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17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舌尖上的事,也不乏人所不忍道者。庄子有个小人得志的朋友叫曹商,从秦国回来后向庄子炫耀说,秦王赏赐了他一百辆马车,是以富贵骄于庄子的意思。庄子讽刺他道:我听说给秦王吮吸脓疮就赏赐车一辆,舔痔疮一次就赏赐车五辆,你的车就是这么来的吧?
  这个说起来重口味的故事,还只是见于庄子自己的作品,但为了取悦于吴王夫差,在那里做俘虏的越王勾践亲自观察并品尝夫差的大便的颜色、味道,就比较接近真实了。后来勾践被释放回越国后,每天卧薪尝胆——就是为了记住当年屈辱的与大便亲密接触的经历吧:苦胆虽苦,但至少不像吴王的大便那么恶心。
  更极致敬业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富豪邓通,他是一代明君汉文帝的男宠,汉文帝生病时,他主动为汉文帝吮痈,这导致了后来汉文帝让太子也为自己吮痈以便检验其孝心……同样是吮痈,名将吴起喜欢为普通士兵服务,因为士兵们无不感激莫名,只有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杀敌以报答吴起将军的厚爱了。

  日期:2014-10-20 14:45:49
  说一点相对轻松的,鲁国曾经有个国相,叫公仪休,他酷爱吃鱼。有人上门送鱼给他,他严词拒绝。客人说:“我听说您爱吃鱼才给您送来啊。”他说:“我就是爱吃鱼,才不要你的鱼。我要收了你的鱼被免官了,以后谁还会送鱼给我?不如我自己吃自己的鱼,还能天天吃鱼。”这种智慧和廉洁,真值得今天的官吏们好好学学。
  关于美食,公仪休还有个非常高明的见解。他曾经因为自己家的蔬菜味道好就毁掉了整个菜园的蔬菜,也严令自己的妻子不许织布。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布的农夫没有办法去卖掉自己生产的货物吗?
  历朝历代的儒家,牵强附会说,这是儒家主张为政者不治产业的明证,其实自己家种一点织一点无非自给自足罢了,算什么产业呢,老先生的深意,不过是社会有分工,要给他人创造就业机会,是一种分享的意识。这在今天看来,还是相当先进的。
  日期:2014-10-20 14:46:10

  如果以为发生在春秋战国诸侯身上的种种饕餮之事,乃是世风日下的反映的话,那难免委屈了那个本来就食事至大的时代。《周礼》记载,直接为周王服务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做的是跟饮食相关的工作,粗略统计至少有千人之多——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明清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数字——其中,像专门为周王抓鳖、蛤等甲壳类动物的就有二十四个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王的尊严,更多的是体现在有关吃的方面。

  而如果细细研究周朝的诸种礼仪,我们又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礼仪——譬如丧葬之礼、祭祀之礼、射礼等等,在种种繁文缛节的形式背后,都是一场君臣相得、宾主尽欢的舌尖盛事。换言之,其实质是周王朝统治秩序下的物质资源再分配。以此知之,舌尖上的春秋战国,不光是所谓的口舌之快,更多是有关权力、情义、谋略、节操的故事。当君王且以食为天,大躁动大变革的风云,也自然而然地从舌尖生起。

  日期:2014-10-20 14:46:50
  在那个绚丽多彩的年代里,在饮食上最讲究的还是孔子老先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华丽丽的孔夫子,于饮食之道如此讲究,其转世莫非是倍儿地道的伦敦贵族?
  玩笑归玩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我国有史记载以来,孔子以其对饮食的讲究,堪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美食家,这比他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地位,来得都更有力。

  富有或者至少曾经富有过,是成为美食家的先决条件。像从来都吃不饱的颜回,是不可能懂得美食的真谛的。他师傅孔子,曾经在鲁国和卫国两国身居高位,享受年俸禄六万斗的超级待遇。这是颜回万万都不敢想象的——
  据秦简记载,秦国的战士,一餐饭的伙食标准大约两斗,当时一天两餐制,一天消费四斗米。因为当时各国间度量衡并不统一,我们无从知道其具体比例,但一般而言,差距不会太大——我们就算鲁国的斗相对小吧,那一个战士一天消费粮食就算是六斗,一年消费两千两百斗,那么孔子当时一年的俸禄,相当于二十七名战士一年的口粮!
  无怪乎老先生有讲究饮食的条件!可惜的是,以孔子门徒三千,事无巨细都可能有人记载下来,却没有发现一条孔子真正与自己的徒弟或国人分享的记录。这与晏子、子产等贤人的做法,真的是不一样啊。
  日期:2014-10-20 14:51:04
  第7章:诸子百家——潮之未退不知谁在裸泳

  春秋战国时期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这首先得益于其时中国的“分裂”状态——分裂对于人民的生活当然不好,意味着困苦、战争、劳役等,但没有强权的压迫和管制,多元化的思想更容易诞生。同时,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于人才也多持开明欢迎的态度,另外加上私学的兴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社会整体文化程度也空前提高,诸多天才的思想家,在华夏大地上相继横空出世。

  日期:2014-10-20 14:51:48
  除了前文中提到过的管仲,公认的诸子百家的领头人,乃是老子。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其作品《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思辨智慧的哲学巨著。传统观点认为,老子的道家是儒家、法家、兵家等很多诸子百家的先驱。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
  老子以及后来继承其衣钵的庄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视富贵如浮云。传说中老子放弃了周王庭的贵族职位隐居,而庄子更甚,楚王重金礼聘他去当相国,他居然对使者说,赶紧走开,“吾宁曳尾于涂中”。意思是我宁肯把尾巴放到泥塘里,也不要跟你们一起玩。这分明是十分鄙视统治者啊。
  传统上,我们把老庄的这种行为叫做“出世”。与之截然不同的儒家热切于功名利禄,叫“入世”。这真是一种隐晦的说法。所谓的“出世”,明明就是不争,就是洁身自好;所谓的“入世”,明明就是希望分享,希望合流。当然,这是基于纯然道德品质的看法。
  日期:2014-10-20 14:52:29
  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儒已经作为一种身份在社会上存在。根据《仪礼》和《礼记》中的记载,先秦时期中国人极其重视丧葬和祭祀礼仪,有一大套的极其繁琐的形式规范,这种规范很难为一般人所掌握。于是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就促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熟悉规范、能说会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