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蝴蝶效应”,那年代一般人都活不过 40》
第16节

作者: 碧血黄沙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留下看家的是平晋将军刘厉、冠军将军呼延朗;这俩人很菜,先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等会儿就知道了。
  日期:2016-11-14 14:37:26
  按说军中统帅的行踪应该属于超级机密,看看萨达姆、卡扎菲等人就知道,这些货都是恨不得睡一觉换好几个地方的主儿,生怕别人知道他们在哪儿,给他们来个定点清除。
  但奇怪的是,刘少爷登山的消息,不知怎的,轻而易举的就被城里的晋军知道了。

  这可是天赐良机,司马越最终能在八王之乱中笑到最后,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当即决定:再派敢死队,突袭匈奴大营。
  晋军杀出,匈奴军群龙无首;等等,刘聪不是留下两个将军督军吗?
  直接说结果吧,呼延朗被当场斩杀,刘厉被晋军追赶,仓皇中失足落水,溺亡。
  待刘聪闻讯飞马赶回,见到的已经是一地鸡毛了,整个大营残破不堪,晋军不仅杀人,而且最后还放了一把火,把匈奴大营烧了个片瓦不留。
  此情此景,刘聪欲哭无泪,封建迷信害死人呐。
  此时,残余的匈奴兵已经被打出了“恐晋症”,士气低落;而对面不仅是城高池深的洛阳,还有士气高昂的守军,刘聪知道再打下去,也讨不了便宜。
  唉,算了,先回家吧。
  匈奴二次攻洛,又以失败收场。
  日期:2016-11-14 16:33:39
  可能有兄弟会奇怪,看上下文的意思,这段儿不是讲石勒吗?怎么又拐回到匈奴去了。
  呵呵。
  甭急。
  匈奴汉国意图灭晋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刘渊居然没有用他的王牌儿打手石勒;石勒为什么后来会和匈奴分道扬镳,崛起为王?又为什么最终会毫不犹豫的干掉曾经的战友刘曜?

  其实,答案就在这两次攻洛行动中。
  日期:2016-11-15 16:46:47
  刘渊伐晋,之所以没叫石勒,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并不信任石勒。
  有兄弟或许会说,你不是说石勒是刘渊的金牌打手吗?这关系应该杠杠的。

  其实不然。
  这里边儿的原因,说穿了就一句话:石勒是个大字不识的羯族人。
  如果看过前边儿的内容,应该会对匈奴和羯族之间是啥关系有印象,就不在这儿废话了。别看刘渊经常重赏石勒,在下看来,那其实和耕完地的老农回家之后给自己家的大骡子、大马草料里加个鸡蛋是一回事儿。
  翻翻那段时间的史料,就能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其一,凡匈奴汉国对外征战,领兵的通常是刘渊的儿子们,而石勒干的最多的一个活儿,名叫前锋都督。其二,当刘聪、刘曜这些宗室在正面战场上目标明确,攻城略地的时候,石勒所部的作战线路却走位飘忽,经常是一会儿河北、一会儿河南,有时候还会冷不丁出现在山东、安徽。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刘渊重用石勒,给他的就是大范围机动作战的任务,但是说到底这其实还是干的偏师的活儿,再牛叉的配角儿也还是配角儿。

  而且这个羯族人还像个打不死的甄嬛。不论是《晋书》还是《资治通鉴》,都记录了石勒打过不少败仗(最惨的一仗,石勒的部队一家伙就让鲜卑人干死了上万)。但是每当惨败之后,石勒往往都能重新聚拢部队,东山再起。而此时刘渊的态度就有意思了,按说打了败仗,应该军法从事,可是刘渊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每当石勒干仗干输了,他会送去一套印绶,给石勒升官儿;至于这是肿么回事,房玄龄和司马光也没解释。不过如果把刘渊的这一举动理解成鼓励石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者再接再厉,从哪儿摔倒再从哪儿爬起来,恐怕就小看这位学富五车,伺候过雄主炎哥的刘元海了。

  日期:2016-11-15 19:27:06
  晋书中记载的刘渊的出生年月大致是公元249-253年之间,按253年计算,到石勒投靠刘渊时,后者已经54岁了,正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年纪。对于这个比匈奴人还要强悍的异族手下,限制使用应该在情理之中。
  刘渊给石勒的定位很明确,就是一把砍人的刀,祖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砍。而且通过大范围调动石勒,刘渊可能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让羯族人有自己固定的地盘。熟悉”史无前例”那段历史的兄弟应该对一件事儿有印象,那就是73年把八大军区司令叫进京,唱完国际歌之后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用的话曰“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
  什么叫油了?说白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太听招呼了。
  还有一点,或许也是刘渊对石勒起了戒心的原因,这就是石勒的部队中有一支独特的部队,唤作“君子营”。这支部队的成员既不能打,也不能抢,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石勒后来主要的谋士张宾就在其中);换句话说,这个所谓的“君子营”其实就是石勒的参谋团。
  一个大字不识、巨能打、还巨能扛打、岗位职责专司抢劫的异族,每天听人讲子曾经曰过的治国之道;这样的消息传进刘渊的耳朵里,刘渊该作何感想?
  日期:2016-11-17 09:01:19

  因此直到公元310年刘渊去世,匈奴汉国因为帝位传承发生了内乱;石勒仍旧在不停的跑路。
  先说说刘渊死后的匈奴汉国吧。
  公元310年7月,刘渊卧病不起,这哥们儿自知不起,便开始安排身后之事。
  刘渊不愧是伺候过炎哥的,他挑的托孤大臣跟炎哥的路子是一样的,绝大多数都是他们刘家的人。刘渊去世后,太子刘和继承皇位。
  流程本来挺顺,但是刘渊临终的人事安排再加上刘和的性格,导致了匈奴汉国的第一场内乱。

  日期:2016-11-17 11:01:19
  先说刘渊临终安排,《晋书》记载“(刘渊)以欢乐为太宰,洋为太傅,延年为太保,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其子裕为大司徒。元海疾笃,召欢乐及洋等人禁中受遗诏辅政。”
  刘欢乐、刘洋、刘延年说起来都是皇族,但都不是很出名的皇族,这就意味着这些人其实在匈奴汉国中并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换句话说,这些人未必能服众;这在政权交接的敏感时期其实就隐藏着很大的风险。
  当然,如果刘渊只委托像刘聪、刘曜这种沙场悍将作为托孤大臣也会有问题,兵权在握,很有可能不会拿新君当盘菜。
  所以刘渊留下的领导班子采取了参沙子的做法,既有欢乐哥,又有刘大少爷。总体说来政治局几个常委也算还平衡。
  但是刘渊还是漏算了一手,那就是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
  日期:2016-11-17 13:19:20
  比如,西昌王刘锐、宗正呼延攸这两头货。
  刘锐是刘和的侍卫,呼延攸是刘和的舅舅,属于铁杆儿太子党。不过这俩货刘渊没瞧上,也就没让他们入常,这俩货因此怀恨在心。
  等刘渊翘辫子,刘和继位,这俩货就开始在新君耳朵边儿递小话儿了。
  如果刘和是个继往开来之君,倒也罢了,对于私邸老人儿略加抚慰,然后该干嘛干嘛,他也就不至于后面那下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