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45节

作者: 唐岛渔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26 09:10:52
  大义觉迷录(一)
  关于继承皇位的合法性问题,胤禛甚至在登基之后专门写了一篇《大义觉迷录》来澄清所有的关于皇位的不实揣测。《大义觉迷录》用了大量篇幅来摆事实讲道理,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就是为了说清楚两件事情:
  ①清朝不是个坏朝代;

  ②胤禛不是个坏皇帝。
  大部分情况下,胤禛在这篇论文里都是先抱怨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所以大家虽然还不了解所有事实真相,但至少能够对胤禛的所作所为产生非常大的同情。但是耿直的胤禛,往往在这个时候突然笔锋一转,接着说,我都这么不容易了,你们这些刁民还都不理解我,该死,都该死!于是,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吃瓜群众的同情瞬间又转化为敌视。
  比如这句:“我朝之为君,实尽父母斯民之道,殚诚求保赤之心。而逆贼尚忍肆为讪谤,则为君者,不知何道而后可也。”(《大义觉迷录》)你看看,我胤禛是如此的爱民如子,作为一个勤勤恳恳的公务员,殚精竭虑为你们服务。可是你们这些逆贼,居然还诽谤我。
  而对于惊心动魄的畅春园传位事件,胤禛也在文中延续了诉几句苦,骂几句人的鲜明文风。胤禛如是说:
  父皇死后传位给我,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哭的死去活来,其他人都让我节哀。可是猪狗不如的胤禩,胤禟还带头诽谤我。你们这些逆贼,还诬陷我杀父逼母,坏透了。(“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等(猪狗的意思,胤禛用来指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久蓄邪谋,希冀储位……而逆贼忽加朕以谋父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后圣性仁厚慈祥,阖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大义觉迷录》)

  声泪俱下博同情,一言不合就骂街。
  效果很不理想。
  日期:2016-12-26 09:18:28
  大义觉迷录(二)
  很多情况下,对于误解不用试图去解释,因为越解释越会增添别人揣测的兴趣。你的每一次新的解释的论据,都会成为别人下一次质疑的新的论点。很多人都认为,这篇《大义觉迷录》是胤禛一次不合格的政治秀,最后欲盖弥彰。但我们如果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胤禛抱怨式发泄式的文风,完全不像是一个窃取大位的自然人的反应,反而恰恰体现了他无奈和愤怒的情绪。这样的胤禛,才更像是一个被冤枉很久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胤禛。

  且不管胤禛是不是被冤枉。
  康熙的猝然离世,最大的痛苦其实来自于胤祯。对于客户侧突然宣布中标结果,胤祯居然完全没有任何预案,不管康熙最后到底是倾向于四子还是十四子。胤祯,都不得不吞下自己疏忽大意丢标的苦果。而且,商业投标,如果投诉过程不公,可以重新组织投标。但是,对于皇位的招标,几乎是不可逆的。胤祯从前线回京城后,在灵前质疑传位结果,毫无疑问是徒劳的。不仅徒劳,而且胤禛根本就无需解释。

  无需解释。因为,成王败寇。
  无需解释。因为,胤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履行了自己康熙朝皇位招投标期间所有的商业承诺,从1722年荣登大宝,到1735年暴毙。胤禛殚精竭虑,发愤图强,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着属于皇帝的荣誉。况且,最后的死,也跟他疯狂工作,积劳成疾有很大关系。
  历史无论如何定位胤禛这个人,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胤禛,对得起自己辛苦投标得来的天下,对得起皇帝这份其实并非一劳永逸的职业。
  然而,“九子夺嫡”,将永远保留神秘面纱,为后人口中代代相传。
  日期:2016-12-27 09:00:05
  第二章 多子多祸- 史上最强生育力皇帝争霸战

  第四节 子孙相残-洪武帝 目录(暂定)
  朱元璋是历史上另外一个子孙满堂的皇帝,他一共生了26个儿子,18个女儿。而且对比康熙帝,朱元璋在传位这个问题上很早就严格确定了操作规范,因此在皇位继承人即位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像康熙一朝的扑朔迷离。然而,即便如此,就在新皇帝即位后几年内,朱元璋的子孙们分成两派,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场叔侄相残的悲剧。我们来看一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日期:2016-12-27 09:02:33
  皇明祖训(一)
  朱元璋是一位极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从朱元璋生前所作所为来看,他的身上一直充满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根源在于朱元璋是中国历代帝王里面,一个不多的真正出身草根的人。正因为出身草根,朱元璋更加了解民间疾苦,在登基称帝之后也更加根植于现实地来实现自己的执政理想。换句话讲,在朱元璋的脑海中,他要建立一套亘古未有的治国方略,实现社会纯粹的公平正义,杜绝一切可能的前朝历史上出现过的弊端。而他的反面参考模板,就是他幼年时期接触到的元末乱世百态。为了这个理想,他不惜用矫枉过正的方式来制定国家政策。

  比如肃贪。朱元璋规定,官员贪腐超过六十两白银(约折合人民币一万多元),就构成死罪。我们可以来对比一下今天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7年时的受贿罪判刑标准是5000元人民币。而这个标准到了2016年做了一次修正,由5000元上涨到了三万元。注意,这个标准指的是构成犯罪和判刑的标准,并不是执行死刑的标准。今天按照朱元璋的标准,如果有官员受贿三万,可以直接拉出去枪毙二十分钟了。正因为这种近乎于变态的刑罚标准,在洪武一朝,处死的贪官或者疑似贪官,就超过了十五万人之多,多数人死后还以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示众,如剥皮填草。

  比如海禁。为了防范倭寇和海盗的骚扰,朱元璋索性关闭了所有的海外贸易,规定“寸板不许下海”。这种严格的海禁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大明王朝建立200年后的隆庆时代,才有所松动,期间的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官方形式的昙花一现,而且郑和死后不久,所有的航行资料就被有组织地付之一炬了。
  比如官制。为了杜绝汉代,唐代,宋代这些朝代出现的奸相乱政的问题,朱元璋索性取消了丞相这个职务,要求后世皇帝必须亲力亲为,防止出现权力被包藏祸心的大臣垄断的情况。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特别补充了一条,如果后世有大臣蛊惑皇帝设立丞相的,马上凌迟处死,全家抄斩。
  不仅仅是治国方略,还有治家方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