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珠勿惊龙(日薪八千拿命换,记录我当珍珠潜水员的日子)》
第4节

作者: 二郎神犬马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听说‘老子之珠’是一个砗磲贝所产的,当时那个潜水员并不是专业的采珠人,所以他就直接伸手进去,谁知砗磲猛然便合上了贝壳,夹住了潜水员的手,他没法挣脱最后被活活淹死了。你也知道,砗磲那玩意儿,相当大,特别是能产出‘老子之珠’那样大个珍珠的砗磲,恐怕体量大得惊人,被它夹到,就跟在你手臂绑上两个石磨盘一样,鬼才挣脱得了呢。”
  杜志发点点头,说:“是的,但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另一部分事情你不知道。跟这个潜水员同时在海底的,还有另外一人,当时他手上带了块表,不过那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潜水表,只是普通的有些防水功能。蹊跷的是,两人同时发现那个砗磲,但这人手表的表带突然松了,掉了下去,他就先去捡手表,另一人便上前伸手取珠,被砗磲夹住最后淹死了。而那个捡手表的,却最终得到了老子之珠。你说这怎么解释?巧合?天底下没有巧合,巧合只不过是人对于没法解释的事情,做出的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

  后来我们又谈了一会儿,最终确定了两件事:一是打定主意去做游蜂,二是回老家找《增删水经》。
  《增删水经》是我们村里的宝书,向来概不外传,只能由村里的男丁掌握。如果有人要搬迁出村,到外地,那么必须先进“珠祠”,由简师公主持,对着祖师爷将写有必不外传等咒誓的符纸焚烧,然后在“徙谱”上按下手印才行。
  村里像我这一辈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晓得这本书,但是没一个会的,因为到我们父辈为止,就没有人再在全国各地搞游蜂的行当了。我印象中上小学之前还有人干这个,那之后就似乎未听说过,再往后就是随大溜地全去搞珍珠人工养殖,父母都是拼了命赚钱供小孩子读书,从小就是好好上学啊,以后考清华北大,没一个父母说长大后去游蜂,甚至连像我爸那样让我毕业后跟他一起开养殖场的都很少。龙牙绝迹了,这相水游蜂的本事也几乎快要失传了。

  日期:2015-07-16 04:06:00

  3、
  其实想想,旧时候的那些传统手艺,现如今失传的多了去了,别的什么都不谈,单单是人死之后,做白事的那些规矩,有几个80往后的能说得清楚?我曾经想过,等到我死的那时候,还真不知道我的孩子怎么操办我的丧礼。到底是棺材抬出去时跨火盆,还是人从火葬场回来跨火盆?所以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可笑,父母们这一辈觉得是没出息的那些行当,在以后说不定却能赚大钱。就说这白事,你要是能精通从人亡、到火化、到下葬、到请道士和尚做法事等等这全程的事宜,未来说不定是抢手货。

  另外,我们村里“珠祠”中供奉的祖师是谁?你们一定猜不到,是“二郎神”!
  人人都晓得二郎爷爷的那条哮天犬,却不知道二郎神除了是战神,另外还是“水神”,古代很多关于二郎神的传说都与水有关,比如元代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今天江苏省灌南县的“二郎神庙”里,便建有“斩蛟台”,与此同时还有二郎神治理水灾的大量传说。
  除了“司水”,二郎神还被不少其他行业所奉祀。比如古代蹴鞠(也就是足球),比赛前就敬二郎神,再如戏曲行业所奉祀的祖师——老郎神,据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以及清代戏曲家李渔所言,这位老郎神,便是二郎神。
  另外,民间传言二郎神“凡人间生灵危难,呼其尊号必往救之”,所以凡是认为有邪灵作祟,或者需要保平安的地方,往往都会建二郎神庙,在宋朝时期尤为明显。北宋的都城东京,便建有“清源真君二郎神”庙宇;南宋时,在都城临安的繁华闹市区,也有两座二郎神庙。之所以宋朝时民间百姓对于二郎神如此信仰,与二郎神几次显灵不无关系,比如——“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克之,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是说连皇帝都给二郎神敕封,百姓自然更是信仰不已,以至宋朝的青楼都开始供奉二郎神。

  后来有一次甚至还听人说,捞尸队也有人拜二郎神,我脑门子出了一层汗,心里想你捞尸队也太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吧?但回头寻思,我们采珠的,在水下碰到尸体真是太家常便饭了,不少珠母贝甚至就是从水下尸体里给抠出来的,人家捞尸,我们捞珍珠,大差不差,都是靠水吃饭的。况且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也没必要看不起人家捞尸的,他们想拜就拜呗。

  我的网名“二郎神犬马”就打这儿来。我是干游蜂这行的,当然天天拜二郎神,所以起网名时想了想,决定就用这个,以求平安。那些“水鬼河妖”、“江魂海怪”之属,遇着二郎爷爷,哪里还敢造次?但总归不能直接叫二郎神啊,那哪儿担得起?于是转念一想,既然我除了潜水外,最喜欢的就是犬和马,干脆就叫“二郎神犬马”吧!得,这就是我网名的来历。
  要说村里相水的本事谁最厉害?那非简师公莫属。师公在我们村其实并不表示辈分,而是对掌管“珠祠”的人的称呼,当然也包含了极其尊重的成分在里面。
  能被选为师公之人,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几乎必然,其采珠的本事也差不多是最厉害的。简师公出生于甲子年,即1924年,2002年我跟杜志发回老家时,他已经78岁。而他的爷爷,以前也是师公,并且当时可以算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称“南珠王”。之所以得这么个名号,盖因当年慈禧的冬夏两顶朝冠上共计六百多颗珍珠,据说均是出自其手,另外还有一颗硕大的珍珠夜明珠,专门被慈禧用来挂在珍珠帐的正中,每晚便躺在那颗珍珠下的床榻就寝。简师公的这位南珠王爷爷,曾经是慈禧钦点的采珠人,专门负责采供用于慈禧生活装饰类的珍珠。此外还有几名采珠人,一个专负责用于食用的,因慈禧会定期服用珍珠粉;另一个虽然也负责生活类珍珠,但却仅限在东海海域。只有南珠王和他的一班徒弟,持珠牒,负责南珠及全国范围内的淡水珠。只要他们相中的水域,随时可以凭借珠牒(当时采珠行当内喜欢将珠牒称为龙票,因为珠牒的正面刻有一条五爪金龙,两只龙爪各抓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通知当地县衙派人予以支持,甚至还能要求相中水域所属的水师进行配合,其能耐可想而知。

  日期:2015-07-17 01:33:00
  但随着慈禧的去世,采珠人的风光也渐渐不在,一是因为慈禧乃罕见的对于珍珠极其迷恋之人,据说是因为当年她曾经一度重症病危,后来得到一颗神奇的东珠,握在手中数日竟转危为安,自此对珍珠的迷恋无以复加;二是慈禧去世后没多久,清王朝便土崩瓦解,这些特权的东西,当然也没法再存在。
  南珠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年在安徽采珠时遇蛟,据说一船十七人,统统连尸骨都没寻着,二儿子继承了南珠王全部衣钵,后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即南珠王的孙子——简师公。所以简师公所掌握的本事,除了村里公中的《增删水经》,还有很大一部分自家绝活,即《百珠通考》。此书乃南珠王晚年封水之后,根据自己生平绝学和祖上所传,整理记录而成。不过可惜的是,简师公的妻子死得早,走时两人膝下仅有一子,但后来十六七岁时在山里被毒蛇咬死了,而简师公其人极重感情,对于亡妻一直念念不忘,坚持终身未再续弦,孑然至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