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22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诸葛亮分析道: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其中曹操的实力原本不及袁绍,但是为什么曹操能在官渡将袁绍一举歼灭,这里诚然有天时的因素,但也不能不说是人的谋略。如今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我们是不可能与之争锋的。江东的孙权,经过他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和自己三代人的努力,已经在江东占稳了脚跟,这我们只能和他们联盟而不可以图谋。而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而且他们的主人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兵家必争之地,这不是上天赐给将军的么?荆州西面的益州天府之国,地处要塞,幅员千里,土地肥沃,是从前高皇帝发家致富的宝地。他们的主人刘璋昏庸无道,国富民强却不知道体恤下属,那里的人正思得明君啊!将军你乃帝王贵胄,信义有佳,如今求贤如渴,如果你跨有荆、益之地,内修国政,外结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等到天下一变,将军派一位上将带荆州之兵出宛、洛,将军自己带领人马从益州出秦关,到那时天下百姓还不是拿着好酒好肉还犒赏三军么!说完诸葛亮叫童子拿出一副西川五十四州图,言道让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咱就占人和,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到那时大业可成、汉室可兴!刘备还假惺惺的不忍心图谋自己的宗族,那你不忍心来找诸葛亮作甚!诸葛亮没有办法,说自己夜观星象,发现刘表将不久于人世,而刘璋又不是一位立业之主,这些都是要归将军的!

  刘备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一番为自己定下政治目标和前途的对话之后,终于为自己谋得一位股肱之臣。诸葛亮也为自己觅得一位好BOSS,两人相见恨晚,当天晚上刘备三人就住在诸葛亮的茅庐之中商谈大计。
  以上废话一堆,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大致过程。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那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
  日期:2014-03-13 23:40:26
  其实《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远远没有那么生动、复杂,只有短短五个字“凡三往,乃见”。罗贯中先生就凭这五个字却为我们写出了如此精彩绝伦的故事,小说家的功夫可见一斑,笔者再怎么样也是写不出这样的故事的。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如此简单。
  我们都知道,《三国志》没有裴注是没有办法读的,裴松之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由于陈寿的惜墨如金,他不确定的史料干脆放弃,所以《三国志》的文字是非常少的,好在有裴松之的注,裴松之把他能见到的史料都列在其中,有些甚至还前后矛盾,但是正因为如此,他的注非常可靠,现在大家买《三国志》,每本都是带注的。
  在《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故事确实另一番景象。说当时刘备正驻扎在樊城,曹操已经基本平定北方,下一个目标就是荆州。诸葛亮知道刘表这个人没什么用,不懂军事,根本就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孤身前往面见刘备。当天刘备可能正好举办一场宴会,来的人很多,诸葛亮先前和刘备没有见过面,刘备也没有当回事儿,把他和其他一同前来参加宴会的人一样对待。等到宴会结束,其他人都走了,独独诸葛亮没有走,刘备也没有搭理他,自顾自的用别人送的牦牛尾巴编起了工艺品,大家都知道刘备最先是编草鞋的,现在有人还奉刘备为编织业的祖师爷。这下诸葛亮说话了,“在下听闻将军有伟大的志向,难道就是编这玩意儿么!”刘备才这才意识到这厢坐了一位人才,连忙将手中的艺术品扔了,“这说的什么话!我只是聊以忘忧罢了!”于是诸葛亮问道,“将军你看荆州之主刘镇南和曹操比起来怎么样?”“那还用说,自然是不如的。”诸葛亮又问,“那将军你呢?”刘备回答,“那自然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到,“那既然两个人都比不上,况且将军之军队不过数千人,坐在这儿不是等死么!”刘备答道,“我也正为此事发愁了,但为之奈何,那可怎么办呢?”于是诸葛亮给出了一个主意,他说,“荆州不是人少,而是在户的人少,有户口的人员少,可以告诉刘表,让他把国中没有户口的散众统计下来,给他们上户口,这样不是人就多了么。”刘备依了诸葛亮的计策,而且也认准了这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于是以上宾之礼待之。

  按照上述的记载,根本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自己毛遂自荐,自己跑到刘备那里去兜售自己,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那到底哪个才是历史的真实呢?
  对于三顾茅庐的质疑声早就有了,只不过这样煞风景的事情大家不愿意相信,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非主流的观点。刘啸先生就曾写过一篇《“三顾茅庐”质疑》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第一,诸葛亮是肯定要出山的,并不像他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诸葛亮他自比管仲乐毅,我们知道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乐毅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率领燕赵五国联军大败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后来遭燕王猜忌投奔赵国,又领了赵国的外相。这两人都是古代有名的出将入相式的典型代表,诸葛亮自比他们,可见其实一定要出山的,只是他在为自己选定一位好老板。一旦有好的人选,自然会出山效命,难道说刘备不去三请四请,他就一辈子在山中不出来了?易中天先生说难道要在山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刘先生指出当时刘备需要的是一批人,而诸葛亮需要的就是一个人。刘备当时处于事业起步阶段,手下谋士一个也没有,好比刘备刚刚开了一家企业,但是手下员工寥寥无几,光杆司令一个,那这家企业还怎么发展?所以他需要的人是多多益善,而诸葛亮所需要的就是一个老板,一个大BOSS,大的足以将其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第三,当时刘备已经是天下闻名的枭雄,而诸葛亮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二十六岁的年轻书生,所以他先发现刘备的可能性要大于刘备发现诸葛亮的可能性。
  因此刘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三顾茅庐的说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那么这样一来,岂不是要否定《三国志》的说法?史书的说法固然可以否定,但是诸葛亮自己的话是不能否定的,他在《前出师表》中出的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下真的糊涂了,到底应该相信哪个?
  笔者认为两个都信,既有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又有刘备的三顾茅庐。
  前面说到,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而且他发现刘备肯定比刘备发现他容易,那么诸葛亮在荆州事态紧急的情况下自己先去了刘备的军营,还给刘备解决了一个燃眉之急,通过这件事,刘备也知道诸葛亮是一位难得的奇才。后来又经过徐庶等人的极力推荐,刘备确定他正是自己一直在找的另一半。于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亲自来到诸葛亮的府上,请这位比自己小整整二十岁的少年英才出山,帮助自己成就霸业。

  其实刘备选择诸葛亮和诸葛亮选择刘备,两人的互相选择可以说是达到了双赢。为什么这么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