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4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些人知道了屈原的这个秘密,担心万一将来有一天顷襄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于是就除之而后快。他们派人追到汨罗江畔,将手无缚鸡之力的屈原抓住,套上麻袋,压上大石,将其沉入江底,葬身鱼腹。两岸的百姓都看到了这悲惨的一幕,但是因为不敢得罪权贵,于是用了一种另类的表达方式,就是端午节习俗的由来。赛龙舟是为了说明屈原的船在前面逃,杀手的船在后面追,双方激烈的场面。包粽子则说明屈原被杀,里面的糯米代表屈原的肉身,外面的粽叶代表麻袋,棕绳代表麻袋外面被捆绑住,把粽子投入水中代表屈原是溺亡的。

  有关屈原死因的说法还有很多,在2002年宜昌市抢救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时,在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征集到这样一则民间传说:屈原遭奸佞中伤后,被楚怀王流放到沅湘荒蛮之地。怀王在秦国死后,顷襄王继位。当时的楚宫已堕落得不成样子,秦军经常犯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后来又攻破郢都,追杀顷襄王。顷襄王因此悔恨交加,当初不该亲秦,更不甘心楚国近800年的基业毁于自己手中,于是他想到了被流放在汨罗江一带的屈原,遂去找他商议救国大计。秦军闻讯紧紧追来,危急关头,屈原与楚王互换衣冠,在秦军视线下跳进了汨罗江。眼看着“顷襄王”沉江,秦军停止了追杀,顷襄王逃此厄运。

  有关屈原的问题历史上还有一段小插曲,在1944年,我国著名的古典文献专家孙次舟撰文说屈原是文学弄臣并说他是同性恋,这下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朱自清先生还请出著名的诗人,楚辞研究专家闻一多教授,闻教授说了一句“完全正确的指出了一樁历史史实”。不能接受的人都认为屈大夫又死了一次,其实战国时代盛行崇尚男风,人们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屈原是同性恋抑或异性恋,是谋杀还是易主,总之不太可能是一直以来大家所熟知的自杀。他没有自杀的理由也没有自杀的心情。
  哀哉屈子,悲哉屈子!
  日期:2014-02-12 16:11:39
  004 刎颈之交——将非名将,相非实相

  说起“刎颈之交”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两个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几个有关他俩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那“将相和”更是戏剧舞台上长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正是因为太史公的如椽之笔这千古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使这两人家喻户晓。
  我们先来看蔺相如
  蔺相如是赵国人,但是地位很低,他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此时正值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这边他刚得到的楚国的至宝——和氏璧,那边秦国秦昭王就派人说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这秦昭王看来是一位古董爱好者,文物收藏家。赵王犯难了,一边是心爱的宝贝舍不得给,但是怕是给了也拿不到这十五座城邑;另一边不给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于是赵王请来诸位大臣商量对策,希望能选出一位使者出使秦国完成一项困难的外交活动。缪贤就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因为当年缪贤曾犯下罪过私下里想逃亡燕国,被蔺相如劝住,问他凭什么你认为燕王会收留你,我说有一次我陪大王去会见燕王时燕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我这个朋友,所以我现在过去燕王定然不会见死不救的。蔺相如跟我说那是因为当年赵强燕弱,我又深受大王信任所以才说出那番话,现在我是有罪之臣,私自出逃燕国,燕王一定会害怕赵王怪罪而将你捆绑着押赴回赵国的,蔺相如说你还不如自己向大王请罪,大王一定不会罪责与你的,后来大王果然没有处罚与我。从这看出蔺相如有智慧,所以定能胜任这趟差事。

  于是赵王就宣蔺相如进殿,向他询问对策。蔺相如回答,如果秦王愿意用城邑换玉璧,我们不给那说出去是我们理亏,但如果我们给了玉璧而秦国没有拨分城邑那就是他们理亏,现在秦国强大赵国弱小,所以宁可让他理亏也不要我们理亏,把秦国惹恼了,我们兜不住啊。蔺相如还表示赵王您要是真的悲剧的无人可用的话那蔺某愿意代为走一趟。
  蔺相如就这样带着一块举世无双的玉璧上路了。来到秦国,秦王坐在高高的章台之上,待蔺相如将玉璧递与秦王,秦王非常高兴,还将玉璧传与各位大臣和妃嫔一同观赏。这下蔺相如不干了,说这玉璧上有一块瑕疵让我给您指出,这样玉璧又到了蔺相如手里,蔺相如拿到玉璧赶忙退到一根柱子旁,说到,当时您修来国书说要拿城池换玉璧的时候我们赵国上下都不同意,认为现在秦国强大秦王定然不会说话算数,是我力压群雄,说百姓之间都要说话算数以诚信为基础的更何况是堂堂秦王呢!而且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五日,亲自将玉璧交付我手,这是对大王的尊重啊!我现在看来秦国非但是没有拨城邑的意思,而且对待宝物竟然如此傲慢不屑,竟然传与左右!说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决心将璧和自己的头一同撞向大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秦王觉得这样就不好了嚒,搞得大家都没意思了嚒,就请教蔺相如自己应该怎么做?蔺相如要求秦王也斋戒五日,用“九宾”之礼来相迎。蔺相如断定秦王必然不会这么轻易的将十五座城邑送与赵国,所以他让手下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等到秦王斋戒完毕,在章台之上用九宾之礼迎奉和氏璧时,等来的却是蔺相如的一番慷概激昂的陈词,一副视死如归的傲骨!“听闻秦国国君传位至今没有一个是遵守承诺的,所以我已将和氏璧派人送回赵国了,只要秦国把城邑拨分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玉璧原封不动的送至秦国,现在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一定不会食言的。现在我蔺相如欺骗了大王您,就请您将我处以汤镬之刑吧!”

  至此之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秦国没有给赵国城邑,赵国也没有再把和氏璧给秦国。由于蔺相如的出色表现,不辱使命,赵王封其为上大夫,后来进过渑池会,蔺相如的胆略和智慧更加突出,赵王又进其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这“将相和”的“相”是怎么来的呢?这上卿的官位是不是丞相呢?蔺相如有没有做过丞相?
  答案是没有!
  这上卿的确是高级官职,是爵位,一般都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也可以说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相当于丞相,但是却不是丞相,赵国在蔺相如那段时间的丞相另有其人,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
  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可见当时赵国的相位是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担任。有人就会问,那上面写的不是“三去相”么?那说明有几段时间赵胜是被罢免丞相之职的,那在这期间可能是蔺相如当了呢?也不会,因为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多国军队组成的联军攻打齐国,功取了灵丘;《史记?乐毅列传》载“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史记?赵世家》又记载,赵惠文王十八年魏冉来担任了赵国的丞相之职。又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有此看出赵国的丞相之位一直有人坐着,虽然其中不乏有些“外人”,可能是由于出于政治需要,临时授予相位,可能其中的实权还在平原君手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