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39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30 12:47:46
  重视教育
  观俞大猷一生,尤其重视教育。这不仅体现了大猷不凡的见识,也是大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教育是人类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新生代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是一个民族得以智慧、富足、强大的根本。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大猷终身不渝地坚持教育。
  “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导以礼让,讼为衰止。”(《明史?俞大猷传》)
  嘉靖二十三年,“莅武平,作读易轩,与诸生为文会,而日教武士击剑”(《明史?俞大猷传》)“有荆楚剑法以教士卒,有诗书礼乐以育英才。有圣训规条以帅父老子弟行乡约。乃今甲胄之士,人人公侯心,而白皙青衿,间亦崭然露头角。公之教也,斯不亦湛思汪想,足鼓人心乎?”(《都督俞公生祠记》)。
  “嘉靖二十六年,新兴、恩平峒贼谭元清等屡叛,总督欧阳必进以属大猷。乃令良民自为守,而亲率数人遍诣贼峒,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明史?俞大猷传》),和农耕生产。
  嘉靖二十九年,黎族叛乱平息后,大猷让黎族自己管理自己,设州县、任贤吏、兴学校、设市场、通往来,“严禁童女不得如前被发文身,男人务著衣衫……各村黎童之幼小者,设社学以教之,使其能言识字”(《正气堂集?卷3?<交黎图说?处黎>》)并教导黎族农业和种桑养蚕。
  谭纶受命台州知府,募乡兵千人,俞大猷“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遂成劲旅。大猷之荆楚剑法传人多矣,这只是一个典型案例罢了。
  嘉靖三十九年,平张琏。大猷议设平远县。“大布阳春之泽”(《正气堂集?卷13?请散兵》)“诚其议尽行则岭表戍兵虽尽撤可也”。 (《征蛮将军都督俞公功行纪》)

  嘉靖四十年,俞大猷带少林宗擎、普从二僧随其南行,让其“出入营阵之间”,教给少林真诀和《剑经》。
  ......
  日期:2014-07-30 12:55:43
  对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的评论:
  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而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顾炎武致黄宗羲信,《南雷文定》附录卷)
  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像这类话,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日期:2014-07-31 11:19:04
  发展与辩证的观点
  大猷一生,所师所学,《易》也。《易》是我国儒家和道家唯一一部共同的经典。
  盖世间唯变不变,正是易经的精髓。因此,大猷的发展与辩证的观点,其来有自。
  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日期:2014-08-01 23:02:43
  ③人生
  人生观
  为什么俞大猷在不断的打击下能够坚持理想?
  为什么俞大猷在被冤诬的时候不愿意辩解?
  为什么俞大猷能够自动干预世事?
  为什么俞大猷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

  嘉靖十八年,大猷上《上佥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指出用兵二弊二便:“其弊有二:上不能用将,将不能用兵是也。”提出了选将需慎择专责及练兵、纪律、赏罚、官兵一心、勇怯诸事的措置方法;“抑又有二便也。其一曰:委任当极其至也……其一曰:赏费当有所取足也。”提出信任、赏罚、后勤、抚恤等事的措置方法。最后断言:“倘蒙见采,鉴其二弊,以行其二便,夫何疑一方之寇盗乎?今日举行,成功已定。……失今不治,养成闽广之患,积数十年,国家东南之祸,不知其所终也。”其后的嘉靖大倭患,完全印证了大猷的预见!

  嘉靖二十八年,大猷讨安南,“公出师时,廉州守出劳公曰:‘即如将军计,当以何日竣事?’公笑曰:‘后四十日,当复与公相聚于此耳。’即是果然。”(《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
  嘉靖三十一年,大猷刚到平倭前线,马上就向王忬(1507-1560,字民应,号思质,江苏太仓人,王世贞之父。时巡视浙闽,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旋加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积怨严嵩,下狱,斩。)提出了海战为先,海、港、河、陆多层次的纵深战略。王忬采纳了大猷的方略,在福建制船、募兵,“入海击之,斩俘数千”。可惜大猷的规划尚未实现,王忬很快调走,其继任者都不能完全采纳大猷的建议。但是,平倭的实际进程却步步印证了大猷的方略的正确性。

  隆庆二年,张瀚讨曾一本,问计于大猷。大猷言:“需造舟募兵于闽”。瀚及诸司嫌迟久,大猷作《拙速解》,瀚不能用。大造舟广城下。大猷言:“广省城外即海,不似闽港纡深,贼来歘忽耳,倏入一炬奈何?”瀚又不然其说。后来曾一本果然将所造之舟焚之一炬。“瀚及诸司悔,复问计。大猷曰:‘计在始议。’诸公曰:‘闽舟成。贼遁奈何?’大猷曰:‘其势臃肿,将安所遁?’明年舟成,遇贼漳、潮,旬日三捷,生擒一本。”(《名山藏?俞大猷传》)

  大猷料敌如神,上面不过略举数例而已。而且我在前文已经讲到,大猷只要力所能及,均会主动击倭,即使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而且他的战功被别人剽窃或者受到冤诬,他也懒得辩解。
  无论是受表彰还是被冤诬,都不会影响他继续全力平倭,护国保民。不妨与戚继光做一比较:
  前文讲到,大猷受到打击依然顽强平倭,从来没有怨言,体现的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戚继光受到打击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调广东都督南粤军事。赋诗《在告暂憩小金山》云:“风尘久矣迷真觉,苦海何缘悟性空……粤路险巇君莫问,天街更有路多岐……君恩自是优功狗,世事浑如看纸鸢。”(戚继光《横槊稿?上》)及《移镇广东述》:“人间苦海波尤沸,天上春风只自偏。”《寄都塞上诸知己》:“身入玉门犹是梦,复从天末出梅关……共讶皇恩偏海峤,岭头十月气氤氲。”可谓牢骚满腹、凄苦低迷。

  那么在得意的时候又如何呢?恰好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大捷,大猷作《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诣洞。”大猷这方崖记,对自己立大功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只字不提,对兴化平倭战役胜利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只字不提,仅提到“竣事班师”而已。 戚继光呢?“四十一年,横屿、牛田捷,继光至福州饮,至勒石平远台。”(《明史?戚继光传》)(注:戚继光的这个动作,可不止这一次。)“士夫郊迎十里,接于熙宁桥,旗彩花币填衢。”“‘古人以功显,务旌其伐,铭诸名山。将军功高不伐,不可以无述也。’汪公乃撰《勒功铭》,镌石于平远台。”可是第二天部队居然哗变:“时泉惠有山寇三千余人,王公欲乘胜兵而南下。……比入场,聚哗不成节制,谕之百方,徒面从耳。”戚继光无奈装病,后经监军调解,“于是官目复加怀畏而骄气少戢,然南行之令亦不可再下矣。”(《戚少保年谱耆编》)

  戚继光与俞大猷的差距,不仅是水平的差距,更是人生境界的差距。再说得准确一点,他们的人生观就不同。
  戚继光有名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横槊稿?上?韬铃深处》)而其《凯歌》则曰:“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横槊稿?上》)其实,戚继光是很希望千古留名的。“勿以余词空慷慨,千秋姓字期留芳。”(戚继光《横槊稿?上?蓟门述》)同时也很向往封侯拜相。既崇尚虚名,又追逐利益,而且常有见义忘利之举,其节操根本不能与俞大猷相比。
  我们知道,俞大猷一生以古贤豪自期, “猷与斯世之人何争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马牛相呼,随应之而已。是猷也,猷与斯世之人何争哉?”他要争的是什么?“与苏子卿争节义,与诸葛公争精诚,与狄梁公争妙用,与郭令公争勋业,与岳穆武争忠贞。”连“孙膑、吴起、管仲、乐毅,权谋术数之流,敢肆侵凌则不与之较”, 又怎么会计较一时的得失?更不可能在乎那些蝇营狗苟之徒。所以,大猷在被冤诬的时候不愿意辩解;在不断的打击下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能够自动干预世事,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士志于道,力到功深。华去实存,不知天地之为大,死生之为变,而况进退、与夺、崇卑、贵贱之间哉!猷向未闻道,窃有志焉,顾其浩然自得之真,每得于师友讲习之余。其视千古之前,千古之后,一切兴衰成败之迹,亦已洞然矣。宁以人爵崇卑少介于中而自贬其所谓天爵哉。”(《正气堂集?卷15?谢吴公奏转广西总兵》)
  大猷精神境界的高邈,胸襟的开阔,眼界的深邃,决定了他不凡的成就,那里是沽名钓誉之辈弄弄小动作能够达到的呢?
  400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