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兑现的法律——秦史的秦律视野》
第15节

作者: 嵩阳云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05 08:09:19
  【连载32】

  举这个例子意在侧击秦孝公从栎阳来到雍城,极有可能是为了避开强大到盘根错节的公族势力的干扰,避世雍城,先清净耳根再说。包括营建新都咸阳,亦可能是他全力推进改革的算盘之一。《史记》提到咸阳的建筑,特意将“冀阙”与“宫庭”并列,并且将“冀阙”摆在“宫庭”的前面。根据字典的意思,“冀阙”是指古时宫庭外的门阙,那可是公布朝廷重大之教令的地方。有理由相信,改革的教令便是从那里发布向全国的。自是之后,咸阳作为都城,与大秦国运同呼吸共进退达144年(前350-前206)。又历经几代秦王的努力,繁华勃兴,为乃世一指。

  依星空之上的紫微垣来经营,咸阳可称人间仙境。基本可以这样认定,咸阳实乃当时世界最梦幻的城市。公元前206年,是这颗王冠上的珍珠的毁灭。向来匹夫之勇的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城,火三月不灭。浓烟蒸腾,遮天蔽日,银河亦要为之失色。秦之咸阳,遂于汉高祖元年更名为新城,二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后,叫渭城。如今属于咸阳市的渭城区。旧时,渭城是由长安到西域的重要驿站,唐朝的王维在此饯别出使安西的“元二”,酒兴也是诗兴,于是有《渭城曲》。经人谱曲,是为脍炙人口的《阳关三叠》。渭城经此一曲,越发光华绝代。刘邦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扩建的,兴乐宫位于渭河南岸的杜县长安乡。刘邦认为“长安”二字吉祥,又“欲其子孙长安”,所以都于此。杜县是秦代设置的最早县份之一。换言之,就在徙都咸阳的同一年,商鞅第二批大规模的改革方案同时出台,要害就是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或四十一县),直归中央管辖。法家所倡导的中央集权制初见雏形。

  影响巨大的《为田开阡陌令》,亦于这一年公布。《商君列传》说:“为田开阡陌封疆”,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解释说:“封,即田阡陌”。《说文》:“封,爵诸侯之地也”。诸般解释无疑强烈地指向这一事实,自入秦以来的十年后,商鞅再次把脸黑了下来,扔出最后一颗重磅『炸』弹:没收分封给宗室贵族、世袭大臣的采邑,剥夺他们手中的土地所有权,土地终于国有。
  十年前商鞅初始改革的时候就有人作乱,大牌人物一是公子虔,再是公孙贾。这二人都吃了官司,得到应有的处罚。依秦律的精神,所以要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着墨(黥刑),割掉犯人的鼻子(劓刑),砍掉犯人的脚(刖刑)等等,意在通过“断肢体、刻肌肤”的方式让耻辱感终身相伴,休想磨灭,同时亦是“刑劝[2]”旁人,让人心充满戒惧,其理论出发点就是“借刑以去刑”[3]。《基督山伯爵》有一句话:“精神上的创伤就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却绝对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永远一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淋地留在心头。”社会人情,对在里边呆过的人,心理上总无法爽朗,总会莫名其妙的隔膜,难于友好,这就决定了他们想融入社会,难乎其难。这就是古人实施肉刑的深刻社会用意,将受过肉刑后形体不全者逐出社会。

  是否以身试法,看来每个人都得谨慎,因为后果很严重。
  日期:2014-09-05 14:27:49
  【连载33】
  当公子虔第二次出头干扰改革大局的时候,他不再得到象第一次那样的幸运,而是直接被割掉了鼻子。公子虔于是关在家里足不出户达八年之久。事实证明,受过肉刑的犯人,其境遇是相当惨烈的,如前所述的难于融入社会,又休想得到做官的权利,除非改朝换代,比如黥布在汉朝。不过这种稀缺的梦少做为妙,谋反那可是要族灭的。八年之后,公子虔重出江湖,即指控了商鞅的谋反企图,秦遂杀商鞅,灭其家。仅就常态的社会来讲,实施黥、劓、刖等肉刑,也就意味着仕途的终结。在这秦律中等同于“废”,罢免永不叙用。前者针对刑人而言,后者针对常人而言。《商君书译注·算地》说:

  圣人之为治也,刑人无国位,戮人无官任。
  圣人治国,受过刑的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犯过罪的人在朝廷没有官做。
  睡虎地秦简《内史杂》有一款律条,即呼应了上述观点:
  候、司寇及群下吏毋敢为官府佐、史及禁苑宪盗。
  候、司寇,均是刑徒。下吏,指官吏犯罪已交付审判但还未判决者。宪盗,系一种捕“盗”小吏。引文的意思是:
  候、司寇以及众下吏,都不准作官府的佐、史和禁苑的宪盗[4]。
  佐、史及警卫禁苑的宪盗,乃官府小吏,位卑职微,都不得任用刑徒,更何况高级官吏?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本是可以联手成大事的,偏偏庞涓的心地出了差错,嫉火攻心,忧虑孙膑有朝一日会盖过他,于是玩起阴损的招数,“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又断脚,又在脸上刻字,刻意制造条件让孙膑无法正常生活,从而逼“没脸见人”的孙膑知趣地“隐”起来。此“隐”即上文提到的将犯人逐出社会之用意,使孙膑因不得做官而无法施展才华。这里是魏惠王时代的魏国,全盘打下《法经》烙印之魏国,两相比勘,商鞅之学术思想何所渊源,大体可探得基础脉络了。令庞涓大感惊讶的是,孙膑非但不知趣,且还公然在齐国抛头露面,且还深得齐威王的信任。齐威王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说了一句话:“刑余之人,不可”。这说明了当时世界的基本气侯,不惟秦国或者魏国。秦末的黥布本姓英,叫英布,犯了法被判处黥刑,反倒成了他的资本,就如格老子在牢里呆过那样英雄,是以叫黥布。曾有相面人说他:“当在受刑之后称王”。及不幸而被言中了上半句,黥布于是愉快地到处宣扬相面人似乎早已给他掐定的下半生:“有人给我看了相,说我当在受刑之后称王,现在,是时候了吧?”大伙哄然大笑。这笑,当是接受了刑余之人便丢失了为官的资格这种约定俗成的认识。

  就算象孙膑一样遭遇冤狱错判,或者遇大赦被赦免,或者因立功被赦免,亦难以恢复完整的“公民”身份。根据“刑无等级”的思想,需要对这些人进行制度上的补偿,这就是隐官工的设置。
  日期:2014-09-06 09:30:33
  【连载34】
  汧县人讲因被诬陷与人共谋盗牛,吃了官司,身陷牢狱,妻、子连坐,成为官奴隶,一个原本完好的家也就散了。讲心有不甘,服役期间,在法定的期限之内,向原审的上级审判机关提出反审请求。经秦国的最高司法官廷尉的复案,冤案得到纠正,还了讲一个清白,但讲的生活已然无法回到还来的轨道。下面是毛诬讲盗牛一案的整个过程:
  秦王政元年(前246)四月十一日,刑徒“黥城旦”讲向廷尉提出重审其本人案件的请求,他陈述说:“我原是乐人,没有与士伍毛合谋偷过他人的牛。但雍县县廷审理此案时,却认定我和毛合谋偷他人的牛,判我黥城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