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44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9-3 12:07:13
                                  
             第四章 大唐的早晨
      
  八 走向长安(二)
  
  攻克霍邑之后,李渊迅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八月八日占据临汾郡(今山西临汾市),八月十三日攻克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八月十五日进抵黄河东岸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市)。就在这一天,刘文静和康鞘利也带着五百名突厥士兵和二千匹马赶到了。李渊大喜,对刘文静说:“马多人少,正合我意!”
  终于站到黄河岸边了。
  望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李渊心中感慨万千。
  只要一步跨过黄河,就能进入关中、直取长安了。
  梦想中的煌煌帝业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李渊面前……
  就在这个时候,关于下一步的进军路线,军队中再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刚刚投奔义军的河东户曹任环等人认为:不要攻击屈突通重兵驻守的河东,应该从龙门直接渡过黄河,招降当地义军,同时夺取潼关北面的永丰仓。如此一来,在攻克长安之前就可以把整个关中握于掌心。
  李渊本人也倾向于这个意见。
  但是他手下的多数将领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先把河东郡这颗钉子拔掉,再渡河入关,以免后患。
  一贯谨慎的李渊决定暂不渡河,先与关中的义军取得联络后再作打算。
  八月十八日,李渊给当时关中势力最强的义军首领孙华写信进行招抚。
  八月二十四,孙华渡河前来晋见。李渊大喜过望、热情接待,并当即任命他为左光禄大夫,封武乡县公,兼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太守。随后命左统军王长谐、右统军刘弘基等人率步骑六千,与孙华一起渡河,在黄河西岸扎营,等待大军主力。
  临行前,李渊对王长谐说:“屈突通手下精锐不少,跟我们相距才五十余里,如今却不敢出战,说明他的军心已经动摇。可屈突通担心朝廷责罚,又不敢不出战。他如果渡河攻击你们,我就进攻他的老巢,河东就绝对守不住。如果他据城坚守,你就烧掉河东与黄河西岸连结的索桥(蒲津桥),阻断他的退路,到时候我从前面扼住他的咽喉,你从后面攻击他的背部,定可将其生擒!”
  九月七日,屈突通担心腹背受敌,不得不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率数千精锐骑兵,于深夜渡河,袭击王长谐的军营。王长谐猝不及防,接战失利。危急之时,孙华亲率骑兵前来救援,大破隋军。桑显和仓惶败退,为了阻止义军追击,渡河之后自己烧断了蒲津桥。
  九月十日,李渊见时机成熟,遂率领大军将河东城团团围困。
  可屈突通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义军多次攻城都被他击退。
  李渊意识到这座坚城不可能轻易攻克,遂准备放弃河东,渡河入关。然而裴寂等人却坚决反对。他说:“屈突通手握重兵、固守坚城,就算今天绕开他,万一我们不能攻下长安,撤退时就会遭到河东的阻击,到时候腹背受敌,形势将万分险恶。不如先全力拿下河东,然后西进。河东是长安的门户,屈突通一旦战败,长安城指日可下!”
  裴寂等人话音刚落,李世民马上又提出了争锋相对的反驳。他说:“不然。兵贵神速,我们拥有连战连捷的余威和四方来附的部众,如果快速西进,长安必定震恐,很可能在他们来不及作出反应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城池攻了下来。如果逗留在坚城之下,自陷于疲敝之境,使长安有充分的时间加强防御,而我们自己却白白贻误战机,一旦军心离散,那大事就不可为了!”
  这是李渊集团内部在军事战略上发生的第二次分歧。
  这一次,李渊既没有完全听从李世民的建议,也没有纯粹采纳裴寂等人的意见,而是双管齐下,兵分两路。
  他命令各将领留下来继续围攻河东,而他则与李建成、李世民亲率主力渡河入关。
  九月十二日,李渊一进入关中,各地隋朝官吏立刻望风而降,纷纷献出所辖郡县。其中,华阴县令李孝常献出了下辖的永丰仓,极大地满足了义军的粮草和物资需求。此外,京兆府所属各县也纷纷派遣使者来向李渊投降。
  九月十六日,李渊抵达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九月十八日,李渊命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各军进驻永丰仓,并且扼守潼关,防备东方可能出现的隋朝援军;同时又命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军进攻渭水以北的泾阳、云阳、武功、盩厔诸县,从北面对长安进行包抄。
  至此,隋朝的帝京长安已经完全暴露在李渊面前,几乎已成囊中之物。
  李渊走向帝座的道路只剩下最后一小段了。
  尽管李渊进入长安后并没有立即称帝,可毋庸置疑的是,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了。
  短短八个月之后,大唐王朝的一轮旭日就将彻底挣脱黑夜的禁锢,从崩裂的隋朝天空中喷薄而出,照彻寰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