说:“你不是一直想见见司马昱吗,正好他来了,你就躲在帐后偷窥。”于是王珣就躲起来偷偷观察。等司马昱和谢安走了,桓温就问王珣:“你看相王如何啊?”王珣说:“相王作为辅政大臣,自然气度不凡,像神仙一样。大人您也是国民希望的寄托。所以谢安在你们二人面前,才会心甘情愿的收敛锋芒。”王珣的这番话就和习凿齿面对同样的问题,回答得不一样。王珣既肯定了司马昱,又不忘吹捧桓温,而且说得很清楚,司马昱只是神态出众,但做事还依要靠桓温,就是一个花架子。最后还要稍微贬损一下谢安。王珣这么做就是一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而习凿齿一句硬梆梆的“一生不曾见此人”,差点毁了自己的仕途。

  日期:2017-01-01 01:15:35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八
  第二个是王坦之。王坦之字文度,出身太原王氏,是蓝田侯王述的儿子,王述就是那个被桓温骂成是“蠢笨的母狗”的人。王坦之也是年少就有才气,为世人所称颂,当时就有谚语云:“扬州独步王文度”。桓温征召他作了自己的长史。
  王坦之还没有出仕的时候,江虨时任尚书仆射,主管选官,曾经打算征召王坦之任尚书郎(各部尚书的助手)。但当时门阀政治严重,高门子弟都不愿出任尚书郎,认为官太小,且做的都是具体的工作,和名士们整日务虚不务实的风格相悖。王坦之也不例外,当听到有人告诉他江虨的意思时,毫不客气地说:“自从元帝登基以来,尚书郎都是在第二等的门第中挑选子弟任职,江虨怎么能打算征召我呢?”江虨听到了王坦之的话,乖乖地放弃了这个念头。

  桓温想借拉拢王坦之继而拉拢整个太原王氏,就想和王坦之攀亲家,让王坦之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这件事似乎发生在王坦之做桓温长史不久,当时二人的关系还挺好,王坦之就答应了,但出于规矩,对桓温说要回家征求一下父亲王述的意见。王坦之回到家就把这事和王述说了。王述一听,大怒,当即就把王坦之臭骂了一顿,“你傻了吗?脑子进水啦?怎么怕起桓温来了?桓温就是一个大兵,怎么能把女儿嫁到他家里去!”(“兵,那可嫁女与之!”)

  当时的高门看不起军人,认为是粗人,出身低下,没受到过教育、没教养的人才会从军。王述直呼桓温为“兵”,说明其内心对桓温充满了鄙视。而桓温说王述是“母狗”,可见这两个人绝对不对付。
  这下让王坦之很为难,自己都答应了,但父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编了个小慌来对付桓温,“下官的家里已经把她许配人家了。”桓温当然不傻,立刻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知道了,是你爸爸不答应而已。”但是桓温还没死心,既然不能为自己的儿子娶到王坦之的女儿,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坦之的儿子。
  然而桓温的这笔政治投资很快就打了水漂。王坦之意识到桓温的不臣之心以后,立刻站到了桓温的对立面。后来利用其父王述去世,王坦之回家守孝,离开了桓温。守孝结束之后,即被招入中央,拜侍中。在政治上和桓温强硬对抗,维护晋室,是桓温谋朝篡位的两大绊脚石之一。
  第三个是郗超。郗超字景兴,小字嘉宾。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家似乎都喜欢用“嘉宾”来称呼他,而不用“景兴”。郗超是东晋初年名臣郗鉴的孙子,郗鉴长子郗愔的儿子。当时的谚语“扬州独步王文度”的下一句,就是“后来出人郗嘉宾”。
  年轻时的郗超性格豪放。他父亲郗愔很会敛财,家里的府库里藏了几千万钱。一次郗愔对郗超说,今天我府库里的钱你可以随便花。郗愔想你就是抓这钱到处撒,一天最多也就撒个几百万不得了了。哪知道郗超听父亲这么一说,就把自己所有的亲戚朋友全都喊来,一天之内把郗愔的几千万钱送了个精光!晚上郗愔发现府库都给搬空了,心疼了好几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