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第20节作者:
szgou 日期:2009-10-26 23:44:54
第三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前言
按最初的计划,本章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修正后SNA核算体系的一组应用分析,再详细深入地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阐述,借此廓清人们对GDP的各种误解,这其实是本文写贴最主要的目的。后来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动摇,担心在理论上纠缠时间过多,会使大家逐渐失去对本贴的兴趣。因此,曾有计划直接进入对中国真实GDP的估算,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其实在老广的《闲谈GDP》里也留下了一个悬念。
但本人又感觉仅GDP数据本身的意义并不大,如果按照美国SNA的核算标准,中国现在的GDP需要加上自有房屋租金、把教育、国防等增加等方式,让中国的GDP数据表面上好看起来,自然可以满足大家的虚荣心,也可以引来一场口水大战,收到较好的娱乐效果。
但本人仍坚持认为,如果不从理论上把GDP说清楚,关于GDP的各种争议仍会不断。本人也坚持GDP主要是一种方法论,把GDP搞清楚将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看清社会的产业结构,看清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它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力的武器,让我们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使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受益。
前面理论大都是冷冰冰冰的,以货币的运动为中心任务,主要说明商品经济的运行特点,较少涉及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把人对正义、公平的要求,意识形态的诸多因素都忽略掉了, 这显然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本章也主要是把人的因素加到经济生活中,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看GDP和我们生活的关联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从经济持续增长的数据中获得幸福感。
至于本贴能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就见仁见智了。但本人还是比较自信在本贴中所建立的多部类的分析框架,如果大家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多部类模型完全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都包括进去,可以引领我们走出经济学的迷宫。
日期:2009-10-26 23:46:40
第三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GDP与社会财富
前文已经提到,GDP是一个财富的增量,是在一定时间内新创造的,但它并不能说明财富的存量问题。
GDP最终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有形的如房屋、家用电器、汽车、机器设备、道路桥梁等等,而无形的服务则包括餐饮、理发、旅游、影视娱乐、律师咨询等,也包括洗脚按摩,只要有正式的经营场所、固定从业人员、有营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一部分,都应该计入GDP。所不同的是,美国人更热衷于股票、期货等虚拟经济,全世界都有很多资金投入到了美国,美国人靠坐庄抽头便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比较大;而中国人实在,体力活占的比重较大,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产业结构在GDP核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今后的分析中会多次提到。
在一个生产周期终了,无形的服务大家已经享受了,难以留下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无非是发型变了样,从外地回来发一些旅游的图片到论坛里与朋友分享等。而有形的产品则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家里的电视机买来的话,至少可以用几年才会更新,一台机器设备有几年十的使用期。
因此,社会财富在人们普遍的理解中基本上都是有形的东西,它总是在不断积累,如汽车的保有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林立的高楼大厦、家里的电器,这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已经有数百年的积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到丰富的物质文明,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地下蛛网盘的地铁。
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以扩大生产,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增加了人们生活的便利,使人们可以更舒心地享受自然,可以使身心得到愉悦发展。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社会产出迅猛增加,但和欧美、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比较起来,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上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地下埋了多少钢材,大街上有多少铺砖及大理石,这也显示出中国与发达国家根本的差距。
有时我们也把整个社会财富理解为资产,它是我们生产与生活的基础。而社会资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经营性的资产和非经营性的资产。经营性的资产也叫生产性的资产,主要包括生产用的厂房、机器设备、收费的道路和桥梁等,而这些又是就业的主要载体。现代意义上的生产已经脱离了纯粹手工的劳作,更多依靠机器设备,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性资产的增加,即量的增加,这是生产规模扩大、产出增加的前提条件。
“当资本品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要增加产量,就必须增加设备,而不能在现有的生产设备上增雇劳动力。”(《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10章)因此,我们便可以把扩大再生产与资产的增加结合起来。
非生产性的资产又可以分为社会公共资产及个人私有财产。公共资产包括桥梁、道路、市政公园等,可以为整个社会大众提供福利和便利,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国家每年可以通过税收来对这些公共资产进行维修并增加社会公共资产的存量。个人私有财产则是自己的那和一亩三分地,可以自由支配和随意处置,是我们生活的物质保障。
生产性的资产会发生磨的损,固定资产折旧会源源不断进入生产的成本,而这部分资产必须不断得到补偿,才能维持正确的生产规模,只有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的规模才能增加就业。虽然社会公共资产的折旧并不需要转移到商品中去,但这些社会公共资产也需要不断地补偿,否则整个社会资产也会逐渐失去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功能。
生产性的资产越多,则在社会新创造财富的分配中,他们所占的份额越大。资产都是要求回报的,如果没有回报,就不可能有新的投资。厂房或商铺的出租都会要求租金收入,股票也有分红权,这也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在GDP的比重,造成更多不劳而获的阶层。不过,如果我有100万不消费,而用于购买了一间写字楼,用于收租,算是把现在的消费转经为投资,人们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这也是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所决定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私人借贷收入、股息收入等所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我们可以看成资本对于社会新创造财富的分配,它体现了特定的社会分配结构。
除了资产以外,人们还将土地、资源等理解为财富,其实这也是生产的基本条件,新厂房的建设必然要求增加土地的供应,为保护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中国对耕地指标历来控制非常严格,土地资源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石油、煤炭、天然气、木材、铜矿、铁矿石、铝土矿等对生产同样非常重要,提供最基础的生产原料,没有这些整个生产将难以进行,而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这些资源的占有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才可能不造成巨大的浪费或造成生产紧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