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53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7-4-2 9:36:43
【一九八】千年一遇低税制
颍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上嘉纳其言。
上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
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藉田,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诏先立赵幽王少子辟强为河间王,硃虚侯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然后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
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 太宗孝文皇帝二年 (公元前178年)
先说几名题外话,通鉴读到此处,有一变。何变?由此之前,从三国分晋到刘汉甫立,动乱之季也,如功夫片,打得热闹,说起来也逸兴湍飞。至此而后,天下大一统,治于一也,虽有内斗,亦文斗矣,打开通鉴,动辄连篇累牍,前贤之宏论也,如政论片,虽然不乏精彩,但终究沉闷,是为变也。锐圆哥哥只能以己昏昏胡说八道,望各位看官春困之余,一起昏天黑地话说天下。
“叭!”(惊堂木的拟音效果)咱们接着说那稀缺如大熊猫的文景之治。
天下既定,知识分子就不安分起来了。
从司马光精心挑选的奏章里面,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形态。
文臣们的奏章谏议归纳一下,透出了文帝时代的很多信息。
一、文帝确有许多善政。如节用爱民,平狱缓刑,这是对秦帝国的彻底的拨乱反正。还有就是鼓励言论自由,当然是在体制内的自由,何况那时也没有媒体。文帝二年,再除妖言令,吕后时,已经废除过一次,不知为什么到了文帝,还要再来一次。可见好的政策需要三令五申才能落实。
挟书令、妖言令是秦苛法,读书说话都有罪,把老百姓当成驴子和猪猡,干活的时候是驴,不干活的时候是猪,要知道,人追求自由是天性,即使把人当猪来对待,想尽一切办法让人异化成猪,但也会出现特立独行的猪。
二、文帝继续刘邦、吕后的一贯政策,发展经济,鼓励农桑。
贾谊一不小心暴露了大汉帝国建国四十年的伟大成就:“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在《汉书/食货志》里,这样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刘邦允许老百姓卖儿卖女,都被当成善举载之史册,民穷如此,国家也够呛,天子的专车配不齐一个色马,萧何、张良之属,上朝得坐牛车,舒适度肯定连“麻木”(一种摩托三轮)都比不上。
轻税赋是最最值得称道的仁政。刘邦时期,十五税一,到了文帝二年,税率再减半,那就是三十税一,3.33%的税率。
低税率,是政府“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重要标志。是不是“四有”新政府,看这个指标就行了。——把邓公“四有新人”的标准移来衡量政府,是很创意的哦。
最近,收入十二万报税是个热闹话题,《南方都市报》刊登一篇评论说,《无代表不纳税》(http://1home.hainan.net/publicforum/Content/free/1/879504.shtml)意思是没有议员的选举权,就可以不纳税,因为税款是用来让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没有监督的权利就没有纳税义务。还有一篇文章《纳税人为何无权决定公务员的福利?》(http://post.baidu.com/f?kz=169829959)也是这个意思。
无代表不纳税,是英国光荣革命时期确立的一条基本国策,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兰联合王国的基本国策,不是咱的。南都报的评论都是拿洋人的规矩说事,那是公民社会的事,这个咱不能接受他们的蛊惑。咱们讲述的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咱老百姓啊今呀么今儿个真高兴,三十税一,即使没有什么权利,全部是义务,义务这么少,老百姓也是千年一遇。
文帝二年,分封诸子及诸吕党有功的刘章、刘兴居为王。诸王中,应该是赵王、梁王最肥,本来是要把这两个地方封给齐王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哥俩,“始大臣诛吕氏时,硃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硃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孝文帝立,闻硃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文帝大算盘打得好,小算盘也打得不错。
【以上锐圆读《资治通鉴》卷第十三完毕。】
日期:2007-4-2 20:46:57
【以下锐圆读《资治通鉴》卷第十四】
【一九九】君权亦作军权解
(太宗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
诏曰:“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国。乙亥,以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
夏,四月,城阳景王章薨。
——《资治通鉴》卷第十四 汉纪六
文帝抓纲治国,三年初有成效,首先是权力基础已经相当巩固,重大的人事任免皆出于圣心,不麻烦旁人了。陈平去世后,周勃复为丞相,转眼之间,丞相就做不成了,理由相当地冠冕堂皇:中央统一下命令,让“列侯之国”,就是凡有封国的王侯,都得到封国去,周勃不是绛侯么?命令一下,也得下放。老周的封地在河东绛县,应该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这个地方俺去过,在侯马市以西,产麦子。
周勃的丞相职位由灌婴继任,灌婴也是侯爵,为什么不之国?皇家的规矩就是这样,看人下菜,因人而定。灌婴在诛吕党时也有功劳,他的功劳就是消极怠工,左右观望。
在这期间,文帝对国家军事管理体制做了一些改革:一:“罢卫将军军,”(把国家的常规军事力量从长安撤出)。二、“罢太尉官,属丞相。”把太尉的职权也就是统帅军队的权力全部归于丞相,合将与相而一之。
“文帝罢卫将军军,不欲使兵之宂集于京师也;罢太尉官属丞相,不欲兵柄轻有属也;合将与相而一之,故匈奴侵上郡而灌婴以丞相出将。以是为三代文武同涂之遗制与!抑论之:罢卫军,罢太尉,未尝不宜也。天子者,不待拥兵以为威;假待之以为威,则固不可更授其制于一人。乃若合将相于一,而即相以将,则固不可。灌婴者,可将者也,非可相者也;其可相者,则又非可将者也。故三代之制,不可行于后世者有二:农不可兵,兵不可农;相不可将,将不可相也。”(王夫子《读通鉴论》)
文帝罢卫将军军,把国家的机动部队从首都撤出,这是一个有利于政权稳定的措施。而让将相合一单从管理上看有些倒退:一是分工不细,上三代“文武同涂”是因为那个时候更接近原始社会,不要说文武同途,一个氏族族长把所有事务权力集于一身也未尝不可。第二,相权太重,行政军事权力集于一身,有利于兹生权臣。不过,反过来看,文帝此时对大局的控制已经有相当的自信,否则不会这么做的。
从历史上看,相兼将与将兼相,情况还是有不同。而其中,相的出身资历也很重要。
宰相兼有军权,宰相如果是德高望众,尤其是参加过战争,做过参谋一类的工作,这种模式,军队的稳定性和忠诚度都能受到控制。比如诸葛亮,比如我朝的周恩来和邓小平,周在林彪事件之后甚至之前,就是军政一把抓,邓小平复出后,以副总经理兼总参谋长,也是军政一把抓。盖因周和邓在军中资历威望都非常之高,即使不任军职,也能影响甚至节制三军。文革中,周恩来地位稳固,多半是在军中有影响力,这一点。连林彪都知道。林彪事件前后,毛泽东提出“还我长城”,其实长城只有一小段在林彪手里,多半在周的手中。周的资历绝对完美,八一起义是周的领导,第一元帅朱德是周介绍入党,法定接班人林彪是自己的学生,在职务上,林最有实权的职务国防部长,又受制于总理,(文革中,林周互为上级,也是一奇。)其余元帅,都以周为革命老大哥,至于黄吴李邱,在周面前亦毕恭毕敬,不敢造次。
宰相对军队有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和节制能力,又不亲掌军权,这样的结构对于皇帝来说,应该是最为理想。
为了防止军队谋反,除了皇帝亲自掌控军队以外,也想到了通过宰相和行政制度节制军权。如宋代,枢密院掌军权,但受宰相节制,明代亦然,在外带兵的督军,一般都领兵部尚书衔,名义上也受内阁的节制。一般而言,相权如能对军权有效控制,虽然军事政变的危险降低了,但也往往会军力不振,武官的身份地位低于同品衔的文官,我们常说,县团级,县团为一级,但在文治时代,团长不及县长远矣。
开国之初或动乱时代,军人入相,也为常事。我们熟悉的曹操同学,掌控三军,但在朝廷的最高的正式职务是丞相。遇到这样的丞相,皇帝的工作就绝对简单了,已然被架空了,身在高处,只要不晕眩就行。
毛泽东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老人家还说:“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读中国历史,要把这两句话时时记起。对于皇帝们来说,没有朕的军队,便没有朕的一切,君权的基础是军权。
所以,我们在读通鉴时,要特别关注、琢磨军队是如何形成、如何控制以及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