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源流史》
第60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南凉: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与北魏同源。394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南凉。次年改称武威王,399年迁都于乐都(今青海海东)。399年,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立,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改称河西王。402年,利鹿孤死,弟秃发傉檀继位,改称凉王,又迁回乐都。404年因后秦强盛,傉檀向姚兴称臣。姚兴灭后凉,因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不便控制,乃署傉檀为凉州刺史,入镇姑臧。408年,傉檀与姚兴决裂,复称凉王。从此为与邻国争夺河西走廊领导权而连年征战。先是夏出兵侵犯南凉北边,杀掠人畜,傉檀追击败归,南凉受到致命打击。后傉檀率五万骑兵攻打北凉,又大败而归,只得放弃姑臧,于410年迁还乐都。414年,傉檀降于西秦,南凉亡。

  吐谷浑:吐谷浑部是四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迁到甘肃、青海一带,与慕容鲜卑同源。后来,吐谷浑的孙子叶延为首领时,模仿汉族,以父王字为姓氏,取国号吐谷浑,标志吐谷浑政权的建立。由于吐谷浑控地比较贫穷,基本上处在受强邻欺凌的境地。南北朝时,吐谷浑先后臣属刘宋、南齐、北魏等。431年,吐谷浑灭胡夏。这样被夏国所灭的西秦和夏国的领土、财物以及大量人口都归属吐谷浑统治之下。其疆域包括青海东部、陇南地区东部、武威地区东部、敦煌和安西一带,吐谷浑民族政权进入了黄金时代。唐朝建立后,同吐谷浑保持密切的关系。到了7世纪50年代,吐谷浑被吐蕃吞并。

  (七)、北魏时期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率军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燕灭亡。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史称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但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同刘宋开战,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

  423年,拓跋焘即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先后在431年灭胡夏,432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从而在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528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掌控朝政。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荣弟尔朱兆又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532年,高欢灭尔朱氏,杀元恭,另立魏孝武帝元修。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宇文泰祖先来自辽西的宇文部鲜卑。至此北魏开始分裂: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八)、北周时期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迁往中亚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为匈奴裔。宇文部在首领宇文莫那带领下,自阴山南迁至辽西,同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并且大多被击败。最终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毁灭性的打击,宇文部部众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是为北周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557年,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即北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公元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亲掌朝政。亲政后,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而东邻北齐在高纬的统治下,朝政败坏,民众怨声载道。这也激发了北周武帝统一北方的决心。

  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今山西太原),继续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
  (九)、隋唐以后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
  日期:2016-05-05 09:59:05
  六、丁零人—敕勒人
  (一)、丁零
  丁零,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