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33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25 21:14:31
  ③、仁。
  大猷之仁,天下尽知之。
  嘉靖十五年,金门奇旱,大饥,殍死相望,里胥墨冒赈济资粮,死者转众。俞大猷亲自审察饥民,使有数日之粮,“资贸贩,兴艺作,以自食其力”,“非若他邑聚民为粥,使民日守一粥”,不能从事生计,反而死于赈济。“其尤急者,得以片纸,贷升合之粟于乡邻”,“盖所活者万余人”……“金门人流涕为作生祠,其秀士从公授《易》者,追随至郡中。其丁壮习剑法者,给役其家,不肯去”。(《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民德而生祠之。

  大猷在金门、新兴、恩平、五指山、饶平等处的事迹,惜士爱民,是慈悲为怀之仁,惩恶除寇,是金刚怒目之仁,皆足以证大猷之仁。 观大猷《论治浪治瑶》、《论瑶民》、《议处安南四峒》、《论良黎》、《论处黎长久之策》、《料交黎后日之势》、《议建州》、《再请坚意建州》、《添设上杭三图县治》……足可见其拳拳之意。(前文有述,此不赘)
  “漳海地方当预处其变之地有一,曰漳诏安县之梅岭也……今能立一馆、设一官,以镇梅岭,不激不纵,渐消其奸恶之俗,亦可也。”(《正气堂集?卷1?呈福建军门秋厓朱公揭条议汀漳山海事宜》)
  “视篆金門。金门剽悍,嚚讼最号难治,公既至,饮耆老于乡,延明师于塾,导以孝让,申以诗书,民有讼者,虚心听之。不入束矢,各得其平。复以朔望,聚民於乡约所,申白其事之是非,公与众共之。非者大愧,悔前之为。公在金门五年,人无以讼闻於司府。司府亦不闻发一牒於金门勾攝某人也。”(《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是仁而化之矣。
  官澳有盗贼,大猷不主张武力剿除,他建议:“不动一兵,不用一船,卑职挺身携妻子质其地,为之辩善恶,立保甲,行乡约,朝夕查点以稽其所住,宣布当道威德以劝谕之……使此港之贼,卖刀买牛,卖剑买犊,归化向顺,安生治业。”(《正气堂集?卷1?又呈画处官澳三策》)这就是以仁心行德政,前文述及治黎、治瑶、治浪,与此仿佛,非大仁大勇者莫办。
  “仁”,更多的时候,是对人生和世事的洞见和胸襟。黄仁宇先生说大猷不懂政治,而世俗之徒也往往以为大猷孤高耿介,不谙人情,皆不值一哂。何者为人生?何者为人世?若辈概莫知之!“士志于道,力到功深。华去实存,不知天地之为大,死生之为变,而况进退、与夺、崇卑、贵贱之间哉!猷向未闻道,窃有志焉,顾其浩然自得之真,每得于师友讲习之余。其视千古之前,千古之后,一切兴衰成败之迹,亦已洞然矣。宁以人爵崇卑少介于中而自贬其所谓天爵哉。”(《正气堂集?卷15?谢吴公奏转广西总兵》)蝇营狗苟、唯利是图之辈,不可能有大仁大义,大猷亦绝不会自贬身份与流俗同!“真丈夫处世唯自信而已,又何穷通、得失之足动其心哉?仆之平生若不洞透此义,此身陆沉久矣。”(《正气堂续集?卷1?与蔡水南书》)

  日期:2014-07-25 21:15:09
  嘉靖十九年,大猷上《上僉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签都御使陈伍山说:“若武人何以书为?”给大猷杖击、夺千户职的处分。大猷一笑而去:“此岂吾自见之地耶!”后来在松江再次见到陈伍山,大猷以师礼待之:“使当时不有陈伍山,吾且株守金门矣”。这就是大猷的辩证观点和胸襟。
  嘉靖三十八年,赵文华、胡宗宪构陷俞大猷。先“入见御史于宁波。士民军校,喧问咨嗟,曰:‘俞公奇男子,立奇功,有此奇事!’大猷闻而笑曰:‘尚有奇者,将入不对之境。……吾所自处,在《中庸》之十四章矣’”。(《名山藏?俞大猷传》)则《中庸》之十四章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生死关头,大猷坦坦荡荡如此。“闻命之日,囊不满百金。妻子客于明州,傫如也。二华谭公,为公恤之。士民、军校、工旅,奔走喧问如何于市陌、庠路、村落、海峤之间,嗟叹之声相闻。士大夫富人争致馈赠,至都下盈数千金”,大猷平时为人之仁,从这一个侧面,得到证实。“公上书自明,不一语干胡公。胡公深悔,且致书于严公,为其乞贷。”(《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这就是仁义的力量。

  日期:2014-07-25 23:46:34
  ④、义。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明史?俞大猷传》)大猷一生,除嘉靖三十八年被逮诏狱时,上书自明外,从来没有为自己所受的冤诬辩解过,但却常常为战友辩诬、声援、解救。而对于有才华的部下,大猷又极力推举。
  “平生推奖欧阳深、邓城、汤克宽、陈第,有国士之风,荐挽不遗余力。城、克宽坐系,以身保任之,其后皆至总兵。而欧阳深以秀才纳级为指挥,结客募士,死兴化之难。第先为秀才,大猷一见事功,许之荐引武途,官至游击将军。”(何乔远《名山藏俞大猷传》)大猷一生,荐邵应魁、荐侯廷佐、留徐僉事……当荐者何尝不荐,当保者未尝不保。邓城、汤克宽固蒙援手,其余闵溶受诬、李海道受诬、郑禹迹为间而被疑、蔡儒虽有缺点而当用……大猷皆力保之,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代张经之子上辩冤疏,这可是明哲保身之辈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大猷但见义之所在,何计怨隙危险,亦不看上司脸色。

  与一生未担保一人的戚继光相比,高下自见。更何况功勋卓著的陈文治还屈死于其手!最为可笑的是万历六年,大猷致仕,将回福建,此时谭纶已逝、汤克宽战殁……当年一起平倭的战友,已经不多了!此行或为诀别(实为永别),俞大猷,戚继光曾经的上级、老师,致书戚继光:“临行时尚图一晤而别,其许之欤?”(《正气堂续集?卷1?与戚南塘书》第一书)戚继光遣人送大猷“程仪”,避而不见,于是大猷再致书戚继光:“乾坤内许多大事,皆属一肩任之。区区报国未尽之意,亦有许多欲面请裁也,其许之欤?”(《正气堂续集?卷1?与戚南塘书》第二书)戚继光依然避而不见。大猷三致书戚继光,诫以为人处世之道:“易曰:‘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圣人之言,真有情哉!我二人者,所当玩味”,“苍生社稷事,愿益竭忠赤,以致太平,以慰江湖远人之忧”。 (《正气堂续集?卷1?与戚南塘书》第三书)大猷毕竟忠厚长者,谆谆劝谕,仍以正面出之。俞大猷,戚继光终其一生也无法逾越的高山,在戚继光心中变成了嫉恨;而终其一生因为无法逾越俞大猷而使用的种种伎俩,在戚继光心中多少有一些愧疚。以致戚继光根本就无法面对这个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是却完成了完美生命的巨人。

  与报国爱民的大义相比,“轻财好施,同郡待以举火者十余家”、(何乔远《名山藏俞大猷传》“曩赴诏狱,史玉阳以数百金来唁,闻其友邓君城亦被逮,命守者藏以遗之。”此等细行,大猷依然做到完美无缺,成就了大猷完美的品格,因此而变得不细。所以李杜说:“此其大者,盖公所以就大业之本也。其他嘉言善行,岂易悉述哉。”(《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
  第二条:能
  日期:2014-07-26 03:05:36
  “今夫积惠重厚,累爱袭恩,以声华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知之欣欣然,人乐其性者,仁也。举大功,立显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等贵贱,存危国,继绝世,决挐治烦,兴毁宗,立无后者,义也。……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淮南子?俶真訓》)大猷其得道者矣!俗之人也,岂知道哉。但以德而言之,俗之人也,少知德也,但以忠孝仁义而言之。“古之人有居岩穴而神不遗者,末世有势为万乘而日忧悲者。由此观之,圣亡乎治人,而在於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於德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则几於道矣。”又云:“吾所谓得者,性命之情处其所安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渊,不利货财,不贪势名……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淮南子?原道訓》)大猷其得道者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