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10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或者说,一些部落氏族的女性首领,兼职沟通神明的巫师身份,他们往往会给怀孕的氏族女子,做一些简单的仪式。比如,在孕妇的脑门上点上一些泥土,比如用枝条沾些清露,向孕妇的的头上身上撒去,再比如捏个人偶给孕妇,祈祷生育顺利(古代孕妇生产的过程风险很大)。于是情况代代相传,到了两三千年后,甚至五六千年后的春秋时代,故事就演变成女娲造人了。

  甚至而言,新仙女木事件,也糅合到了这个故事里,变成了造人的女娲采石补天了,成了一个神明了。
  再比如,古羌人的一些部落向西迁徙,逐渐发现了青海湖,高原的大山。于是,一个巨大的西海天池、昆仑山便以讹传讹的到了东部古羌人的传说中。再往后来,道教产生,青海湖和高原的某条山脉,更是变成了天界瑶池和昆仑仙山。青海湖畔的某些女性氏族首领,更是变成了神话中的西王母。
  再比如,新仙女木时期,食物短缺,古羌人们把采集的范围扩大到草籽,当然,也包括各种可以食用的草类的叶子和根茎。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氏族成员总有一些敢为人先的成员(或许是饿坏了),他们率先尝试吃各草类,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告诉氏族其他成员,那些东西好吃,那些东西不好吃,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可以吃。当然,肯定有大量的人死于毒草,他们被当作氏族和部落的英雄人物,代代相传,久而久之,他们合为一人,神农氏的故事就这样产生了。

  八九千年前以后的岁月里,这样的英雄故事还在不断的产生,催生了一个又一个上古神话传说的产生。

  待续
  日期:2016-11-07 21:13:44
  8.古羌人首进中原
  在关中-汾河盆地的东部边缘,今天河南、山西交界的地方,太行山脉南端的王屋山、秦岭山脉东端的崤山在此交汇,形成一大片山区,将关中、汾河盆地与中原隔开。
  8000年前左右,在关中盆地的东部边缘、崤山的西侧,今天的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一带,生活着古羌人的几个部落。
  年代久远,也没有文献记载,究竟有几个部落已经无从得知,但从考古上判断,至少有两个代表性的部落,他们在这一带从事原始的石耕火种农业,并且留下了两个著名遗址,渭南市境内的北刘遗址、华县境内的老官台遗址。

  在这一带,除了“北刘部落”和“老官台部落”外,也与有可能还有其他部落。对比7600多年后,处于同等文化水平的北美东海岸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领地面积和人口规模,陕东这一带的部落数量大体上也就在三到四个左右,人口在一两万人左右。
  经过两三百年的繁衍生息,这一带的古羌人人口成倍增长,人口压力开始出现,这几个部落与关中中部、晋西南等周边部落的领地战争也就开始出现了。在这种大环境下,这一带的古羌人开始重复祖先的迁徙历程。
  他们顺着黄河往东方迁徙。黄河在崤山中切出一道深深的峡谷,但是险峻之势没办法和大西南的峡谷相比,所以穿过这片山地并不是难事。
  古羌人并非朝夕之间越过崤山的,他们先是几代人在山区生活,然后逐渐来到崤山以东的洛阳盆地。
  ┃古羌人进入中原路线图
  在洛阳盆地,古羌人有可能遇到当地更早的原住民,并把他们消灭或者驱逐,也有可能洛阳盆地是一片无人之地。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古羌人最终在洛阳盆地形成了一到两个部落。
  在洛阳盆地扎根之后,古羌人依旧马不停蹄的繁衍和扩散。他们逐渐发现,洛阳盆地的东南方,越过嵩山山区后,是一片更加广阔和平坦的大平原。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些完全陌生的部落。
  这些部落的人与古羌人自己的面貌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使用的石器和陶器形状,也和古羌人的器物差异明显。他们虽然也饲养者猪和狗,但是还饲养着另外一种大型的动物,牛,他们的氏族族长和部落酋长喜欢把带着牛角的牛头骨戴在头上,以显示族长和酋长的威严。
  除此以外,他们赖以为生的谷物和古羌人大不一样。古羌人种植的是粟和黍,这两种谷物无论是植株外形还是果实外形,都比较相似,圆圆的细小的籽粒,还都是金黄色的,只是黍的籽粒比粟稍微大一圈。但是南边的这些陌生而又奇怪的部落,他们种植的是一种奇怪的谷物,细长的籽粒,还带有坚硬的外壳,这种谷物被他们称作苗。
  苗这个读音传给了古羌人,古羌人根据这个,把南边的这些完全陌生的族群称为苗,上古苗蛮同音,后世,这些族群还被逐渐称作苗蛮。而这个被称作苗的谷物,就是今天南方普遍种植的稻子。

  2万年前左右,四川盆地的汉藏人部落人口增加到上限,西北部边缘的部落往陇西迁徙,发展成为日后的古羌人族群,东部边缘的部落则往贵州山地、鄂西北山地和两湖迁徙,形成现今苗瑶语族各民族的先民——古苗人族群。
  ┃古苗人扩展迁徙路线图
  古苗人族群逐渐填充湖南湖北地区后,继续往四周扩散。往东方的江西、南方的两广扩散的部落,与先一步居住在这里的古越人遭遇,减缓了他们扩散的步伐,并且相互融合,成为畲族的先民——扬越。关于他们的故事,这里暂时不多说。
  往北方扩散的部落,逐渐填充了汉水流域和河南的中南部。与古羌人的经历相似,虽然古苗人没有经历过细石器时代,但共同经历了新仙女木寒冷期,催生了古苗人畜牧和种植业的产生。

  时间进入到近万年以内,八九千年前,古苗人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学会制作原始的陶器。他们在两湖地区的荆江流域,也就是三峡的东部地区一直到云梦泽一带,留下了彭头山文化遗存。在中原地区,现在的河南中南部则留下了贾湖文化。
  最早进入中原的古羌人,遭遇到的这些头戴牛角的陌生族群,就是留下贾湖文化的古苗人。
  这些古苗人部落的文化,某种程度上比古羌人的大地湾文化要丰富一些。他们的陶器纹饰和古羌人类似,都是最原始的绳纹,但是器型比古羌人的要丰富的多。炊具器型有鼎、釜、甑,食用的器具有碗、钵、杯,盛放物品的器具有罐、缸、壶、豆、觚,种类繁多,后世农业时代的民间普通陶器器型,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原型。
  不仅仅是器型,在质地上,古苗人的陶器也比古羌人的稍好,就在古羌人进入中原的时代,便已经有了泥质的彩陶和灰陶。在现在的舞阳县城北面的阿岗寺遗址生活的氏族,还烧制出了珍贵的蛋壳黑陶,陶器的器壁非常的薄,而且均匀,被比喻成蛋壳。
  不过,薄壁黑陶并不多见,古羌人并不是普遍掌握这一技术,只是中原地区的气候环境优于关中和陇西,古苗人的生存压力要稍微小于古羌人,以至于他们在劳作之余,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提高生活的精致程度,因而陶器器型非常丰富,而且才能去偶尔尝试鼓捣出薄壁黑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