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南北朝 国家稳定是福 乱世人不如狗》
第8节

作者: 碧血黄沙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后世很多史家喜欢用这份折子中的内容来印证刘义符被废是合情合理,理由就是上面说的不务正业;不过在下看到这段记载的时候,不知怎地,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这场景很眼熟,后世之君中有一位,也这么干过,此人的名字唤作爱新觉罗∙玄烨,他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康熙。

  康熙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养了一帮小厮,最后拿下了他阿玛给他留下的辅政大臣鳌拜;刘义符是不是也想这么干,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据在下以小人之心度之,这事儿八成儿很有可能;不过这位宋少帝的运气不好,没等他下手,就被废了。
  日期:2016-09-05 10:49:42
  假设,这个逻辑成立;问题来了,刘义符和他爹给他留下的这几位老臣之间有什么仇,什么怨?
  咱先回过头来看看刘裕指定的这四位辅政大臣,都是什么人物——

  徐羡之,字宗文,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出身东海徐氏,祖、父都曾在东晋当过小官;论出身,算是比寒门稍强点儿的小士族。这伙计早年便跟刘裕是同事,关系很好;刘裕有两个女儿嫁进了徐家,老大会稽公主嫁给了徐羡之的侄子徐逵之,老六富阳公主嫁给了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由此可见,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刘裕北伐后秦成功后,头号儿心腹刘穆之病逝,刘裕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京中(建康)事务,由徐羡之接手,可见对其信任有加。因此刘裕去世之前,指定他做为首席辅政大臣。

  傅亮,字季友,北地郡灵洲县(今宁夏吴忠市)人;出身北地傅氏,祖上曾干到过副部级干部(为西晋司隶校尉,三品),不过后来家世没落;到他这一代,只做到局级干部(他给桓玄当过秘书郎,六品);投靠刘裕后,傅亮长期担任的职务也是秘书,刘裕代晋前的很多“表策文诰”,都是出自傅亮之手。傅亮能当上辅政大臣,最大的政治资本,是他领会了刘裕想篡位的意图,并且逼着晋恭帝写下了‘禅让’诏书,成全了领导的一番心思。

  檀道济,祖上无名,“世居京口”;早年投军便是刘裕的部下,跟着老刘同志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屡立战功;刘裕对其颇为信任,在刘裕经历了关中惨败,王镇恶、沈林子、朱龄石等大将或自相残杀、或被敌所杀之后,檀道济算是刘裕手下的第一大将,老刘同志临终命其为顾命大臣,算是军中势力的代表。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出身陈郡谢家,谢晦的爷爷名叫谢朗,是谢安之兄谢据的长子;如果论出身,他算是出身最好的一个。按说刘裕一向对高门大户不感冒,怎么会对这个谢晦青眼有加?原因挺简单,这伙计挺会拍领导马屁。看过以前五胡乱华那段儿的兄弟估计会有印象,话说刘裕西征打司马休之那仗,谢晦也跟着去了;西征军打到江夏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刘裕的先锋官徐逵之都战死了;刘裕一怒之下顶盔掼甲就要亲自操刀上阵,这时候谢晦拦腰把刘裕抱住了,说啥也不撒手;刘裕大怒,说你再不撒手我特么就先宰了你,谢晦说了一句特漂亮的话:天下可以没有谢晦,但不可没有刘公,我死又何足轻重!这一仗后来西征军打赢了,也就是有这一抱,从此刘裕对谢晦开始另眼相看;直到最后把他也列入了辅政大臣之列。

  介绍完毕,还是那个问题,刘义符跟徐羡之等人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以至于打算刀兵相见呢?
  其实这原因也不难猜,还记得刘裕病重期间跟谢晦有过一次谈话吗?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他身后接班人的——
  “初,少帝之居东宫,多狎群小,谢晦尝言于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万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负荷非才。’(《南史•宋宗室诸王武帝诸子传》)
  这段话总结起来的意思是,刘裕跟谢晦聊接班人的事儿,谢晦话说的非常重,直接就说刘义符的德才不堪作为人主。
  以疏间亲,还是在接班人这么敏感的问题上直言不讳,这要是弄不好是可要掉脑袋的;但谢晦就这么直眉楞眼的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完之后,刘裕居然不置可否,也没表示什么异议。
  这里边传达出来的意思就耐人寻味了——

  刘裕有废长立幼的打算,谢晦以及他身后的徐羡之、傅亮等人也有这意思(如果没有人支持,谢晦应该不会单枪匹马的承担这掉脑袋的风险。)。
  不过后来刘裕走得急,没来得及更换太子便撒手人寰了;刘义符顺利登基。
  那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从刘义符的角度,义符,你怎么看?
  刘义符估计百分之一亿会说,敢在我爹面前诽谤我,还想废了我,你们几个老小子等着我的!
  日期:2016-09-05 10:52:48
  当然,话说回来,徐羡之等人在刘裕死后没多久,就把少帝给废了,必然也有他们的理由,这理由表面上看,如《宋书•傅亮传》和《谢晦传》所载,称“少帝失德”。

  但是如果仔细翻翻书,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担心少帝报复,这毋庸置疑,毕竟如果刘义符缓过手来,死的就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了,谁没个一家老小,斩草除根的道理跟那儿摆着呢。
  其次,权力之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徐羡之、谢晦和刘义符之间。不过这话得分两层儿来说,一者是刘穆之和谢晦,另外一个是刘义符和徐羡之。那位说了,这里有刘穆之什么事儿?
  事儿大了。

  说这话时间还得追回到刘裕北伐时期,刘裕带兵走了,首席心腹刘穆之总理后方,不过在名义上呆在建康坐纛儿的刘义符。刘穆之跟谢晦的关系简直一塌糊涂,据《宋书•谢晦传》记载:“刘穆之遣使陈事,晦往往措异同,穆之怒曰:‘公复有还时否?’”;懂点儿文言文的兄弟应该清楚刘穆之最后这句话是啥意思。
  刘穆之辅佐刘义符镇守建康,见天儿抬头不见低头见,而谢晦则跟着刘裕出征后秦,刘穆之跟谢晦关系恶劣,刘义符想不受刘穆之影响都难,刘义符对谢晦产生偏见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说刘义符和徐羡之,这俩不和,有一件事儿或多或少能反应出问题,据《宋书•刘穆之传》记载:刘穆之去世后,刘裕“以司马徐羡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决穆之者,并悉北谘。穆之前军府文武二万人,以三千配羡之建威府,余悉配世子中军府。”;这话的核心之一,是对刘穆之生前掌握兵权的分割,刘裕把归前将军府指挥的部队一分为二,3000人划归徐羡之指挥,而绝大多数都转拨给了刘义符。这当然体现了刘裕对徐羡之没有对刘穆之那般信任,但是抛开老刘同志,就两个当事人而言,分果果的差距如此之大,两个小盆友会是什么心态,应该不难猜吧。

  再有一点,是徐羡之跟刘裕的关系;咱上面说过,刘裕早年跟徐羡之事同事关系,这有点儿像谁呢,像以前说过的刘毅,比比肩膀儿,差不多;这一点不管是傅亮、檀道济还是谢晦都比不了,这三人是刘裕的部下,他们看刘义符是什么?那叫少主;而徐羡之看刘义符是什么?那叫晚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