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
第46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9-01 12:43:14
  集权集权
  为了收回各种权力,重塑中央集权制,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了,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也。
  第一个方面:细分职业,四十八人掌管兵权。
  要知道,自从“黄袍加身”后,为了杜绝类似的事件再发生,赵匡胤下令,原来的“两司”变成“三衙”,即未来的宋军“三帅”——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兵都指挥使。
  南北朝变成三国鼎立了,看你们怎么联合起来造反。

  当然了,对于赵匡胤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把“两司”变成“三帅”后,赵匡胤还是不放心,他又在“三帅”下面设立“四卫”,又在“四卫”下面设立“四厢都指挥使”,再进一步剥夺兵权。
  这一下,原来由2×5管理的兵权,现在变成3×4×4了,我看你们还怎么兴风作浪。
  第二个方面,以文制武,不许武将调动部队。
  把自己的禁军一分为三后,虽然这“三帅”都是皇帝的将领,全都听从皇帝的指挥,可以统率部队,但是这哥儿仨根本没兵。如果想要用兵,可以,去找枢密院。
  宋朝的枢密院,有点儿像今天的总参谋部,它负责调动所有的部队,但是却没有统率权。那么,谁统率这些士兵呢?还得找将军。但是将军只有统率权,却没有使用权。
  简单来说吧,宋朝的军队就是一辆汽车,将军就是皇帝雇佣的司机,枢密院就是那个派车的公司。虽然这些车归枢密院管,但是它不能开;将军能开车,但是车不是你的。你只能开,用完了,必须第一时间还。
  可见,这种二权分割管理制度,能最大地限制这辆汽车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并能最大地保证这辆汽车只有一个主人,即皇帝。
  那么,您说了,这样使用太费劲了,我自己花钱造一辆汽车,这行不行呢?
  不好意思,赵匡胤明确下令:不论什么级别,不论什么高官,也不管对帝国的忠心程度,只要敢私自招兵,培养自己的私人武装,就一个字——杀;补充一个词——无赦!
  可见,不要再为岳飞鸣冤叫屈了,这小子要是生活在赵匡胤时代,光凭那个“岳家军”的招牌,这哥们儿就死定了,估计早被砍十多次了。
  对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枢密院的长官一定是文官,为的就是“以文制武”,玩儿命降低武将的身份,免得他们靠干预政治恃才自傲,最后爆发出造反的野心。

  第三个方面,强干弱枝,调地方精壮部队入京。
  宋朝的部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禁军、厢兵、乡兵、藩兵。
  其中,禁军是皇帝的私人武装,相当于宋朝的正规军;厢兵是地方上的士兵,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乡兵就是最下面的士兵,相当于各地的民兵预备役。藩兵就不解释了,一般都是少数民族可以雇佣的士兵,想用可以,拿钱来。
  以前,这四支部队相安无事,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大家都各自花钱,去培养自己的势力。然而,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却被赵匡胤一道圣旨打破了。
  赵匡胤下令:无论厢兵还是乡兵,凡身强力壮、武艺高强者,全部都要编入禁军。
  听到这一圣旨,地方诸侯们彻底傻了眼,自己的精锐部队,就这样被赵匡胤一锅端了,留下的都是一群老弱病残,连抓个小偷、打个土匪都费劲,这可咋整呢?

  至此,按照《涑水见闻》记载:镇之厢兵,皆老幼病残,皆非京城精锐禁军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从唐朝开始的藩镇之祸,仗的就是自己强大的地方武装。而赵匡胤的这道圣旨,直接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大小连锅端了,看你们谁还敢造反。
  当然了,即使把地方折腾成这样了,赵匡胤还是意犹未尽,他继续颁布了一道圣旨,又在这些地方将领们的伤口处,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日期:2015-09-06 17:14:05
  第四个方面,实行更戍法。
  所谓更戍法,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当地的守军要更换驻地,但是驻守的将军不用调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现在有三支部队,A驻军北京,B驻军开封,C驻军济南,等过了一段时间后,A移师开封,B移师济南,C移师北京。三个地方的将领不变,军队却换了一茬。
  那么,这样的换防,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咱们现在看古装连续剧,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各种不同的方言,扮演指挥官的主要演员大吼一声:“兄弟们,敌人就在眼前,为了大王,大家冲啊!”
  随后,伴随着这声怒吼,大家一拥而上,打败了敌人,在一片激情的背景音乐中,最终获得了胜利。
  如果这是连续剧,拍得还不错,但如果这是真正的战争,那就算瞎了!
  要知道,平时谁也不认识谁,没有一起喝过酒,没有一起吃过肉,啥感情都没有,你让我冲,我就冲?凭啥?!给个理由先。
  总之,卖命是可以的,冲锋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给个理由。
  如今,这个理由怎么给?部队三天两头地换防,刚给几个鸡腿,士兵就全都换走了,这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吗?
  你让我们怎么给?
  就这样,在这种“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作用下,宋朝厢兵和乡兵的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终于变成了零。

  至此,从唐朝安史之乱(755年)时期起,困扰了中国近两百年的藩镇之祸,终于落下了帷幕。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赵匡胤把地方军权压得太死了,虽然不会再发生节度使造反的事情了,但是也产生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恶劣影响。
  未来,攻击中原的那些少数民族们,不管是辽还是金,或是那个天下无敌的元,他们一旦突破或者是绕过了宋朝的边境线,就能第一时间攻到宋朝的都城。所到州县毫无抵抗能力,全都望风而逃。
  这是为什么?因为中间的州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且都是老幼病残的士兵,根本没有力量反抗。
  因此,不管是赵匡胤无心也好、有意也罢,从这以后,宋朝就留下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弊病。
  也许,这些都是赵匡胤的错,但是,如果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当你面对一个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你的耳边天天充斥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如果您是赵匡胤,您能想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不管怎样,在这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后,赵匡胤终于拨乱反正,定王业于一身,彻底消除了藩镇之祸。他终于得偿所愿了!
  然而,虽然历史把这些功劳记载了赵匡胤的头上,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在创建宋朝这座摩天大楼的时候,除了要记住投资商跟奠基人以外,我们还要记住这座大楼的设计者。

  谁,才是这座大厦真正的设计人?
  这个人,他就是赵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