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第20节

作者: 赤脚踏沧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学士姜曰广也托病辞官要离开朝廷。远在扬州的史可法听说了这些事,不由摇头长叹道:“党祸起矣!”
  他赶紧上书说:昔日吴牲奉命南征,只因等候宣化总兵唐通的兵马未到,才延误了战机被罢官,其实他清廉刚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慎言的举荐并无不当。如果众臣有不同看法,应该平心静气地辩论,何至于不顾法纪、喧呼痛哭呢?如果让江北的骄将悍卒听到了,不是会更加轻视朝廷、难以约束吗?
  面对这么多的奏疏和意见,秉性柔弱的朱由崧根本理不出个头绪:一边是定策有功的勋臣,一边是勤恳工作的文官,任谁他都不想伤害,只好一边褒扬刘孔昭“有功社稷”,一边迅速派出鸿胪寺官员前去安慰和挽留高弘图、姜曰广、张慎言。

  日期:2015-04-13 17:27:43
  【036】
  第五章 大闹武英殿(5)
  三天后(五月二十六日),朱由崧把几位内阁大臣请到行宫,对高弘图等人说:“国家多事,正依赖各位先生,先生怎么能轻言离去呢?”
  高弘图极为痛心地说:“臣等不敢轻言离去,只是在用人上,臣认为行,勋臣就认为不行,臣认为不行,勋臣就认为行,是非完全颠倒错乱了,臣如何还能在位呢?”
  朱由崧双眼望着高弘图,态度诚恳地说:“朕在行政、用人上所知甚少,众位爱卿所言无一不从,请不要疑心多想!”
  高宏图也推心置腹地告诉皇上:“吏部张慎言清正有品,兢兢业业,所举荐的人才都久负名望,为何反被指责为有罪?北方失身闯贼的大臣不能用,江南现有的人才本来就没多少,如果再总是不合勋臣的心意,让朝廷还能去任用谁呢?至于武将选用,那是兵部的事,原本就跟吏部尚书无关。”
  朱由崧身体前倾,认真听着,不住点头。随后高弘图、姜曰广又谈起皇上身边的太监侍宠营私的一些事,朱由崧面容严肃地说:“我已经知道了,这些近臣贪赃受贿,煽风点火,真让人痛恨哪!”
  朱由崧应该不是个浑浑噩噩的人,他观察了一些事情,也思考了不少问题,但就是迟迟没有行动。他知道刘孔昭等人的行为确实是太蛮横嚣张过分了,把他这个皇上也根本不放在眼里,但要惩治刘孔昭,他却缺乏这样的勇气和魄力。
  朝堂上这些严正的文臣都有些古板,他感觉身边没有几个能说心里话的亲近人,再说要稳稳当当坐在龙墩上,也不能没有那些掌握军权、拥有实力的武人呀。

  满肚子屈辱的张慎言等待了几天,也不见皇上主持公道,刘孔昭不仅没有受到惩治,反而以翊戴之功获得表彰,老头子彻底失望了,他知道自己在南京朝廷已经呆不下去了,于是最后一次向弘光帝上书。
  他回顾了自己忠心报国、屡遭贬谪的坎坷一生后,心情沉痛地说:“待罪铨曹(吏部)二十日,即被刘孔昭攻扞,已不能正常履行职责,唯有一去而已。可怜我的儿子履旋在流寇占领阳城(今山西阳城县)的时候,坚毅不屈,投崖而死,只有一个孙儿,年龄尚幼,不知流落何地,看来,今后我只有跟和尚道士为伴了。”
  从此,老头子不再上朝,“撂挑子”不干了。六月二日,弘光帝命吏部官员敦促张慎言到部治事,张慎言不应。六月十日,朝廷终于同意了张慎言的退休申请。
  但此时山西已被农民军攻陷,张慎言无家可归,只得流流浪于芜湖(今安徽芜湖市)、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一带,万幸的是,他的小孙子尚在人世,辗转奔波前来寻找他,张慎言流着眼泪笑着说:“有生之年还能祖孙团聚,我心愿足矣。”。
  第二年南京被清军占领,张慎言终日郁郁,疽发于背,告诫孙儿不准用药,最后忧愤而死。

  张慎言,字金铭,山西阳城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五朝,于弘光元年(1645)秋季含恨而死,终年六十九岁。
  日期:2015-04-14 09:43:31
  【037】
  第五章 大闹武英殿(6)
  ▲▲“ 路青天”
  南京朝廷两派争斗第一回合,“浊流派”完胜,史可法被排挤出朝,督师扬州;
  南京朝廷两派争斗第二回合,“清流派”惨败,张慎言被驱逐离京,无家可归。
  一直躲藏在幕后的马士英笑了。
  其实史可法被排挤出朝堂时,马士英大权在握,可他并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而是感觉到一种空前的孤独和悲哀。那么多人在挽留史可法,那么多人在为史可法鸣不平,史可法就像一位当红的大明星,拥有众多的粉丝和支持者。

  而马士英自己呢,除了几个勋臣和太监,在朝在野又有多少同盟者?甚至有人竟指斥他是嫉贤妒能的奸贼秦桧。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现在赶走了掌握人事大权的吏部尚书张慎言,总算是撕开了一道口子,但马士英并不想就此止步,他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史可法、张慎言之后的第三个目标——是淮扬巡抚路振飞。
  为了同“清流派”抗衡,马士英向弘光帝提议,让忻城伯赵之龙总督南京城防军务,推荐姐夫越其杰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妹夫杨文骢担任兵部主事,并派贵州老乡田仰去替代“总督漕运,巡抚淮扬”的路振飞。
  朱由崧不明就里,也不了解路振飞的具体情况,就糊里糊涂同意了。
  殊不知,弘光帝这一轻率的决定,无异于自毁长城,给京城和江北的防御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害。
  日期:2015-04-14 11:40:22
  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人。
  他出生于广平府曲周县(今河北省曲周县)一个名门望族,从小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天启五年(1625)考中进士。
  路振飞步入仕途的第一份工作是泾阳(今咸阳市泾阳县)知县。当时正是九千岁魏忠贤重权在握、炙手可热的时候,许多官员争着给他修建生祠。泾阳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腹地,路振飞的上司也想讨好九千岁,就相中了这方风水宝地,但七品芝麻官路振飞竟一口回绝,那话说得是相当干脆:我的地盘我做主,“宁以获罪,祠不可建”。气得上级领导直翻白眼。
  泾阳住着一位退职回家的前吏部尚书张问达,因触怒了权阉魏忠贤,被诬陷贪污受贿,责令地方官向他追赃白银十万两。可路振飞不买阉党的账,阳奉阴违,故意拖延,直拖到九千岁魏忠贤恶贯满盈被崇祯帝赐死,张问达一案才不了了之。
  路知县不仅刚直无私,胆识俱备,还“善于骑射”。有一支农民军侵入泾阳县境,路振飞率领乡勇亲冒矢石将其击走,并创作了一首《散伙歌》传入农民军以“离散其众”,很快使这支农民军自动放下了武器。
  其他州县的官军路过泾阳时,路振飞都派人预先准备好粮草,放置在县界上,这些一向军纪涣散的士兵慑于路振飞的威名,总是知趣的绕道而行,“县得无扰”。
  路振飞在泾阳共任知县六年,为官清廉,征收赋税公平得法,一丝一毫也不多要,严禁县衙里的差人下乡勒索百姓,并赈济穷人,体恤囚犯,老百姓安居乐业,都称呼他为“路青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