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
第39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8-12 22:27:09
  于是,等离开了扬州后,崔守珣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他直接冲到了赵匡胤这里,并留下了一段经典对话:
  崔守珣:“启奏我主万岁,李重进拥兵造反了,有盟书为证。”
  赵匡胤:“他终究还是反了。敢问爱卿,如果我赏赐他免死金牌、丹书铁劵,他还会造反吗?”
  “必反无疑!”崔守珣坚定地回答道。虽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了这个定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正是这句话,最终要了李重进的命。
  “好吧,我彻底明白了,我也知道该干什么了……”
  于是,赵匡胤立刻提拔了崔守珣的官职,给予了他无限的赏赐,并让他马上回到扬州,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拖延李重进造反的时间。这样就足够了。后来,铁的事实证明,崔守珣别的本事一般,但是这撒谎、拖后腿、当搅屎棍的功夫,还真是天下无敌也。

  就这样,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李重进就跟一个群众演员似的。他既不想当主演,也不屑当配角,人家就这样默默地看着,看着李筠全军覆没、城破人亡,最终变成一具烧焦的尸体……
  当然了,等看完了这部大戏,准备书写自己的“观后感言”时,李重进这才惊讶地发现,这部大戏的“男一号”,貌似应该自己去演,这样会更合适!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悔之晚矣……
  殊不知,就在李重进捶胸顿足、悔恨无比的时候,那位刚刚得胜回朝的皇帝,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拍一部“续集”了,而这部大戏的“男一号”,就是这个被单方面敲定了的李重进。

  建隆元年(960年)七月,处理完了李筠的善后工作,赵匡胤立刻颁布了一道圣旨,改封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立刻启程,移镇青州,克日即行。
  虽然从级别来看,这是一个平级的调动,但是此命令一经颁布,所有人都明白了赵匡胤的心思,也彻底知道了李重进的命运。
  还记得后唐李从厚、后晋石敬瑭的故事吗?对,就是让节度使搬家,进而削减他们的实力,或者是逼迫他们“起义”。
  从唐朝末年开始,节度使的根据地,基本上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节度使一旦搬家,其结果就跟“虎落平阳、龙游浅水”差不多,还有很大概率被人半路“黑”一下。
  因此,虽然此时的这个时代,已经改名为“宋”,但这五代十国百年来传下来的“规矩”,却早已根深蒂固,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包括李重进。
  于是,当收到这份圣旨后,李重进二话不说,立刻选择了李从厚、石敬瑭的那条路,那条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造反之路。
  当然了,虽然也是第一次造反,但李重进的造反模式,跟李筠的有一拼,毕竟被耳濡目染了这么多年。
  在他们的造反模式中,无非就两条:招兵买马,寻求赞助。
  这两条中,第一条靠自己,自负盈亏;而第二条就要忽悠别人了,让那些土豪们出钱出力了。
  在这个方面,李筠那个赞助商(北汉)不给力,家里根本没几个子儿;而李重进这个赞助商,那就非常给力了。因为这个土豪家财万贯,有的是钱,而且他跟赵匡胤之间,还有那种刻骨铭心的仇恨在里面。
  李重进找到的这个赞助商,就是南方第一大户,南唐的皇帝李璟。
  殊不知,虽然李重进写了一份言简意赅的书信,派人秘密地送到了南唐,他希望李璟看在过去与赵匡胤苦大仇深的份儿上,能够出兵帮助自己,然而,让李重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天天吟诗作画、梦里看花,李璟的脑袋明显地“高人一等”了,他处理国事的方法,也变得那么地“与众不同”了。
  看见这封书信后,李璟啥表示也没有,他只是把这封密信送到了开封城,直接让赵匡胤变成了最后的收信人!

  这一下子,赵匡胤正愁师出无名,找不着借口揍李重进呢,而这封如“及时雨”般的书信,正好给了赵匡胤一个最好的借口。
  再这一下子,得知南唐李璟如此处理国事后,李重进气得暴跳如雷,他就跟那三国时期的张飞一样,开始无缘无故地体罚下属,并动不动就棍棒伺候了。
  还是这一下子,看见李重进如此行事后,他的下属们全都伤了心。于是,有几个下属趁着夜色,他们偷偷摸摸地逃跑了。
  最后这一下子,这位本来就疑神疑鬼,认为天下人都负了自己的李重进,终于暴走了。后来,这位基本诊断为“疯癫着魔”的李重进,一口气逮捕了十几个高级官员,并且第一时间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当然了,杀人可以,但必须给一个说法。而李重进的说法就是:我怀疑他们要造反,所以砍了他们祭旗。
  至此,在宋朝宰相赵普的“预言”声中,李重进未来的悲惨命运,已被彻底搞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