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第60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14 21:56:41
  四十三、二伐高丽(1)
  隋炀帝第一次东征失利的主要原因大致是:
  一是隋炀帝战略意图在于逼降高丽而不在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上策,这也是隋炀帝几年来威服东突厥、西域各国得来的经验,因此,隋炀帝这次东征一反常态,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举措,比如,出师之前就大张旗鼓地在诏书中说出了二十四军各自的建制,进攻方向等等,也都是为这一战略服务的。但是,隋炀帝恰恰低估了高丽王的决心,致使一开始就已陷于被动了。
  二是失去外援。隋炀帝的举动没有吓倒高丽,反而吓到了东突厥和百济。东突厥原本是大隋的臣属国,在启民可汗时期,一心一意地要当大隋的臣民,但隋炀帝及其决策层却抱着夷不乱华的思想,拒绝接纳东突厥的同化诉求,反而整修长城,把东突厥与内地完全隔离开来。虽然隋炀帝刻意提高对启民可汗的个人待遇,但隋朝政府的这一举动极大地伤害了东突厥上层贵族的感情,等到启民可汗去世、始毕可汗继位后,东突厥与大隋之间的关系已开始冷淡了下来。数年前,当隋炀帝北巡、在东突厥见到高丽使者时,曾威胁高丽人,如果不入朝进贡,自己将与东突厥军队一起巡视高丽国,但当隋炀帝真的东征时,东突厥并未出一兵一卒,显然,这肯定是高丽人从中离间的结果,无外乎说东突厥与高丽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等等;当高丽在东北亚称雄时,百济王曾主动请求大隋出兵讨伐高丽,隋炀帝还命百济打探高丽的动静,但当隋军真的要出动时,百济同样感到了唇亡齿寒的压力,不仅没有支援隋军,相反还把隋军的军事行动暗中透露给了高丽,以期隋军与高丽两强相斗、相弊,自己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三是路途遥远。由于路途遥远,且东北作战季节太短等因素,要想一举灭掉高丽,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即:要先占领辽东,而后,以辽东为基地,再逐渐经营鸭绿江以东地区,这样的话,就不是一次战役就能解决问题的。正如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朝之所以到最后能取得对南朝的压倒性优势并赢得最后的胜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江上游地区,先从南朝手中夺取汉中,进而占领益州,取得上游之利,既可以顺流而下,又屏护住关中,改变关中核心区域受到南朝威胁的不利态势;中游,经营南阳盆地,进而夺取南朝襄阳、江陵地区,与南朝划江而治,平分长江之利;下游,往往先是夺取山东半岛,斩断南朝威胁河北的臂膀,而后经营淮北,继而伺机夺取淮南,与南朝隔长江相望,压迫南朝的生存空间,等到北朝在上游占领了益州、中游拥有了襄阳、下游兵临长江时,南方政权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三国的东吴是这样、南北朝的南陈亦是如此。同样的,基于高丽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想一举灭掉一国,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这与君主能力无关,而是一个客观现实,隋文帝如此、隋炀帝亦如此、到了唐太宗也是如此,都未能一举征服高丽,这倒不是高丽国祚如何,而是进攻方战略运用不当、急于求成而已。

  至于这次东征过程中,隋军前线没有统率、军中设置安抚大使以及行动隐密性不强等等,这都是从小的方面分析的,也都是些细节,不是大的方向性问题,就不多说了。
  隋炀帝回到洛阳后,将战败将领们全部打入大牢,但隋炀帝最生气的还不是萨水战败,而是宇文述等人私放了乙支文德,因此,他下令将刘士龙斩首示众,以向天下人谢罪。至于萨水之败的责任该由谁承担,隋炀帝颇费脑筋:按理说,对损失最大的宇文述应该处斩,但由于宇文述与隋炀帝之间特殊的关系,隋炀帝又不忍重处,遂将所有将领都削职为民。因在鸭绿江西岸时,隋军已粮食不足了,但于仲文依然强烈要求隋军渡江追击,因此,在追究责任时,众将都把过错都推到了于仲文身上,隋炀帝把众将都释放后,唯独没有释放于仲文。于仲文又羞又气,竟然在狱中得了重病,隋炀帝这才把他放了,于仲文被抬到家里,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八岁。这次东征前后,隋朝死去了好几位大臣:内史令元寿、观德王杨雄、纳言杨达、兵部尚书段文振、工部尚书宇文恺等等。

  日期:2014-07-14 21:57:03
  如果说隋朝的灭亡始于东征高丽,那么,大业八年第一次东征就是一个大隋王朝由极盛而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主要标志就在于:东征大败、国内外声望大跌、国内矛盾加剧、各地开始出现了叛乱等等。虽然如此,假如隋炀帝此时就罢手还来得及,然而,决心要挽回面子的他根本没有止步的可能,他对侍从们说:“高丽这个区区蟊贼,竟敢对大国傲慢无礼,今天,就是拔山填海也能干成,更何况这个小丑?”左光禄大夫郭荣劝谏道:“蛮族失礼,这是臣下的事情,千钧强弩不会去射一只老鼠,陛下为何要降尊纡贵去和这个蟊贼对垒呢?”但隋炀帝不听。隋炀帝又问官复原职的太史令庾质:“这次出征如何?”庾质回答:“臣实在愚蠢,仍然还坚持原来的意见。陛下如果亲征,将造成极大的浪费。”隋炀帝大怒,说道:“我亲自出马尚且不行,现在只派人前去,岂能成功!”

  在回到洛阳的三个月后,即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一月二日,隋炀帝就下诏征调全国军队再次向涿郡集中,并开始招募壮士,担任“骁果”,整修辽东古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境),用于储备军粮。
  三月十六日,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启程,命民部尚书樊子盖等人辅佐越王杨侗(元德太子杨昭长子)留守洛阳。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渡过了辽水。
  这次讨伐高丽与上一次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相同之处是:依然以水军直扑平壤,等待陆军到来;陆军则一路向东,直扑平壤。不同之处、也是有利之处则是:一、战略上的改变,改为以强攻为主,军中不再设置慰抚使;二、战术随之也改变了,不再大张旗鼓,而是兵贵神速,在第一次结束仅仅数月就发动了这一次进攻,也有这一层意思;三、隋炀帝汲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遥控指挥,而是给前线指挥官以便宜行事之权,但军中仍设有监军;四、陆军也兵分两路:一路由官复原职的宇文述、杨义臣率领直接渡过鸭绿江,直插高丽腹地,与水军来护儿协同作战,围攻平壤;另一路以王仁恭等将以及隋炀帝亲自率领的后军为主体,负责清扫辽东高丽的各个据点,这样就避免了上一次在战役之初各路大军齐聚辽东、贻误战机的情况。五是招募骁果,部队战斗力有所增强。招募来的人都是心甘情愿来当兵的,很多都是想要在辽东建功立业的,据史书记载,这一次隋炀帝一共招募了数万骁果,对于招募来的骁果,隋炀帝不仅免除骁果一家的赋税、劳役,还给予骁果个人以优厚的待遇。

  虽说是吃一堑长一智,隋军避免了上次出现的很多问题,但这次出兵,就国内外形势而言,也有很多不利因素,主要是:国内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呈现出由点到面、迅速扩大的态势。大业八年已有长白山王薄,平原刘霸道,章丘人杜伏威、辅公祏,清河窦建德等几股变民,到大业九年一月,杜彦冰、王润等人攻陷平原郡,洗劫而去;平原郡的李德逸聚众数万,称“阿舅贼”,骚扰山东;灵武(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市)的白瑜娑勾结突厥人,骚扰陇西地区,抢掠国营牧马场的战马,被人称为奴贼。二月,济北人韩进洛聚众数万,落草为寇。三月二日,济阴(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人孟海公起兵,盘踞周桥(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有数万之众。这个孟海公也是个奇葩,他只要是听人说话引用书上的话,就气不打一处来,顿时火冒三丈,总是立即下令把说话的人给杀了。北海人郭方预聚徒为盗,自号卢公,众至三万。济北人甄宝车聚众万余,寇掠城邑。

  当时的变民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一带,这里去年遭遇水灾、旱灾,百姓非常困苦,再加上东征高丽取道这里,百姓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劳役,因此,一呼百应,纷纷揭竿而起。齐郡有王薄、孟让,北海有郭方预,清河有张金称,平原有郝孝德,河间有格谦,渤海有孙宣雅,他们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到处攻击郡县。隋朝太平时间长了,前些年朝廷又下令天下百姓不得使用铁器等工具,以防作乱,造成的结果是内地武备废弛,军民不会打仗,地方郡县官吏遇到变民,都是望风溃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正是在此时,一位英雄横空出世,他就是齐郡的郡丞张须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