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20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了不停上疏劝谏,杨廷和主要当然还是在干活,干他分内的活,某种程度上也干他分外的活。史载,杨廷和的活干得很不错,“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也就是朝廷内外都很服膺他。从正德十二年八月武宗开始流浪生涯起,到正德十六年三月驾崩,这将近四年的时间内,杨廷和基本上做了半个皇帝。他在朝野的威望也是在这段时期内迅速攀升,这为他在嘉靖朝大礼议事件中扮演朝野舆论领袖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稍微再花点笔墨叙述一下正德同志生命中最后两年所发生的两件大事,然后就要送他回去休息了。尽管正德同志的一生比嘉靖同志的一生要有趣得多,轻松得多,但是毕竟和我们的主题关系不是太大,不能离题万里不是。
  日期:2016-12-01 17:57:36
  第一件事,就是说说正德皇帝到底怎么成功突破阻碍实现南巡之梦的。正德十四年三月武宗表达要南巡的意向之后,朝臣们炸开了锅,觉得这位祖宗实在是太不要脸了。北边玩腻了就要去骚扰南边,等南边玩腻了你难道还要上天?之前跑去北边没拦住也就算了,首先,宣府离北京不算远,就在今天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离北京大约150公里左右,称不上山高水长,如有大事,朝廷做出反应也还来得及。江南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主要城市都离北京1000公里以上,而且南方山多水多蚊子多,完全不像宣府到北京那么好走,一旦有急事,你不准回得来。其次,宣府这个地方鸡不生蛋鸟不拉屎,本身就是个军事性质的城池,周边也没多少人,祸害了也就祸害了;江南是整个大明的经济重心,宋代就已经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而这确实是从唐后期就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经济现实,江南经济占全国的比重奇大。如果江南疲敝,那困顿的国家财政更要雪上加霜。再次,江南实在是个好地方,在宣府都能待两年的武宗,朝臣们担心他去了江南就再也不想回来,说不定这位祖宗还会就此重提还都之议,把家搬回南京去。因此朝臣们对于正德跑去江南,实在是感到忍无可忍。

  愤怒的朝臣们展开了汹涌的谏诤,前后多达百余人,这种规模的上疏在正德朝是比较罕见的。朝臣中进谏的代表人物是翰林院修撰舒芬,兵部职方司武选郎中黄巩,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夏良胜等一大批中下级官员。

  舒芬的进谏可以说十分不客气,批评武宗 “若陛下之出,不过如秦皇、汉武,侈心为乐而已。”,说他的出巡,不过就是跟秦皇汉武一样为了自己奢侈享乐。又直接抨击了武宗化名镇国公朱寿的荒唐做法,说 “你自封镇国公,那我倒要问问你,如果你南巡到了亲王的封国,难道还要以臣子的礼仪北向朝见他们吗?”。
  而黄巩的上疏更为直接,首先抨击武宗说 “陛下上台以来,祖宗的法纪先是被逆贼刘瑾破坏,继而坏于佞幸之辈(指钱宁等人),继而又坏于边将(江彬等人),到如今已经基本破坏完了。”,更为彪悍的是,黄巩等人的上疏直接点了江彬的名,说:“最先挑动边事,把战争当儿戏,使陛下劳动天下之力,竭尽四海之财,伤了百姓之心的,就是这个垃圾江彬。”,然后又破口大骂江彬,说他:“凶残、狠毒、傲慢、荒诞,没有人臣之礼,根本就是一个该死的杀才。”,又说:“天下人切齿大骂江彬,都恨不得吃了他的肉。陛下为啥不宰了江彬以谢天下呢。”

  夏良胜等人的上疏则不点名地骂了江彬,并且暗示江彬等人有可能借着亲信的身份对武宗图谋不轨,提醒武宗会有“肘腋之患”,等于暗示说江彬会刺杀皇帝。
  这里要特别注意舒芬、黄巩、夏良胜等人上疏的区别。
  日期:2016-12-01 19:45:19
  舒芬的奏疏主要针对武宗,说他不该巡幸,不该自封镇国公,不知道藩王中有图谋不轨的人,不察觉大臣中有像五代时期的冯道一样阴怀侍奉二君之志的奸臣。冯道是五代时期最著名的墙头草,五代粱、唐、晋、汉、周总共五个朝代,他老人家一个人在除了粱以外的其他四个朝代都做到宰相一级的高官,前后侍奉过四个朝代的所有皇帝,在动荡不安,连皇帝的头都跟白菜一样被人随便剁掉的五代是一个神人,但在后世强调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看来也是一个超级不要脸面的大奸臣,司马光老人家就曾经骂冯道是“奸臣之尤”,奸臣里面最奸臣的了。舒芬这里说的图谋不轨的藩王指的是宁王,阴怀侍奉二君之志的奸臣指的是私底下结交宁王的钱宁。但唯独没有涉及江彬这些边将,既没有点名,也没有影射。

  而黄巩则直接点了江彬的名,并且严厉责骂,要求武宗杀江彬以谢天下。夏良胜等人则影射江彬将要造反。其矛头都直指江彬。请注意这一点重要的区别,结合他们后来所受到的处置,我们就可以看出谁是后面事件的真正推手。

  武宗(或者说江彬等人)接到这些奏疏,大怒,将黄巩、夏良胜为首的几位大臣收押入锦衣卫狱,而令舒芬等一百零七位大臣跪在午门外受罚,长达五日。这里就已经看出来处置的差别了。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用自杀的方式进谏,被人夺下刀以后没死成,但冲撞了武宗的圣驾,武宗为之震怒,当即收押并审问,最终处以八十杖,被活活打死。
  朝臣们无畏于此,继续上疏,武宗气得半死,下诏让这些没有眼力见的朝臣们上枷罚跪五日,白天在宫外罚跪,晚上扔回锦衣卫大狱。杨廷和等重臣为黄巩等人求情,武宗不理会。数日后,武宗命令施行廷仗,在午门外把舒芬等大臣总共一百零七人狠狠地杖打三十,百官的哭号之声响彻宫禁。又把已经收入锦衣卫诏狱的黄巩、夏良胜等各杖打五十,其余附和的杖打四十。此后,黄巩、夏良胜等人全部罢黜免官,而其余人等或降职,或外调,或罚俸。

  日期:2016-12-01 21:01:42
  这里稍微说一下廷杖。写明史的书多了以后,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廷杖是什么了,甚至知道廷杖具体怎么个打法,什么“着实打”和“用心打”的区别,什么太监脚尖冲内还是冲外啊之类的,我就不再啰嗦介绍廷杖这种刑罚的本身了,只说几件与之有关的事。
  廷杖并不是明代的原创,最早的记载可见于隋文帝,不过隋文帝那里叫做“棰”,但廷杖确实是在明代发扬光大,使用的次数和规模比前代要频繁很多。但有几个关于廷杖的事实我想大家都经常忽略了,以至于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和联想。我在这里试着稍微说一下。
  对于廷杖的诟病往往集中在它对士大夫的侮辱,认为士可杀不可辱,皇帝可以杀掉一个大臣却不能不经法律审判就随意侮辱一个大臣,所谓“刑不上大夫”。明代皇帝因为较为普遍地施行廷仗,所以被认为是不尊重士大夫,进而摧折了士大夫的风骨。这样的论断尤其在前些年经常出现。吴晗作为明史专家,就曾经说朱元璋用廷仗就是为了折辱士气,剥丧廉耻,让士大夫们在廷杖之下俯首帖耳。这样的论断也被不少人引用,来作为朱元璋和明朝皇帝暴虐、不尊重士大夫的证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