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29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14 22:03:48
  鲁肃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被誉为“东吴四英杰”之一,是孙权集团继周瑜之后第二位上游统帅,可以说鲁肃是东吴最具战略眼光的大政治家、外交家,其对东吴孙权集团的贡献绝不在周瑜之下,甚至说超过周瑜。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却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描述成老好人的形象,没有什么智慧,凡事都慢一拍,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总是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打圆场,有时还被两人戏弄一番。
  真是委屈了这位鲁先生!
  鲁肃,字子敬,是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永康)人。鲁肃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境比较殷实,但是鲁肃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由他的祖母将其养大成人。
  由于家里条件还可以,所以鲁肃生性乐善好施。他知道现在天下已乱,乡亲们的日子都不好过,于是乎他将自己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救济乡亲,这样就为其赢得了不小的名声。
  当时周瑜正当个芝麻绿豆的小官,一天到来鲁肃家中借粮,鲁肃家中有两个粮仓,每个粮仓里有粮三千斛,鲁肃随便指了其中一个把里面所有的粮食都无偿的送给了周瑜,果然是财大气粗。周瑜看到这里,就觉得此人不一般,于是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吴书》上记载鲁肃长的比较魁梧,而且打小喜欢奇谋,从小就喜欢骑射舞刀剑这类,他找来一帮和他岁数差不多的小孩儿,给他们饭吃,平时就一起到山中去打猎,族中年纪大的人都认为肯定是鲁家祖上少德,才会生出这么一个败家孩子,太狂了。
  依我看其实不然,这恰恰说明鲁肃从小就很聪明,很了解天下,很具有长远眼光。因为当时正处于东汉末年,我们知道身处乱世用治世之法是行不通的,非常时期就应该用非常之法。所以鲁肃从小就好奇计,还很注意练好骑射一类的技术,这些在乱世都是很好的技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在乱世,武艺比文艺更重要。
  也因为鲁肃对周瑜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个人的兴趣,他打算让鲁肃做他所在的东城的长官,但是鲁肃看此人日后必定没有什么的出息,所以没有同意此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袁术,袁公路。我们从后来袁术的遭遇来看,鲁肃真是一位眼光非常准的人。
  鲁肃有一个好朋友叫刘子扬,写信给鲁肃,说这如今天下大乱,人人都在找一个栖身之所,听说有一个叫郑宝的人不错,你可以去试试。鲁肃就答应了,想把其祖母安葬后开出发去投奔郑宝,这时周瑜已经将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就等于将了鲁肃一军,鲁肃把情况也都一一向周瑜说明了,周瑜表示现在天下,除了君选择臣外,臣也可以选择君,大家都是双向选择,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一样,稍有不满意,就把老板给炒了。鲁肃听罢立即表示同意,愿意跟着周瑜效力孙氏集团。

  当时孙策已经去世,东吴集团由年轻的孙权接管。周瑜将鲁肃推荐给孙权后,君臣两人酒桌之上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等到宾客退罢,鲁肃也起身告退,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返回房内,合榻对饮,喝酒是假,询问是真。虽说你鲁肃是周瑜推荐而来,你我二人也相见恨晚,但是你有没有两把刷子我还不知道,要考考你。
  孙权向鲁肃发问,如今这汉室衰微,我孙权不才,继承父兄留下的这点基业,但是我心中想有桓文一样的功绩,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成就自己的霸业,请问先生应该为之奈何?
  鲁肃面对这等的拷问,表现的十分从容淡定,他说道,从前高祖刘邦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就在于项羽从中破坏,而如今曹操就像是当年的项羽,将军您怎么能够成为齐桓、晋文这样的人呢?在下私下以为汉朝是不可能再复兴了,而曹操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除去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鼎足江东,观天下之变,一旦天下有变,我们先征黄祖,再拿下荆州,将长江占据,以长江为险,建立帝业,以图天下,这可是高祖的功业啊。孙权表面上表示自己只希望占据一地,尽力辅佐汉室,爱卿说的太不切实际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张昭更是觉得鲁肃这牛吹的真是清新脱俗,此人不可用。但是孙权却不介意,更加看重鲁肃,还厚赏了鲁肃的母亲。

  上面那段经典的对话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貌似在哪见过。对,上面这段被称为“榻上策”。哦,想起来了,怎么和诸葛亮对刘备讲的那段《隆中对》如出一辙?也是先占领一地,等到一旦天下有变,先三分,后一统,莫非那时候也流行抄袭?
  如果真是这样,那不好意思,孔明抄袭了,这本来应是人家鲁肃的版权。因为鲁肃对孙权提出这一主张是在公元205年,比诸葛亮要早的多。所以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这是典型的一例。可见鲁肃的战略眼光有多高。
  以上是鲁肃对东吴的第一大贡献,就是为东吴定下了日后的战略目标。鲁肃对东吴的第二大贡献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
  当时刘表刚死,鲁肃就向孙权建议,说荆州现在正处于多事之秋,老子刚死,两个儿子向来不合,军中诸将也是如此,刘备在那没有得到重用,心生抱怨,而且刘备已经和曹操翻了脸,要是我们和刘备达成联盟,共抗曹操,这对我们以后成大事是很有帮助的。孙权立马表示同意,派鲁肃去荆州吊丧并与刘备商谈联盟事宜。
  鲁肃对东吴作出的第三个贡献,就是在曹操发来恐吓信,想吓东吴投降之际,是鲁肃力劝孙权不能投降,应该奋力抗曹。鲁肃是东吴的铁杆鹰派。
  当时东吴刚收到曹操的来信,孙权马上招来臣下开会,所有大臣都害怕曹操,在朝堂之上公开表示应该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等到孙权上厕所之际,鲁肃追到走廊,孙权也知道鲁肃的来意,拉着鲁肃的手问道,“卿你有什么话要说?”鲁肃答道,“如今朝堂之上这帮人都为了自己,在误导将军,现在人人都能投降曹操,唯独将军你不能投降,因为我们投降曹操,曹操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照样好吃好喝好招待,帽子不会丢,位子也不会丢,筷子更不会丢,而如果将军您投降了,您想想让曹操将您摆在什么位置上?孙权听罢叹了一口气,这帮老家伙真太让人失望了,听卿方才一番话,正是孤心中所想,卿真是上天派来帮助我东吴的呀!

  在这个时候,周瑜不在朝廷在鄱阳,鲁肃向孙权建议现在应该马上召周瑜回朝,商量对策,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召回来周瑜,这才有了后来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可以说在真实的赤壁之战中,鲁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是没有鲁肃,赤壁之战可能就没有如此的精彩,其真是功不可没。
  后来赤壁之战结束后,鲁肃返回朝廷,孙权派诸将都去迎接鲁肃。鲁肃入朝行礼,孙权亲自起来还礼,还对鲁肃说,子敬,孤执鞍下马相迎,有没有显示出卿的尊贵啊?鲁肃答曰,没有!众人都楞在当场,都傻掉了,那是多么长脸的一件事,鲁肃竟然说没有!鲁肃坐下后,拿起马鞭娓娓说道,等到哪天主公一统天下,威加海内,总括九州,到那时用豪车来迎接我,那才显得尊贵呢!孙权听到后抚掌而笑。

  后来鲁肃力荐孙权将荆州之地暂时借给刘备,这也是后世对鲁肃诟病最多,就连孙权也在鲁肃死后批评鲁肃,说其有“一短”,就是这里。但是当曹操听到孙权将荆州之地借与刘备之时,当时他正在写信,笔落于地!这是对鲁肃这一极具战略眼光最好的注解!
  后来周瑜病重弥留之际,还向孙权推荐等他死后,可由鲁肃接替他的位子,来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可惜鲁肃也英年早逝,死时才46岁,可惜可惜。
  纵观鲁肃的一生,对东吴的贡献应该说是很大的,先是为东吴定下了“榻上策”,后来又促成了孙刘联盟,并及其一生都在维持这一联盟。鲁肃和诸葛亮提出了非常相似的政治主张说明两人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敏锐度都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所以在蜀汉和东吴中间也只有这两人是坚持两家联盟的。蜀汉中关羽就不同意,后来关羽死后,刘备撕下面具,结束联盟之约,发动夷陵之战,这场战争已经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吴蜀两家都没有实力去和曹魏抗衡,只有好好巩固两家的联盟才有可能不被曹操吃掉,要是吴蜀两家窝里斗,那么曹魏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时鲁肃建议借荆州给刘备,我认为就是想给东吴建一道屏障,上一道保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