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19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实在是没办法。皇帝这份工作有好多近义词,比如忙碌、操心、享受等等,但是反义词却只有一个:轻闲。
  历史经验证明:轻闲的皇帝通常都是傀儡。
  总之干上了皇帝,您就别指望有轻闲的一天。即便是身闲,心也不闲。帝国事务千头万绪,不是内忧就是外患,按下葫芦起了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指望没有添堵的人,闹心的事,想得美!

  这次给他添堵的是突厥人。
  一、突厥人的生存之道
  其实突厥人一直都在给李渊添堵。
  自隋末任职太原留守开始,突厥人就阴魂不散地缠上了李渊,及至入关建唐后,更是隔三岔五便和突厥人打一回交道。我们知道,启民可汗之后,东突厥先后换了三任可汗,依次是:始毕、处罗、颉利,这三位都是启民的儿子。中原政权的权力传递模式基本上是“父死子继”,但突厥人可不是这样,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除了“父死子继”以外,他们还有一套办法,这便是“兄终弟及”,也就是哥哥没了弟弟上。中原政权很少有“兄终弟及”的例子,但在突厥人那里,却是常态,很普遍。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作为游牧民族的突厥人更崇尚强者,他们不太讲究什么“嫡长制”,而更愿意遵循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假如一位可汗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还是个小屁孩,或甚至乳臭未干,那么对不起,突厥人会毫不犹豫地推举他的弟弟继任汗位。
  虽然如此,这当中无疑也会有一些权力斗争。斗争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更是权力传递的常态。在突厥的权力传递游戏中,比较有能量,或者说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一位是可贺敦,可贺敦是可汗正妻的称谓,相当于中原政权的皇后。假如可汗没了,那么可贺敦在接班问题上还是能发挥较大作用的。
  (东突厥可汗世系表)
  当时东突厥的可贺敦便是隋义成公主。义成公主是隋唐之际一位重要的人物,对突厥的内政,以及突厥与隋、突厥与唐的关系都影响颇大。遵照游牧民族“父死妻后母”以及“兄死妻嫂”的风俗,义成公主自嫁入突厥后,先后换了四位老公,这便是启民、始毕、处罗、颉利,她的能量不容小觑。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在处罗去世后,她力主颉利继任了东突厥可汗。

  当时除了颉利之外,还有一位东突厥汗位的有力竞争者,这便是始毕的儿子阿史那什钵苾。唐朝的国姓是李,而“阿史那”则是突厥的国姓,说来颉利与阿史那什钵苾乃是叔侄关系。正是由于义成公主的鼎力支持,颉利才得以顺利接班,并娶义成为妻,立为可贺敦。不过阿史那什钵苾统率着始毕旧部,在突厥各部落中也很有实力,如果不给他安排一个位置也说不过去,于是不久之后,颉利便把阿史那什钵苾立为“突利可汗”,颉利是东突厥大可汗,统率突厥各部,突利是“小可汗”,统率自己的部落。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虽然突厥号称草原帝国,但其实他们在内部实行的并不是“帝国制”,而是“部落联盟制”。突厥由大大小小的部落组成一个联盟,大可汗相当于盟主,盟主嘛,有威信和权力是肯定的,但同中原的皇帝相比就稍逊一筹了。各部落之间总有矛盾和斗争,大可汗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突厥各部。
  也因此,颉利、突利叔侄二人虽然名分已定,但双方矛盾仍旧很深。颉利担心突利威胁到自己,而突利则害怕颉利以大欺小吞掉自己。彼此互相提防,貌合神离,不过毕竟是在草原一口大锅里混饭吃,所以他们经常还是要干点合伙买卖的。
  你知道,这种合伙买卖就是抢劫喽。

  到那里去抢呢?当然是唐朝境内。
  唐朝是农业经济,突厥是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丰富多彩相比,游牧经济无疑就单调许多了,主打产品无非是牛羊马匹之类,所以在突厥人眼中,中原就是一个金灿灿的聚宝盆,一棵亮闪闪的摇钱树,一个梦幻般的花花世界,不抢白不抢,抢了也白抢!
  贪婪是突厥人的天性,抢劫是突厥人重要的生存之道。
  没有抢劫,突厥人单调的游牧经济无法支撑其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从这一点来说,单纯的遣责他们意义不大。
  自唐朝建国后,虽然突厥人时不时换个可汗,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不管是哪位可汗在位,几乎年年骚扰唐朝边境,或到境内溜一圈,抢一把,有时兴致来了,甚至一年跑好几趟,转悠好多地方。这种骚扰或抢劫带有双重含义:一是插手中原事务,与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刘黑闼等合作伙伴共同遏制唐朝的崛起;二则是顺带抢一把。宝剑不出鞘,出鞘必沾血,总之是必须有收获,不能白跑。

  突厥人骚扰或抢劫的时机一般在四五月份至八九月份间,这时候草青马肥,他们养精蓄锐,每每倾巢而出,但某些时候有利可图或有机可乘,也会违背常理,大冬天或甚至大过年的跑出来走一趟。至于抢劫的地方,则主要集中在今天中国北部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一线,有时如果意犹未尽,也会深入山西、河北腹地,如太原以南的某些州县,越深入,油水越大,捞得越多,但同时,危险系数也越高,容易被唐朝截断退路,打黑枪,所以只要唐朝肯和谈,又拿出诚意来,如送份大礼啥的,突厥人便见好就收了。

  自古以来,中原政权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外患一般有两手,这便是战与和。战争包括被动的防御以及主动的出击两招,而和嘛,则主要是“和亲”和“纳贡”,实在不济的话,还要加一条“称臣”。这个稍懂点中国历史的人都晓得,不解释,我们只说李渊的办法。
  日期:2013-03-05 08:27:02
  连载15

  李渊能有什么好办法,他也是这么干的。始毕、处罗时代,为避免腹背受敌,尽快完成统一,李渊可没少给突厥送礼。一听说突厥人准备犯边,便赶紧派使者出发,提一份大礼去,再跟突厥结个盟,甜言蜜语说一堆,才能把事情摆平。那时突厥人比较单纯,一听老李忽悠说:突厥兄弟,咱是盟国啊,别老扯我后腿。回头再看看送来的礼物,想想老李的好,也就懈怠了,大举入侵就变为小规模骚扰了。

  但后来颉利当了大可汗,就没这么简单了。
  颉利这人怎么说呢?与温和老实的乃父启民相比,那可真是一身狼性啊。他有这么几个特点:
  野心很大,有入主中原之意。

  胃口很大,十分贪婪,你送他一份大礼,他觉得这个刚够填饱牙缝。
  骄横无礼,给老李写个信啥的,口气相当傲慢。
  反复无常,说话不算话。
  凶残暴虐,统率东突厥各部,习惯来硬的。想来这也是突利怕他的缘故。
  总而言之一句话,对唐朝来说,这人十分难缠,不好打交道。不过颉利之所以如此,跟义成公主也有很大关系。
  义成实在是一位奇人,虽然因为隋朝的和亲政策而嫁入突厥,是个弱女子,却很能适应游牧民族的风俗和艰苦的生存环境,生命力极其旺盛。此外从史书中明显能看出,她十分刚强,十分倔强,也很有魄力和决断力。她一生忠于隋朝,矢志不移,对隋的覆灭心有不甘耿耿于怀,而对唐的崛起则充满了仇恨,正是在她的鼓动下,颉利与刘黑闼、苑君璋、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合起伙来,连年骚扰唐境,大肆抢劫,减缓唐朝的统一步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