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元走遍西部的故事】停止的陀螺》
第34节

作者: 知行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31 21:41:14
  六十五、青藏高原
  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僻小镇,一眼可见尽头,村镇之外却是广阔天地。不经意的遥望远方,已能得见无垠的高山草原。
  倒淌河本是一条向东流入黄河的外流河,后因日月山隆起,河水就此向西折返,注入青海湖畔之耳海,故称“倒淌”。由于青藏、青康公路交汇于此,许多行路人便在小镇驻步暂歇,而催生出大道两旁屈指可数的商家。
  该处地方距青海湖东南端仅仅三十余公里。来时的路上,高原的壮丽景色更坚定了我明日徒步前行的决心。天色渐晚,我在这条百步即可走完的“步行街”上纵情扫货,购入一些黄瓜、豆腐、西红柿等可生吃蔬菜作为粮草储备。并于镇上仅有的三家旅店之中,选择了最为奢华的一间。
  但奢华的这里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热水,只能依靠室外的储水罐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六月的高原,太阳落山之后,气温骤降至五摄氏度,好在床上备有电热毯可供取暖。恶劣的条件并没有影响我的兴致,因为房间的窗外便是苍茫山峦,以及悬于天边的雪白云朵,心中无忧虑,翘首待重明。

  日期:2016-03-31 21:50:25
  翌日清晨。
  七点,背上行囊干粮,准时上路。高原上超大的昼夜温差,让我不得不提前穿上秋季衣物。从倒淌河镇到青海湖畔,我将沿109国道青藏公路段,步行前往,里程约38公里,路上海拔将近2700至3100米。
  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行进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及体质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会出现高原反应,但经三到十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发生率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几日来,我多以步行,逐渐适应高原气候。并用徒步的方式,缓慢进入3000米以上区域,已算尽力而为。不知高反会否发生,我只能随时关注身体,保持警惕。
  启程后,沿国道一路前行。虽然它为我指明了方向,但不能时刻对其依赖。只要道旁土地稍微平缓,我便远离公路步行。毕竟国道上尽是飞驰的车辆,如若遇到一个莽撞、不长眼的司机,恐怕小命难保。慎思之,他们对人的警惕尚且不如对牛羊的戒备。因为一旦撞死牛羊,必将对牧民做出高额赔偿;对人呢?可凭诸多原因而推卸责任。
  日期:2016-03-31 22:20:24
  走过初段的旅程,我曾明显的感到因空气稀薄而导致的呼吸困难,随后稍觉适应。较大的空气湿度,令手机触屏多次失效。旷野荒无人烟,寂寞有时难耐。
  漫长的行路,一定要用沿途的风景来调剂孤独。若再不济,可选远方一处心驰神往的幻境当作临时目标,朝它而去。渐感疲惫的我,远望天边一座若隐若现的巍峨雪山,在太阳初升所播撒的熠熠光辉之下,犹如海市蜃楼一般。与此同时,漫山遍野的牦牛,以及偶尔可见的驱赶着羊群穿越公路的牧羊人,都曾充当我的精神食粮,激发我前进的动力。
  以往独行的路上,还可以自言自语,自行解闷。可在高原之上,我只能闭上嘴巴以减慢呼吸,节省更多体力。
  “喂......你好!徒步的朋友,加油啊!”
  “好的......谢谢你们!”我大声回应。
  日期:2016-03-31 22:30:16

  行至半途,时常会见到公路上环湖的骑行者。他们频频向我挥手示意,让我深刻的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可人始终还是有极限的。虽然自踏足西部,我一直以步行来精练脚力。但走了大约五个小时之后,眼前的一切已无法弥补身体的倦乏。这时,我惟有寄情于耳机里的音乐。在音乐中抖擞精神,我相信,会有那么一个地点,让我开始能看到湖面。只要找到它,也就找到了希望和方向。
  终于,我凭意志坚持着,在那一刻,望见一条蓝色的水平线挂在不远的前方。瞬间忘却所有的消极情绪,奋力拼搏、砥砺向前。经过长达六小时的无间断步行,下午一点,我来到环湖东路与国道交接点,计划中的青海湖东南端。
  日期:2016-04-04 21:07:08
  六十六、青海湖趣事

  “老板,这水瓶和垃圾扔哪里?”
  “你就扔在外边吧,我这没地方!”
  青海湖的东南端,可以看作一个环湖起点。路边开着一家简陋的小店,贩卖些基本的食品与瓶装水。到达此地后,我坐在低矮的路碑上,随意的吃些东西,并走进店里补充水源。投放垃圾的要求被老板拒绝之后,我只能将它们揣进背包,稍作歇息则再次上路。
  既到湖岸区域,我决定抛弃国道,沿湖边行走。若置身其景,将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可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此时虽与湖畔相隔不远,但湖水南岸的大片草原皆是牧民放牧草场。先不说尚有一段距离,且牧民们使用铁丝网分割放牧区域,禁止外人进入。这里并不是景区,也就无人可以干涉。我只能采取迂回战术,躲过民居,绕行到湖之东南角,以逼近湖岸。

  日期:2016-04-04 21:31:16
  计划是成功的,执行是艰辛的。到达东南角,我以为便可轻轻松松一路向西,达成漫步湖畔的愿望。未曾想,首先竟需要翻跨七、八道铁丝网封锁线,在牧民们的每一块草场区域间,逐个穿越,堪比行军作战。且最初的几公里内,四下皆是成片湿地、泥沼,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绕来绕去。耗费时间不说,若再陷入其中,怕是无人能救。既如此,只得远离岸边,绕行它处。
  虽因绕行而未能亲近湖水,但行走在牧民的草场之中,倒也并不空虚。此刻仿佛置身动物乐园,可爱的绵羊、壮硕的牦牛、矫健的牧马三五成群,如此的亲密接触于平生来讲委实不易。绵羊们尚且能用疑惑的目光打量我,可是牦牛那怀疑的眼神自然令我惊慌,如若冲杀过来,定是在劫难逃。
  碧绿的青草下其实也暗含着许多零散分布的水洼,正应书中所讲那肥美的水草,本是牧畜的美食。只是这些坑洼水面上不计其数的蚊虫,会将我全身包围,并不断跟随我的踪影,借呼吸之际钻入口鼻;水中那繁多的小型蛙类也来回跳跃,做出阻挡之势,令我在浅滩上仓皇逃奔,狼狈不堪。即使逃到远离湖岸的软土沙地,却忽现多只地鼠,于遍地的土洞中往来穿行,甚是热闹。
  日期:2016-04-04 21:50:23

  多番绕远,走了许久,终于到达可以真正贴近湖水的岸边,并与青海湖有了最为亲密的接触,得偿所愿。一如既往的赤脚下水,将方才沾满鞋边的泥土冲刷干净。清理完毕后,我又心血来潮的去捧尝咸咸的湖水究竟是何味道。可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后,蓦然惊醒,心里自暗暗叫苦,为何做出“先用水,后尝水”此等傻事!
  稍歇后,我便再往前行。随着路途的深入,已能偶尔见到一些前来旅游的人们。跟随他们的足迹,来到一处水湾景致,且见水边立着石碑,有“青海湖”三字镌刻于上。放眼周围,约有二、三十名游客在此,有的休息,有的摄影,让我不觉孤单。
  我本想将石碑拍照留念,却见三名穿着藏服的青年男子,围坐在碑旁,有意的遮挡那朱红大字,扬言“若想拍照,每人十元”,极为无赖。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我只能放弃此念头。
  正觉无奈间,又一名藏族男子缓缓踱到我的身旁,用低沉的声音问道:“小伙子,要藏刀不?”见我不回应,紧接又说:“只要三百块!”
  “抱歉,我没钱买。”
  “没钱?嗯......真的?”
  日期:2016-04-04 21:56:27

  看着他上下打量我的眼神,心中开始有些畏惧。想到之前那位北京大哥的告诫,生怕这藏人将我底细看透。于是迅速转身,强装镇定的离开此地。心里忐忑着,不时回头张望,探看是否有人跟来。
  这一走,就又走了好远......确定安全之后,心里深深觉得还是一个人安心的独处,享受这天地间的美景才是最重要的吧。故而静静坐下,品味眼前绝佳的湖光山色。一瞬间,竟已找不到任何形容词来描绘它。它真的太美了,我只能将披挂绿衣的起伏山峦、金色的沙滩、蔚蓝的长空,和这水天相接的湛青色湖面构成一幅图画,永久的留在心里。
  这里没有天池的静谧,却有着大海一般的波澜壮阔。这是湖,不是海,却为何能掀起如此波涛?当我漫步在湖畔长滩,清澈如玉的湖水就这样一波一波的冲上岸边,淹没脚面,让人感受它那苍劲的低吼。
  下午六点,经过了长达十一个小时的无间歇徒步之后,我已筋疲力竭。但仍然觉得颇为惭愧,自己的极限竟也仅仅于此。从而回想起那革命年代的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其困难恐怕十倍于我!堪称伟大壮举。
  怀着淡淡的遗憾之情,我只能与青海湖依依惜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