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第7节作者:
szgou 四、两部类模型与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在讨论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时,马克思基本上采用的是价格的表现形式,只是马克思假设剥削率为100%,即在价值的分配中,工人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利润,这个并不会对我们的分析产生影响。
我们先来看马克思对两部类模型的描述,如前所述,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其生产公式都是W=C+V+M,其货币单位可能是英镑,也可能是马克。
第Ⅰ部类的生产:4000C1 + 1000V1 + 1000M1 = 6000W1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的生产:2000C2 + 500V2 + 500M2 = 3000W2消费资料。
由于这里假设为简单再生产,即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为本部类及第Ⅱ部类消耗掉,生产资料的需要总额等于两个部门的生产资料的合计。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在本部类及第二部中全部消耗掉,即W=C1+C2。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不变资本损耗必须得到补充。第二,工人与企业主的收入都全部用于消费,并没有剩余及储蓄等,因此,W2=V1+M1+M1+M2。
因为两个部类承担着不同的经济职能,两个部类必须进行商品的交换,即Ⅰ(V+M)和ⅡC的交换,我们可以得到V1+M1=C2的等式。
我们可将两个部类的生产看成是一个整体,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第Ⅰ部类是消费资料生产的一部份,一个环节,机器、原辅料等可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社会成员通过消费品才能维持生存。另外,我们理解两部类时,不能简单理解为两个企业,与现实中的农业及工业分类划分并不一样。同一部类内部可能有众多的企业,它们之间需要进行商品的交换。
很多人为什么要问为什么恰好是这样的数,主要因为我们是简单再生产假设,在确定各部类的数据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只是这些数据必须服从于V1+M1=C2,W1=C1+C2,W2=C1+M1+C2+M2这是三个恒等式。为了便于理解,消除数据的随意性,两部类模型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本贴下面也将全部采用这种方式。图形的表达对于说明经济规律将比较直观,如果用数字,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剥削率等问题上去,而在扩大再生产上(详细说明见下一节),更成为一个世纪难题,各种数量关系很难说清楚。简单再生产的两部类模型见附图。
有人怀疑两部类的模型纯粹是一种计划经济的形式,只有非常严格的计划才能保证两部类的协调进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一般到个别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的研究来说,需要先剔除枝叶,暂时先不考虑各种次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干,便于我们揭示经济学的运行规律。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需要将各种次要因素考虑进去,再从一般到个别,从而使理论能全面揭示经济的发展规律。
因此,在本节,主要讨论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各种不变资本的损耗都得到补偿,所有产出都被消费掉了,资本家与工人都没有积累。在说清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我们将讨论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如何利用手中的盈利来增加企业的资产,雇用更多的工人,使社会财富得到不断的增殖。
而后来的分析中将加入银行,企业主或者工人并不是将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或者投资,他们可能会有一部份储蓄,对于银行来说,这笔钱必须贷出去,这样就有了消费信贷或投资贷款。接下来,我们需要要把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政府的作用,虚拟经济、货币的需求供给、对外贸易、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等加进去模型。
同时,本模型的分析也会考虑完全竞争的市场或者是垄断、寡头、托拉斯等,这样模型就可以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使我们的分析可以建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这样将有助于我们解决经济学中很多根本的问题,使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发展的规律,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周期及经济危机,促进社会的公平。
日期:2009-10-18 07:46:3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
五、两部类模型与扩大再生产
可以说,简单再生产在所有经济学家那里基本上都没有多少的异议,其推导过程相对简单,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但扩大再生产理论则与价值向价格转形等理论一样,围绕它的争议同样铺天盖地,关于它的专著及论文汗牛充栋,难以计数。
扩大再生产关乎经济增长,和西方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经济学说的是同一码事,因而现代西方经济学难免和马克思搅和在一起,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而问题的核心还是要说明利润率、储蓄、投资、技术进步、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等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
为了使本贴通俗易懂,对上述争议不作介绍也不作评价,只是提出一种自己的理解,即三部类模型。与其它理论不同的是,本模型是在两部类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各部类之间的均衡为假设前提。
参见本贴附图,在生产资料(W1)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之外,增加了一个投资品生产的部类,我们将三个部类V+M之总各定义为社会总需求(也可称为社会最终需求),将W消费+W投资定义为社会最终产出,各部类间的价值流动与两部类模型基本上是相似的。
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三个部类各自的不变资本都得到补偿,图中橙黄色的线表示不变资本的流动,也即W1=C1+C2+C3。社会最终产出全部被消费掉,消费品被工人和资本家共同消费,而资本家利用利润(M)的一部份(扣除消费资料消费)进行投资。
在这里,我们仍可能得到一个恒等式,即社会总需求=(V1+M1+V2+M2+V3+M3)=W消费+W投资。在一个生产周期终了,维持资本家及工人日常生活需要的最终消费品被消费掉了,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除一部分用于消费外还进行了生产的积累,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新的生产能力W投资。
我们将最终消费和新投资的生产人为地分割成了两个部类,而实际经济运行中是难以直接区分,但为了研究的方便这样划分是必须的,可以避免各种复杂的计算。
在三部类模型中,投资品并不一定全是机器设备,各种原辅料,可能是一些消费品。因为,资本家在购买机器后,可能还需要工人安装、调试等,需要支付一笔费用,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利用工资再进行相应消费品的购买,这部分购买力正好与计入投资品生产的消费品相对应。在会计处理上,我们也将机器购置后的安装费用等开支计入在建工程,最后结转至固定资产。
这些投资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这可能是工厂进行扩建,也可能是新成立工厂。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可能是三大部类中任意一个。如果要使生产不造成浪费,它必然要求在新资产形成后的三部类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没有任何资产的闲置、各种产品都正好销售完毕,这需要精确的生产计划,但这只能存在于理想状态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竞争同样可以完成这样的调节,可能是工厂的倒闭,可能是货物的积压,但整个社会生产最终必然要求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如增加一座发电厂,必须有相应的用电需求,如果超过新增的生产能力的需要,则会形成一种浪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