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22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记》记载,桀宋是推翻了他哥哥的王位,篡位上台的。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常有的事情,不算什么污点。但是,桀宋上台后,发生了一件事情。《战国策#宋卫》记载,“宋康王之时,有雀生(鸟旗)于城之陬。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康王大喜。”就是说,天降吉兆,要让宋康王争霸天下!这个记载,《史记》里是没有的,这也是我在本书开头中就提到过的,《史记》这本书里有无数关于太史的记载,但没有一条是不好的。

  于是,《战国策》记载,宋康王“灭滕代薛,取淮北之地。”而在《史记》里,桀宋的霸业更是相当有规模,“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
  就是说,首先他自立为王——要知道周朝的天子也是称王的,在当时诸侯称王就意味着不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战国七雄那种大国也就算了,像宋国这样的出身不好(商朝遗民国家)、实力一般的二流国家也称王,本身就很容易招来大诸侯国之侧目。
  但是这个称王的宋国让群雄大跌眼镜的是,它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居然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楚国、魏国。这种四处树敌的做法,即便是战国后期的强大的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事实上,宋国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这种胜利和荣光,其实是自寻死路。
  取得成绩的宋王更不可一世了,接下来《战国策》与《史记》的记载就很相似了,大约就像《史记》中所记,“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於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事实就是各个大国容忍不了宋这个二流国家的崛起,所谓的桀宋的说法,只是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最终的结果是,“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日期:2014-10-21 07:56:50
  现在我们清楚了当时的宋国是怎么回事了,那么,宋国的这些故事,到底与孟子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宋国的灭亡,与孟子一定是有关系的。
  《孟子#滕文公章句》中,记载了孟子与宋国的两个大臣的谈话。一个叫戴不胜,一个叫戴盈之。戴不胜应该是向孟子请教,如何能使君主向善的问题。戴盈之则是跟孟子说,“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他的意思是说:我们十一关税法今年不能实行了,我们明年再实行,好吗?
  根据先秦时期的各种古籍记载,对一个人经常有两个不同的叫法,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戴不胜与戴盈之,很有可能其实是一个人——比如不胜是名,盈之是字。当然也很有可能是父子或来自同一个家族。但不管是不是同一个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是当时的宋国的宰相之类的人物,因为他们与孟子探讨的国家的大政方针,根本不是一般官员能够涉足的。尤其是孟子与戴盈之的谈话,戴盈之完全是一副请示的口气,而孟子则毫不假以辞色——由此可知,当时孟子在宋国的地位,大约是“改革发展总设计师、总顾问”的角色。我们不禁要问,没有当时大权在握的宋康王的完全信任和支持,孟子能充当这样的角色吗?所以,孟子能没见过并与宋康王交谈过吗?那《孟子》中为什么没有相关的记载,显然,是要隐瞒这一段历史!要撇清孟子与这样一个亡国之君的关系!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谈话,发生在孟子与他的得意门生万章之间。《孟子#滕文公章句》记载——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这个谈话的关键词,是“王政”。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既要考虑到孟子一贯的政治主张,也要兼顾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忽视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都无法正确全面理解这个词,以及这个对话的意思。

  首先,根据《孟子》一书总结,孟子所谓的“王政”,经常是指那种轻税爱民、争取民心的治国方法。这个含义,在这个对话的背景里,是一定有的,即孟子主张在宋国实行这样的治国方法。孟子与戴盈之的谈话,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万章所提及的,“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指代的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宋国的称王。万章的意思是,像宋国这样的不入流的国家,也实行王政——称王的政权组织形式,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是容忍不了的。
  对于万章的这个顾虑,孟子在战略上是十分的藐视这个问题的。他引用了《尚书》中的《太誓》来回答,他认为只要实行了他所谓的王政,就一定有名义、有能力、有责任来讨伐不听话的国家,齐国和楚国虽然大,有什么好怕的!
  客观的说,孟子的这种看法是非常草率而不负责任的。不管他所谓的王政,是不是真有“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的效果,至少以宋国这样不大的国家、不好的战略位置,是很难壮大起来的。并且,他支持的“王政”的一部分,即称王的做法,对于一个中小国家来说是非常不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韬光养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所谓的桀宋,也就是好大喜功的宋康王,至少开始一定是奉孟子为上师、言听计从的,他称王和军事扩张的计划,也是得到了孟子的理论支持的。但是孟子关于如何治理人民的主张,他最终施行了没有,我们就无从考究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即便宋康王是完全按照孟子的王政来施行的,他也照样可以亡国的。孟子的王政学说,不能说不美好,但太空洞。而一个国家的灭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孟子最需要对宋康王或者桀宋做的是,劝说他不要称王、不要军事扩张,而这恰恰是孟子不但没有做,反而支持的事。所以说,宋国的灭亡,孟子怎么能脱离干系呢?
  日期:2014-10-21 08:58:38
  5.
  离开宋国后,孟子又去了国势衰落、但一心奋发从而求贤若渴的魏国,与梁惠王、梁襄王父子有多次的交谈。此时的梁惠王,不复当年的不可一世,他虽然年老,但不服气,真心想把国家搞好,说话也很实在。最终他没有大力任用孟子,大概是因为孟子的主张再好,也是解决不了他魏国四面受敌的战略态势,实现不了快速富国强兵的梦想吧。
  日期:2014-10-21 08:59:03
  6.
  岁月蹉跎,孟子的王霸理想始终没有实现,这时候一个消息传来:齐威王去世了,继位的齐宣王,又复兴了稷下学宫,欢迎天下英才。这一次,孟子又看到了机会!毕竟,只有齐国这样的大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孟子第二次来到了齐国,这一次,国君不再是那个比谁都聪明睿智的齐威王了,齐宣王会接受他的主张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