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
第29节

作者: 鼎湖听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26 18:51:09
  第十篇 成语“豆蔻年华”典出杜牧哪首诗(续二十)
  这世间,谁都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也。
  后来,弟弟的眼病却老也不见好转,而他的假期又到了,因为按照大唐事假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也就是说如果官员请事假超过百日不回来销假,就当是自动离职处理,连正式工作也保不住了。
  这个问题当然非常要命,兄弟的病没有起色,无人照顾不行,而自己又要养家糊口,如果失去了公务员资格,那全家不是要吃西北风了?所以权衡轻重利弊之后,小杜以弟弟需要照料为由提出调离中央政府外任地方,反正对于毫无正义可言搞得一派乌烟瘴气的朋党之争,他也早已十分厌倦,巴不得离开凶险的政治漩涡而后快,能留在富庶而风情万种的江南也不错,所以当时才35岁还很年轻的杜牧也乐得就近做官,带着生病的弟弟一起到宣州,他做的是团练判官。

  重仕宣州,可谓是故地重游,8年前他就曾随沈传师在宣州做官,如今风景依旧人去楼空,也只能感叹人生苦短,聚合无常,韶华已逝,徒呼奈何,于是不禁睹物思人,思古幽幽,怀想昔日的繁华。
  小杜的咏史诗很出名,往往借史讽谕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很著名,而他自己何尝又不是“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个倒有点幽默也。
  不过在宣州做不到两年,杜牧“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重做京官。此后,还是不能安枕无忧,因为被人认为是牛党分子,而且为人又太“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所以曾经的好朋友李德裕翻脸不认人,把他扫地出门又赶出京城,出为黄州刺史,后又任池州、睦州刺史,做了7年的地方官,此正是其自嘲的“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来历,简直就像风中的风车狂乱地随处转。在地方官的任上,他也能像老大爷白居易一样兴利除弊,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史载:“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关于小杜之死,还有一个花絮般的传奇,也就是小杜居然能托梦知道自己的人生结局,简直就是玄之又玄。
  据《金华子》记载,杜牧曾做了一个十分奇怪的梦,梦里有仙人告诉他说,他最后的官职就是中书舍人。果然杜牧当上中书舍人后不久就死了。更加奇怪的是,小杜居然还自撰墓志铭,而且把自己写得十分平庸。  
  而最离奇的是,据《新唐书》记载,一生俊朗豪健、风流倜傥的小杜把自己不堪入目的墓志铭写完之后,居然闭门在家学弱不禁风眼泪常伴的林黛玉焚烧自己的诗稿,仅留下平生诗作十之二三,十分可惜。
  不知小杜此举意欲何为,有人怀疑是小杜有意“毁尸灭迹”,为自己曾经的“青楼薄幸”恶名避讳,宋人刘克庄还毫不客气地直接点名指责杜牧“风情不浅,青楼薄幸之句,街吏平安之报,未知去元、白几何”。从这也可以窥见小杜那怀才不遇的一生在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的伪装背后,折射出了其生不逢时、理想化为泡影的极大失望和深深悲凉,呜呼哀哉。
  日期:2017-05-27 19:10:54
  第十一篇 人杰地灵:王勃为啥糊里糊涂成了杀人犯
  说出来或许你也不相信甚至于大吃一惊,居然手无缚鸡之力的初唐著名诗人王勃,还曾莫名其妙地杀了人,被判了死罪,那么这是啥回事呢?以下让我慢慢道来。
  与陈子昂“北漂”不同的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却无可奈何做了“南漂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只要生活有激情,不管在世界都市长安和浩瀚南海又有什么区别?于是“政治白痴”李白因参与政变被贬夜郎后被特赦时又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了,那样的心情多爽,确实非常羡慕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漂来漂去如蝴蝶翩跹,好不潇洒,那时候天应该总是很蓝。
  那时候,已经有了名气的王勃由于才高而被猜忌。一般来说,有才的人大都高傲,一副目中无人的款式。有才又脾气好、不高傲的确实很少(最怕就是那种无才又脾气不好的人),何况王勃又是那样的才高八斗,还锋芒毕露不会韬光养晦,肯定有不服的人在打他的小报告,想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那种。
  他第一次被人整就因为斗鸡问题。那时候,他在沛王李贤(废太子)手下做刀笔吏,当时“温饱思淫欲”的诸王十分好斗鸡,做“御用文人”很无聊的王勃也只能写“歌德式”文章凑热闹了,于是很认真地玩出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檄英王鸡》(初唐诗坛“四人帮”还真是物以类聚,好写檄文也,骆宾王也曾认真玩出一篇《讨武曌檄》而被武则天降罪),这不是吃饱撑着吗(所以说即使如王勃李白如此高才之人,做了御用文人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当时嫉妒他的人顺便参了他一本,“娘娘腔皇帝”高宗立马抓住王勃的小辫子,认为他这是别有用心在煽动诸王闹矛盾,顺便“优化组合”让傲气逼人的王勃从沛王府下岗,失业之后的王勃,于是和同样年少轻狂的杨炯去四川参加九寨沟黄金周旅游,没有再做奉命文章,从此文思如涌也(果然苦难是作家的摇篮),倒也有点乐此不疲,兴幸因祸得福了。

  第二次被人整也直接导致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出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