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
第8节

作者: 鼎湖听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游历得来,正因为二十岁那些年的壮游,为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鲜活史料,摄取了很多颇具生命力的丰富人文养料,也为司马迁成长为一个不朽历史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一道不同常人的历史风景。
  这就是行走的力量。
  日期:2017-03-31 21:23:08
  第四篇 重于泰山:“要成功,先自宫”的史圣司马迁(续八)
  而除了自己必须的人生壮游,后来司马迁还作为汉武帝的侍从官,跟随皇帝到各地巡行,同时作为钦差大臣“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足迹几乎踏遍西南夷,眼界当然是相当的开阔,也搜罗各地的很多人文掌故和活的史料,收获良多。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作为当时著名历史学者的司马谈不幸去世,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子承父职,任太史令。据说司马谈临终时曾声泪俱下地嘱咐宝贝儿子要继承他的未竟事业,那就是要写一部通史,司马谈对司马迁说的原话是:“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这牵涉到了千古流传、催人泪下的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这对历史父子著名的“洛阳相会”。
  这个在司马迁《史记》自序里,也有详细记载,原文较长,在此就不引述了。总之,在死别之际,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其儿子语重心长地嘱咐,一定要把自己辛辛苦苦汇集的史料整理好,不要浪费了他的心血。
  日期:2017-04-01 18:39:00
  第四篇 重于泰山:“要成功,先自宫”的史圣司马迁(续九)
  那一年,正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浩浩荡荡举行泰山封禅的威风年份,作为史官的司马谈本来也是要跟随天子“出征”,却因为重病在身,只好被恩准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来追随汉武帝,所以在洛阳见到了垂死的父亲一面。当听到司马谈的临终遗嘱时,他也立马发誓道:“我虽不才,但请放一百个心,我决不会让您老人家的心血白费,一定把您已记录编排好的史料,完整地汇编付梓,留诸后人。”

  也正是这一诺千金的历史相会,成就了司马迁的千古名著《史记》,不管后来发生了多么惨烈的宫刑事件,也没能动摇他要写出一本不朽历史著作的决心,并由此成了“历史鼻祖”。

  这就是司马迁修史的动人故事,此中的忍辱含垢,淡泊明志,不言自明。
  而且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还是一个造诣精湛的星象学家。
  最奇的是,他的星象学独到之处,就是和历史学紧密相连,别人可能把星象学应用于占卜预测人事变异,他却独树一帜把之运用到总结历史规律之中,作为政治借鉴,这不能不说是其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同时在其重要的《天官书》中表露无遗。其总结出的“天运论”,也可谓是古代整个星学历史上的“至高点”。
  从此以后,这个集历史学家、文学大师和星象大师于一身的古代牛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日期:2017-04-01 21:11:57

  第五篇 成语“人面桃花”因崔护的爱情故事而来
  在中国诗歌史上,据说与桃花渊源最深的公推两人,一个是创造了“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另一个当推因写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而喜抱美人归的中唐诗人崔护,果然后人以“桃花运”比喻男女爱情,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以桃花比喻美好爱情,早在《诗经》里就有形象描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而初唐朝诗人李峤的咏桃诗:“山风凝笑脸,朝露泫啼妆”也颇为传神,古代诗人写桃花的诗可谓层出不穷,也很脍炙人口(刘禹锡的桃花诗就很有名),窃以为在传情方面,谁也比不过崔护的“人面桃花”,盖因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蕴藏的“心中伊人”的美妙写照,何况崔护这首著名的“诗桃”正是他美满爱情的“灵媒”,令人陶醉不已。

  而且,在中国诗歌史上,能以少得可怜的一首或几首诗便名垂千古的好像也不多,唐朝诗人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以一首《春江花月夜》横亘古今,史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崔护的本家崔郊,在《全唐诗》中仅留一首《赠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夺得美人归,由诗中生发出来的“萧郎陌路”、“侯门似海”的成语也让默默无闻的崔郊夺得熠熠星光。

  而我们此时的主角崔护,《全唐诗》存诗也仅有六首,却皆是佳作,尤其是那首记载着他的风流韵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其青史留名,永垂不朽。这诗好就好在那份清新脱俗,明丽动人,如美女的俏脸,成语“人面桃花”也正是典出于他的这首诗。
  日期:2017-04-02 11:29:43
  第五篇 成语“人面桃花”因崔护的爱情故事而来(续一)

  所以,有道是人生不在乎干了多少,而是干得好不好。比如美国的玛格丽特•米切尔仅凭一部《飘》就享誉世界文坛,胜于许多著作等身的作家。
  关于崔护,史书对其却是惜墨如金,不仅生卒年不详,甚至于生平事迹也不详。尽管他曾官至为京兆尹(京城长官)、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高适一样的闻达),历史却不屑为其作大传。要不是那“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人生体验戳中了人们的泪点,估计谁也不知历史上曾有一个叫崔护的风流才子,可见“文章千古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
  当然,崔护最令人津津乐道就是他那经典的历史艳遇,至于其他却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此事,著名的《太平广记》有记载,还把崔护和他偶遇的美娇娘写成了天地合式的“天作之合”,即婚姻修成正果。而同样著名的三言小说《警世通言》对此也有演绎,戏剧里的《人面桃花》本来就是崔护的诗作的戏曲表现形式。不过人们却是最喜欢引用唐人孟棨所写的唐代笔记小说集《本事诗》中故事加以演绎。
  日期:2017-04-02 18:26:17
  第五篇 成语“人面桃花”因崔护的爱情故事而来(续二)

  孟棨记载崔护事这篇也不太长,不到500字,为了原汁原味地表现故事内容,在此继续原文引用: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岁已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